西安决策参考2020年第2期 总第27期

  • 发布时间:2020-07-28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本期要目

习近平总书记谈民法典

“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正式启动

个人信用报告,到底有啥用

北京为什么要打造博物馆之城

          多地出台政策释放消费潜力——点亮“夜经济” 释放新活力

 

 

 

 

 

 

 

西 安 图 书 馆 编

­­­­­­­­­­­­­­­­­

 

 

 

 

 

2020年第2 总第27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45号 邮编:710018 电话:86521355-8202 传真:86521358  邮箱:xt_ckzx2012@163.com

­­­­­­­­­­­­­­­­­­­­

一、时事热点

1、习近平总书记谈民法典

2、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速推进 重磅政策酝酿待出

3、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4、国办印发《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5、八部门印发意见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二、关注西安

1、“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正式启动

2、西安文明绘就城市亮丽底色

4、传承与创新 非遗匠心暖全城

3、西安高新区2020年一季度答卷 实体经济高开稳走 聚力打造硬科技发展示范区

5、打造“云端会客厅”深化智慧招商——西安首次发布招商云平台

三、聚焦民生

1、个人信用报告,到底有啥用

2、2019年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027亿元,同比增长23.5%——高科技发力

智能又惠民

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 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

4、让建筑工地更安全 江苏省试点升级版“智慧工地” 

5、预约制值得在多领域推广

四、城市文化

1、北京为什么要打造博物馆之城

2、打卡新地标,南京首家景区网红直播间落地水木秦淮艺术街区

3、数字文化推动文旅融合 助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文化“软实力”

4、城市休闲游活力强劲

5、科技“加持”,激活成都文化新动能

五、城市管理

1、多地出台政策释放消费潜力——点亮“夜经济” 释放新活力

2、广州永庆坊 0今天更青春(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

3、百年历史建筑有了三维档案 杭州推进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

4、北京推共享单车免费骑行激励措施 停车入栏方可享优惠

5、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一、时事热点

1、 习近平总书记谈民法典

来源: 求是网     2020年06月15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

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2、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速推进 重磅政策酝酿待出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0年06月23 日

 

多部门密集发文部署 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将全面强化

  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迎“升级版”,面向未来,新的发展蓝图正在绘就。《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当前多部门正加紧部署,提速推进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迈进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新征程,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方面作系统谋划,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强化知识产权源头保护,畅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相关顶层设计正在加快制定完善,一系列政策细则也将酝酿出台。

  业内人士指出,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将更有效保护创新者积极性,构建更加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对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12年来,从中央到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指南。

  “《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日前表示,从知识产权拥有量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和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他同时表示,当前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形成接续推进、压茬进行的战略布局,我国正在抓紧制定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这也是我国面向新时代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纲领。据悉,目前初稿已经完成,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报请中央审议。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开展一系列工作,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强化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大幅提高侵权违法成本;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促进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等。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有效保护机制,是落实创新驱动的法治保障,也是优化营商环境、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管育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促进科技成果和优秀文化产品的全面产出,并转化为能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同时要培育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的企业精神以全面提升国家的竞争实力。

  除了顶层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环节,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在加速落地中。4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0-2021年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推进计划,提出将加大侵权惩罚性赔偿,从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513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列出100项具体措施。其中,要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章,配合做好专利法、著作权法修改;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分别发文就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及强化商标专用权保护作出具体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日前颁布的民法典已就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作出规定,近期处于修法进程中的专利法、著作权法也有此制度安排。

  专家指出,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北京市晟信律师事务所主任么敏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知识产权单行立法并非全部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原则,而实践中,因为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其侵权损失有时难以用有形损失进行评价。此次民法典把惩罚性赔偿原则上升为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总原则,可以更加有效地制止严重故意侵权行为,使知识产权所有人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近期有关部门紧锣密鼓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机制建设计划、相关法律文件,这些举措可视为国家全方位推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第一步。”管育鹰表示。她指出,虽然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一些值得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整个知识产权领域权利人普遍反映有“维权难”问题,在专利商标领域出现了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妨碍其他市场主体的非正常申请问题,还有新业态发展中出现的商业秘密保护、无形财产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等规则不明晰问题。

  在么敏看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与我国技术实力及经济社会发展体量不相匹配。未来在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化、先进性方面应做出更大的提升。

  记者获悉,围绕当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下一步,更多政策措施还将酝酿出台。其中,围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关部门将加快推进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的知识产权民事和刑事诉讼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围绕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将出台专利导航实施指南,协调推进重点产业、重点产业集群专利导航工作等。

  “除了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以清除不利于创新激励的因素外,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任务还包括加强专业培训服务供给,培育正确的知识产权财产观念以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管育鹰说,此外,对于一些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的疑难问题,我国可以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态,结合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定灵活的短期政策目标,并定期对相关执法经验加以提炼、明晰规范,引导和协助我国创新主体发展壮大。

 

3、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日前印发。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20年来,西部12省(区、市)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提高了约3.6个百分点,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37亿亩……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充分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20年,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比较坚实基础的20年。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可以说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和增强版,根据指导意见要求着力写好大开发、大开放、大保护、大安全四篇大文章,将有力推动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写好大开发文章,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和难点。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必须立足省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新发展理念打造西部发展新引擎,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现代化、制度与治理现代化,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西部路径。

  写好大开放文章,必须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离不开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大开放。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西部地区既要立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国内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内循环;也要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拓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循环,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写好大保护文章,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写好大安全文章,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西部地区国家安全屏障作用。西部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较为繁重。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诉求,加快补齐社会民生领域短板;必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短板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动能,谋改革就是谋发展,促开放就是促共赢。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顶层设计已经出台,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好推动西部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多西部力量。

 

4、国办印发《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确保财政公共文化投入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方案》明确,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创作扶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交流、能力建设等方面划分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领域其他未列事项,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事项特点确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方案》提出,要强化投入保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着力提高公共文化领域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中央财政加大对困难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政要统筹安排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省级政府要参照改革方案要求,合理划分省以下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要将适宜由地方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上移,避免过多增加基层政府支出压力。

《方案》强调,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等紧密结合,协同推进,并根据改革发展形势以及相关条件成熟情况,适时优化调整财政事权事项,健全基础标准,进一步规范支出责任,确保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5、八部门印发意见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23日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说。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

  支持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中国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品牌更鲜明、影响更深远。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实现了蓬勃发展。此外,国际中文教育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其在线平台为各国各界人士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照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感到,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改进,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工作中的一些短板和弱项。”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意见》提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改进高校境外办学,改革学校外事审批政策,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改革,着力推进相关领域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海南自由贸易港、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聚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教育部将支持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长三角地区率先开放、先行先试,支持雄安新区打造教育开放新标杆,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同时,教育部将提供智力、人力、技术、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

  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教育合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教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面临更大挑战。

  “新形势下,中国将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积极分享在‘停课不停学’、有序复学复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还将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机构的合作,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归根到底要靠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接下来将按照《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打造来华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出台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标准、预科教育标准以及各类专业教育标准,在鼓励第三方行业组织对来华留学开展质量认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加强监督,严格问责,切实保障来华留学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意见》着眼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完善高校对外开放评价指标,授予“双一流”建设高校一定外事审批权;在职业教育领域,将在借鉴“双元制”等办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取得政策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国内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着手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品牌赛事;在基础教育领域,将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是暂时的

  为了不出国门也能“留学”,过去一个时期,我国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一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目前,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各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300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近1200个。

  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意见》将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一是完善法律制度,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工作,为开放办学、规范办学、高水平办学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通过“项目备案制”“部省联合审批”等改进审批方式,完善评估和退出机制;三是鼓励先行先试,配合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探索适当放宽合作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限制,给予相应的鼓励引导政策或实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入推进,“走出去”办学日益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在近50个国家举办了100多个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

  据介绍,为引导学校自主、高效、有序赴境外办学,《意见》明确了量力而行、依法办学、质量优先、稳步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将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协同办学,实现共同发展。我们还将扩大在线教育国际辐射力,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工具。借力‘中国教育云’,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课程推广平台。”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说。

  “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是暂时的。《意见》重申将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拓展出国留学空间。同时,下大力气完善“平安留学”机制,将应对疫情过程中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为广大学子实现留学梦保驾护航。

《意见》强调,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推动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教育对外开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大保障力度,加强智力支撑,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二、关注西安

1、“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正式启动

来源: 新华社    2020年05月11日

 

5月11日,“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启动仪式暨陕西智慧健身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陕西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杨文表示,陕西将在6月底之前策划20场体育赛事活动,带动1000万人次参与、关注,多渠道普及推广科学健身知识,掀起全民健身新高潮。

4月下旬,陕西省体育局发布《“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总体方案》,决定自今年5月起实施“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按照计划,该行动主要包括“云”发布、“云”直播、“云”赛事、“云”舞台、“云”互动和“云”论坛共六方面主要内容。

开展“云”赛事方面,陕西省将以国家公布和开展的广泛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从中选择群众喜爱、易于参与、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开展线上竞赛比拼。陕西省将拓宽“我要上全运”系列赛事选拔渠道,探索线上赛事直通全省决赛机制。与国家总局各项目中心积极沟通,承办和参加全国线上赛事。

11日启动仪式结束后,“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就进行了一场国际象棋“云”赛事,最终,陕西女棋手王润栩执黑不敌来自山东省的选手韩东霖,国际跳棋国家队教练孙连成在“云”端对广大棋迷讲解了这场对弈。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叶江川也用视频的形式向本次活动发来祝福,他表示棋类运动有天然与“云”结合的优势条件,刚刚落幕的2020国际棋联Chess.com线上国家杯国际象棋比赛,吸引了全球上亿人次的关注。另外,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将国际象棋作为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友谊的“纽带”。

除启动“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云”行动外,陕西智慧健身服务中心也于11日揭牌。该健身服务中心包括有氧健身、动感单车、力量健身、私教健身、综合团操五大区域,拥有60余套健身器材,能满足陕西省体育场周边百万居民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和“大数据”健身的需求。

 

2、西安文明绘就城市亮丽底色

来源: 人民网    2020年05月29日

  

漫步在古城西安,一街一景,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气息与温度。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西安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不仅在于争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广受益、得实惠。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筑牢文明之本。 自1996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西安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文明城市创建由“全力争创”到“巩固提升”的转型升级,形成了文明城市创建“抓日常、促平常、重经常”的工作格局,健全四级联动机制,建立网格式任务清单,强化督导检查,推动文明城市长效常态化巩固提升。

西安市委明确把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纳入全市总体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全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在全市各窗口行业开展“人民满意”主题创建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覆盖面与影响力;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群众性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城市文明创建的内涵,推动“尚德西安”道德实践系统工程在全市城乡落细、落小、落实。

以举办“十四运”为契机,西安市广泛开展“西安是我家 文明创建靠大家”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传播等活动,集中整治、宣传教育、检查督导持续用力,各项文明城市创建任务有序推进。

车让人”篇

人车之间越来越和谐 城市交通更加文明

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主题实践活动在西安开展已满三年。人车之间越来越和谐,城市交通更加文明、公共秩序更加有序。 西关正街西安市第五医院门前有一条没有设置信号灯的斑马线,附近小学、居民区聚集,到了上下学时间,人流量很大。但只要有行人过马路,驾驶员就会将车停在斑马线前耐心等待;行人也会自觉加快脚步,有的行人还会冲等待的驾驶员摆摆手、点点头表示感谢。 除了公交车、出租车,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也加入了礼让斑马线的行列。 交警部门持续开展“车不让人”等交通陋习集中整治行动,使“车让人”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此外,对于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等行为,依托大数据,创新整治模式,使市民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如今,这项文明交通行动在西安推行已满三年,机动车守法率达到98%以上,交通事故数量下降70%。

小餐桌”篇

公筷公勺成新风尚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上。”小小餐桌,承载的不仅是一日三餐,也是文明的传承。 如今,“舌尖上的文明”已成为西安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无论是高校、单位食堂,还是小餐馆、中高档餐饮企业,都会在醒目位置贴上“文明餐桌行动”宣传海报,在餐桌上放置“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请打包”的提示牌,浪费现象大大减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明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以“小餐桌”带动“大文明”,西安市委文明办发出公筷公勺、分餐制倡议,餐饮行业纷纷响应,公筷公勺成为“舌尖上的新风尚”。

志愿者篇

市民支持并切身融入 志愿服务已成习惯

社区志愿者为居民义务理发。“各位乘客听我言,我们是文明引导员。如有困难您请讲,‘三个一服务’在眼前。一块抹布擦站牌,一个马扎送温暖……”这是64岁的公共文明引导员钱来茂自创的文明交通宣传快板,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快板叔”。 钱来茂是全市20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和他的同事们,坚持每天早晚高峰时段上街维护交通秩序,为城市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截至2019年底,西安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超121万人,其中社区志愿者65万多人,志愿服务组织4421个(含未登记),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7万余个。 近期,西安市委文明办与西安轨道集团联合策划打造了“文明西安号”“西安榜样号”地铁专列和“城市文明之窗”主题车站,引导广大乘客积极投身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

凡人善举篇

城市大爱精神的践行者

5月15日,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学员赵怡婷接到母亲电话,说长安区北长安街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她蹬上拖鞋飞奔下楼,争分夺秒抢救老人,直到救护车到场将老人抬上车,她才意识到自己已跪地半小时。 这位跪地救人的姑娘曾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女兵方队队员,以昂扬姿态阔步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被赞为“阅兵女神”。 西安好医生李文涛入选2019全国十佳“最美家乡人”,警官曹金生等10人获“全国最                              美家乡人”荣誉……他们是正能量的传播者,也是这座城市大爱精神的践行者。 策划“小桔灯”助学项目、扶老助老帮扶贫困户的“公益达人”赵芳;免费接送老人、奋力救火的“的哥”拜龙;筑梦教育、潜心教学育人的好校长李潇…… 每月公布的“西安好人榜”是弘扬人间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良好平台,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抓手。 “正能量之城”、“文明礼仪之城”已经成为西安亮眼的名片。

道德引领篇

家风浸润文明新风尚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好的家风能够带动社会文明风气向好,让家家都有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为了弘扬传统家训文化、传播优秀家风家训理念,西安从2016年起启动家风馆建设工作。去年,由西安市纪委、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承办了“崇廉尚德——好家风润西安”系列活动。 在雁塔区电子城街道205所社区的家风家训馆——尚德馆,居民可以饱览古今名人家训、社区家风典范,领略良好家风的魅力。馆内包含古代先贤、近代榜样、道德模范、三秦家风及书香传家等五大部分,从古至今、由远及近地展示出中华家风的深远与厚重。 “我们通过征集提炼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倡导居民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社区主任邓均说。

文明创建在各个领域持续深化

文化与书香是照亮城市文明的一道光。 西安大力推进“书香之城”建设,一批批高品质、高颜值、多业态的新概念书店相继落成,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钟书阁、言几又、西西弗、猫的天空之城、樊登书店等国内知名书店相继进驻。悦西安、古西楼、京广尚悦等24小时书店已成为新时代西安新生活的缩影。仅去年西安新增实体书店464家,较上年增长24%,全国排名第四位。书店已成为西安的文化名片,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品格与文化气质。 2019年,西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总数突破3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146亿元,分别增长21.7%和23.1%,获评全球20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夜间经济十强城市。 此外,西安还顺利通过第三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以十项重点工作为突破,西安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全面启动“三改一通一落地”,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服务圈”,通过广泛开展“四治一增”攻坚行动,铁腕治霾、柔性治水、依法治山、合力治脏、立体增绿,着力把西安打造成为绿色之城、生态之城、美丽之城……把市民对幸福家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力。

 

3、西安高新区2020年一季度答卷 实体经济高开稳走 聚力打造硬科技发展示范区

 

来源:  人民网    2020年05月18日

 

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西安高新区聚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聚焦民生福祉,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地方总产值527.15亿元,实体经济总量占比达75%,同比增长6.2%,继续保持了高开稳走的态势。

除却地方总产值与实体经济总量稳中有升,西安高新区还通过稳金融促发展、充分利用外资、继续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等措施,以一套漂亮的“组合拳”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逆势上扬,经济向上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韧性大、潜力足的优势充分体现。

实体经济稳步提速 “硬科技”强劲驱动增速

2020年第一季度,面对疫情影响,西安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对地方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到60%。

今年一季度,全区“五上”企业已复工1313家,复工率100%,复工总人数约30.9万人,工业企业产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的95%以上。其中,三星半导体、中兴通讯、杨森制药、比亚迪电子、金花集团等147家重点企业产能已恢复至100%。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实体经济从业人口近60万人,对高新区“保就业”贡献巨大。其中,工业从业人数17.5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口6.73万人,生产性服务业(不含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从业人数30.6万人。

疫情期间,西安高新区精准施策,全力破解“稳就业、促就业、扩就业”工作难题,努力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面对疫情影响,西安高新区还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据了解,2018-2019年,西安高新区累计投入工业项目370项,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60亿元。而2020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工业投资继续保持开局高走态势,投资额同比增长83.4%,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64.1%。

为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早日建成投产,西安高新区还围绕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出台《西安高新区“工建审批75日办结”实施方案》,不断减环节、优流程、减材料、缩时限,加快促进重点建设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根据西安市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完成生产总值(GDP)527.15亿元,同比增长6.2%,总量占西安市的2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6.72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8.19亿元,同比增长3.9%。

西安高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当前发展态势,2020年高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预计实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将接近80%。下一步,高新区将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4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在聚焦实体经济的同时,还重视营造创新生态,打造“硬科技”发展示范区。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成立了硬科技局、组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搭建硬科技应用场景,设立100亿元的硬科技产业基金,推动科技金融互乘放大,实施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积极参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不断提升硬科技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金融业逆势增长 强力支持区域发展

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保障,也是实体经济发展成果的“晴雨表”。2020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金融业发展逆势增长,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3.44亿元,占比全市近30%;驻区银行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存贷款余额增长超过15%,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62.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2.62亿元,同比增速110%。

一系列亮眼数据皆表明,西安高新区金融业发展稳中向好、势头强劲,为保障企业复工生产、稳定区域发展大局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0年以来,西安高新区抢抓机遇、危中寻机,先后启动了丝路(西安)前海园、“三改一通一落地”架空线缆落地等项目建设;集中开工了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6个重点项目;并成功引进中德工业4.0丝路创新中心等13个数字经济项目入驻西安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

在项目落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西安高新区直面疫情带来的影响,针对性增强了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以点带面的经济带动作用。

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到全球宏观经济下滑和突发新冠疫情影响,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总金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西安高新区2020年第一季度发生6起投资事件,吸引了VC和PE投资总金额4.11亿元,投资金额占全市81.4%,区域投资热度不减,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危中寻机 吸引优质外资项目高效落户

高新区不仅苦练“内功”,也十分注重借助“外力”。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8.78亿美元,全市占比41.09%,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完成新注册外资企业8家,行业主要为高新区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西安高新区危中寻机,利用境外融资利率低等有利因素,扩大融资渠道,利用多种非直接投资方式多点发力稳外资,确保任务指标全面完成。特殊时期不能“面对面”洽谈,西安高新区充分利用视频会、在线签约等方式,成功举办外商投资企业新春恳谈会、线上外资企业座谈会、台资企业座谈会、生物医药系列项目签约等招商活动。一系列外资项目与这块创新创业热土碰撞出“携手腾飞”的火花。

疫情刚稳定,招商部门分成小组,主动出击,赴上海等地洽谈项目,寻找新机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三星、力成等大项目保持密切沟通,强化服务,为完成全年外资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将增强外资新项目开发储备力度、强化各招商主体外资招商工作力度,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进外资项目服务机制与水平,确保更多优质外资项目高效率落户。

智慧治理 生态环境“向绿而行”

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协同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安高新区的又一核心理念。截至4月30日,高新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82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天,综合指数5.10,改善14.7%。其中,与2019年同期相比,PM10浓度下降23.3%,PM2.5浓度下降11.9%,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下降……

一季度,高新区通过加快优化能源结构、稳步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削减排放总量、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精准抑制扬尘污染、全面管控面源污染六大举措,在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实效。

水污染防治方面,高新区按照“治、保、引、用、管”的总体思路,从生活源、农业源等多方面发力。截污减排治污水、“一河一策”保清水、河湖连通引活水,全面提升了河湖水质。

在青山保卫战中,高新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有序开展秦岭生态环境整治、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管理,扎实推动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当好秦岭生态忠诚卫士,守护好大秦岭。一份诚意满满的生态环境治理答卷,昭示出西安高新区“向绿而行”的决心。

2020年初,高新区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环境相关监测数据,打造“天、空、地”一体的环境信息监测感知网络,进一步织密水、气自动监测网络,建成了高新区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综合运用5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3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固定尾气抓拍点的数据,让环境治理变得更加“智慧”。

据统计,2019年,西安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02.73亿元,分别占全省和全市总量的8.2%和22.6%;实现进出口总额2731.96亿元。生产总值首次迈上2000亿元台阶,在全市占比也是首次超过20%,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2020年第一季度,虽然受到全球宏观经济下滑和突发新冠疫情的影响,但西安高新区化危为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显著提升发展质量,亮点纷呈,成绩斐然,不断在转型升级中谋求更新发展,追赶超越2019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未来可期。

 

4、传承与创新 非遗匠心暖全城

来源:  央广网     2020年06月14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构成和源远流长

作为世界非遗重点区域和著名城市,截至目前,西安市非遗项目列入市级名录 192项、列入省级名录 101 项、列入国家级名录 10 项、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1项、命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33 名、入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55 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 9 名。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一颗工匠之心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这些承载着生活信息,与文化内涵的传统技艺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西安人内心里温暖的符号。

近年来,西安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大力实施秦腔振兴、西安鼓乐传承发展等工程,并探索出非遗保护新途径、新模式。

6月13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场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西安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匠心暖全城”活动在西安高新区举行。

在高新区嘉会坊——西安创业咖啡街区会场里,随着西安集贤鼓乐社的西安鼓乐表演,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及发展成就展示,更加唱响“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

传承是为了文化延续,创新是为了持续发扬

非遗传承发展需要创造力和工匠精神。“非遗匠心暖全城”主题活动的举办,更加突出工匠精神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蓝田神仙粉、北池头冰霜甜豆花等非遗美食,随着《2020版西安非遗美食手绘地图》现场发布而进入众人视野。穿越岁月的工艺和匠心,汇集成一份份晶莹和美味。

《2020版西安非遗美食手绘地图》,针对所遴选出的西安区域具有代表性的18个项目进行介绍、展示与定位,并通过手绘方式呈现非遗美食制作技艺与匠心传承的工、道、序,这些项目的公布将为广大国内外游客了解与探秘西安非遗美食提供“寻宝秘籍”。

在非遗传承保护中,传承人的言传身教更显关键,也是千百年渊源永继的核心。在“非遗匠心暖全城”活动中,眉户曲子、陈氏太极拳、唐三彩烧制技艺、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四个非遗项目进行了非遗传承人现场收徒仪式。

15个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预约式体验点获得授牌,同时向社会公布项目地点及预约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本次授牌活动是非遗资源向西安市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势必将推动这些非遗传习基地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扩容、文化价值传播,并为这些体验点市场化运营提供旅行人群导流。

西安高新区“非遗校园传承工程 ”项目也同时启动,“一校一品一传承、数字非遗进课堂、素质教育融非遗、校园匠心在高新”等项目全面展开。这些项目将通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提升、课程体系开发等子工程与非遗资源进行融合创新,这在省内尚属首次。

在主会场文化交流活动中,非遗抗疫作品获奖名单揭晓。现场设置的《非遗战“疫”公益作品展》专区,集中展示了今年疫情来袭后,西安市非遗传承人围绕“战疫”主题创作的非遗文化作品,全面展示了非遗在疫情防控与文旅融合方面的成果。

因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整场活动采用“线上直播与云摄影+线下展示与互动体验”的复合传播形式,全程在多家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这进一步构建非遗立体保护格局,也采用创新方式引导线上观众广泛参与体验,让传统文化在“云上”焕发出生机,为市民和外地关注者带来一场缤纷多彩的非遗盛宴。

用文化吸引游客打好非遗牌,已经成为近年来西安市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模式的一个缩影。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西安文化和旅游行业受到冲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非遗匠心暖全城”活动本着传承非遗文化、传递温暖匠心的初心,从非遗技艺中寻找文化和匠心起源,打响西安非遗这张亮丽的文化旅游名片,为西安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新的亮点,精准推动疫情后西安文化和旅游产业复苏与创新。

非遗匠心暖全城”活动是一次连接非遗资源与现代文明的实践,并推动西安非遗资源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践过程中与城市品牌建设、文旅产业发展、校园素质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内容与场景融合创新。

 

5、打造“云端会客厅”深化智慧招商——西安首次发布招商云平台

来源:人民网    2020年05月21日

 

一个网络平台,实现投资环境展示、政策资讯发布、资源要素匹配、项目服务对接四大基本功能。5月21日下午,西安招商云平台首次发布,将通过该平台为企业和人才落地提供准确、便捷的线上服务,形成西安城市形象及资源优势的集中展示窗口和网络智慧招商的主阵地。

西安招商云平台是西安市投资合作局倾力打造的一个开放型、集约化、智能化的综合投资服务平台,是西安一个崭新的 “云端会客厅”。

平台全面搜集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海量数据信息,以“1个平台,7大业务系统、2个应用端”为基础体系,实现投资环境展示、政策资讯发布、资源要素匹配、项目服务对接四大基本功能。目前,平台汇集了西安24个重点工业园区,77个产业园区,269个重点招商项目,90条办公楼宇信息,263个众创空间,57家龙头企业,2000余条文旅、酒店、商圈商业、教育、医疗、政府服务等资源,以及200余项招商及人才扶持政策等基本信息,覆盖投资所涉的边缘信息达20000余条。

据了解,目前国内鲜有此类平台,西安招商云平台数据内容全面,在智能化体验上、展示效果和载体呈现方式等方面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下一步,西安招商云平台还将不断迭代升级,打造招商云平台3.0版本,重点依托5G网络、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前沿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智能挖掘引擎,深入打造西安市招商服务“新基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高效化、智能化精准招商服务,实现政府、企业、人才之间的快速对接,从而促进西安招商服务水平及营商环境的全面提升,助力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解读外资大数据

2020版《西安市外商投资白皮书》发布

解读外资大数据,共享西安投资机遇。发布仪式现场,西安还首次发布了利用外商投资基础性资料——2020版《西安市外商投资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中系统整理、筛选了西安上千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情况,精心梳理、汇编了诸多研究分析成果。主要包括西安市外商投资总体情况、2019年利用外资情况、2019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报情况及西安市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等四个部分,全书用21张图、21张表,全面详实、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西安外商投资行业分布、国别(地区)及区域聚集情况。它的发布将为境外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了解西安、投资西安、扎根西安提供决策参考。

下一步,西安将持续构建‘全市一盘棋’招商格局,加大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人才招商力度,引进一批总部型企业(结算中心)、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市投资局负责人表示,同时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队伍,重点引进一批科技人才、科创团队、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创新项目人才服务机制,加大项目落地跟踪力度,建立人才绿色通道,形成全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

据悉,活动现场西安同时发布2020年重点招商项目,269个重点招商项目,预计总投资7081.30亿元。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环节,现场签约15个项目,总投资110.6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

 

三、聚焦民生

1、个人信用报告,到底有啥用

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22日

 

  今年614日是我国第十三个信用记录关爱日。作为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信用报告记录了个人借债还钱、合同履行、遵纪守法等信息,是个人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

  这张“经济身份证”不仅内涵丰富,用处更是不胜枚举,对于个人来说,信用报告主要用于银行贷款和信用卡审批。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信用报告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升审贷质量和效率、促进信贷市场发展,助力小微企业融资、优化营商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别小看这张“经济身份证”,如果信用记录良好,就能够快速获得贷款、信用卡,享受低利率;如果信用记录不好,将会直接对购房、购车、申领信用卡等信贷行为产生影响,不利于获得贷款、信用卡,利率可能较高。那么,哪些行为可能会造成不良信用记录呢?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发布的相关提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放贷机构、公用事业单位、法院和政府部门等,不良信息主要指违约信息、欠税信息、法院和行政处罚信息,而居民个人拥有贷款或信用卡且正常还款的信息则属于信用报告中的正面信息。因此,一般来说,下列六类行为会造成不良信用记录:一是贷款没有按期还款;二是信用卡逾期还款;三是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四是水、电、燃气、通信费不按时交款或停用相关服务没有办理手续,导致欠费而形成逾期;五是法院部分经济类判决、欠账等经济纠纷;六是被他人冒用居民身份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征信信息重要性日益凸显,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于这张“经济身份证”,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保护措施。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切实维护信息主体的知情权,央行征信系统对信用报告每一次被查询情况都进行详细记录,个人可在“查询记录”中了解到“过去2年内何人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查询了信用报告,及时了解是否存在违规查询行为或信息泄露风险。

  那么,作为“经济身份证”的主人,普通居民又该从哪些方面维护好个人信用记录呢?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行为,在申请信贷业务时,综合考虑自身收入和负债情况,量力而行,切勿过度负债,当获得贷款或使用信用卡后,一定要按时足额还款;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征信信息里包含大量敏感信息,要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特别是要保管好个人身份证件,对身份证复印件应注明用途,保管好个人信用报告,不随意丢弃,不轻易向商业机构提供个人信用报告。

  此外,还要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定期查询,防止发生未经授权的查询,防范个人信息泄露。根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规定,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信用报告,公众可充分利用这两次免费机会,定期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并向记载这笔业务的发生机构提出异议。

目前,个人信用报告查询途径有三种:一是现场查询,全国各类查询点向公众提供柜台、自助终端查询服务,现场查询地址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查看;二是互联网查询,登录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https//ipcrs.pbccrc.org.cn),注册用户成功后,提交查询申请次日可得查询结果;三是通过获得授权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手机银行查询。

 

2、2019年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027亿元,同比增长23.5%——高科技发力 智能又惠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623日—24日,以“智能新时代:创新、赋能、生态”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行。

  今年大会采用了“云上”办会模式。来自世界智能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专家、行业精英将线上同步见证这场智能领域盛会。“疫情防控中催生了一些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全新突破。”GE全球副总裁、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向伟明线上表示。

  以世界智能大会为契机,“智能”成为天津的一张新名片。这座近代以来中国工业文明的先驱城市,再一次焕发新的蓬勃生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智能科技助推转型升级

  机械臂移动至预设点位、焊接精密部件、完成流水作业,机器人的一整套动作快、准、稳。接下来,这批高精密度的汽车配件将被运往各大汽车品牌生产商。

  618日,大会开幕前夕,天津地区首座智慧能源工厂——一汽富维本特勒汽车零部件(天津)有限公司在北辰区大张庄镇竣工。

  “我们加装了智慧用能控制系统,将厂房升级为智慧能源工程,提高了成品率,预期每年可以增收100多万元”。一汽富维本特勒汽车零部件(天津)有限公司设备部部长王伟介绍,工厂应用高品质分级电源保障各层级精密设备正常用电需求,实现了电网企业与高端装备制造用户双赢,这标志着天津地区智慧能源在工业生产领域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目前北辰区大张庄智慧能源小镇已经实现了地热能、风力、光伏等多种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智慧调控,通过智慧能源为产业升级助力,创造更大价值。”国网天津城东公司项目负责人杨国朝说。

  “智能+科技”正在助推天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天津智港”建设的题中之义。

  20176月,第一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天津市委主要负责人提出,希望以世界智能大会为重要载体,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以智能发展破题,打造“天津智港”。

  随后,天津迅速出台“1+10”配套制度。近两年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911个,以打造高质量、多领域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天津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有序推进,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7%,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1.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8%

  人工智能生态日趋完善

  在制度设计带动下,天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战略布局的集群效应显现。

  20173月,联想创投作为“先行军”,携旗下多家子公司落地天津空港。201912月,联想创投与海河基金达成合作,围绕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投资,以基金带动产业落地,打造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落地承载平台。

  20203月,麒麟软件有限公司总部正式落户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已开始为创建国家级基础软件创新中心布局。

  “天津市工信局将和麒麟软件携手,共同推进国家级基础软件创新中心创建,通过产业生态的构建,逐步提高国产操作系统、软件自给率市场份额,打造信创产业集群,将天津建设成为国内信创产业基地。”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周胜昔介绍。

  目前,天津在基础层领域已聚集麒麟软件、飞腾、曙光、360、紫光云、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南大通用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在技术层领域汇聚了天地伟业、恒银金融、讯飞信息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在应用层领域涌现了九安医疗、零氪科技、深之蓝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创建了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院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逐步完善。

  麒麟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谌志华接受采访时说,“天津这几年重视核心技术,提前布局,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入驻滨海新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企业希望通过生态的融合推动产业的发展。”

  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2027亿元,同比增长23.5%,预计高出全国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产业规模和增速均创新高。

  智慧城市带来美好生活

  围绕消费终端发展需求,依托工业制造及电子信息领域优势,天津加快智能终端发展,涵盖了通信、智能车载、智能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培育了无人机、智能家居、智能金融、可穿戴设备等一批新产品。

  在天津中新生态城,智慧餐厅、智能快递配送车、智能公交车、远程诊疗系统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居民从小区出来,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一两公里准能碰到公园。地上的智能清扫车每作业一次,空中的无人机每飞行一次,都能对空气、植被、水质等信息进行采集,为污染防控、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以智慧管理推动区域节能减排。

  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中,智慧元素越来越多。

  201910月,中国银行“5G智能+民生馆”亮相津城,是天津银行业首家深度融合5G元素和生活场景的智能网点。中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李樱红介绍,本次云上展厅以天津分行营业部“5G智能+民生馆”为原型,通过3D技术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展馆聚焦社保、跨境、出行、普惠等一些老百姓关心关切的焦点,邀请大家体验智能识客、外币智取等多项专业化服务。“无卡、无证、无人工干预”,有效解决了银行传统柜台业务办理效率低、等候时间长等难题。

  科技为生产生活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也给人们带来有趣的游玩体验。

  位于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实现全流程智慧参观、3D导航游览、线下沉浸式体验、线上全景式展现。走进这座“海上故宫”的大厅,迎面就是一块智慧互动屏。屏幕上,上千个“海洋气泡”可供点击。选择后,参观者不仅可以360度浏览电子展品,还能观看知识拓展小视频,将感兴趣的展品添加到“我的行程单”,扫描二维码即可形成定制化游览线路,实时获取行程信息。

  智慧路灯、5G手环、3D打印、零能耗小屋……这些智能惠民的举措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201910月,天津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科技部发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后,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试验区。

 

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 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

来源: 人民网     2020年06月22 日

 

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42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输水工作圆满结束,工程运行良好,调度平稳有序,期间输水19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截至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成为沿线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

此次加大流量输水运行,是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水利改革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检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水利行业全力促进复工复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

2019年1月,水利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大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着地下水超采回补的重任。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库汛前富余水量,自2020年4月29日正式启动此次加大流量输水,陶岔入渠流量按计划逐步从350立方米每秒设计流量提升至420立方米每秒加大设计流量,5月9日到达峰值。目前,陶岔入渠流量由420立方米每秒逐步调减,历时50余天,输水19亿立方米,向沿线35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华北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困局,恢复了河道基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沿线地下水位逐步抬升。

从1999年起,华北地区连续干旱21年,超采地下水严重。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沿线受水区水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同时通过相机实施生态补水,受水区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据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情况通报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减慢,有39个县(市、区)水位回升,雄安新区、衡水、沧州等地上升明显。全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与上年同比上升1.85米,有47个县(市、区)水位回升,衡水、保定、廊坊等地上升明显。地处邢台市七里河下游的狗头泉、百泉已经干涸了18年,今年实现了稳定复涌。

据了解,截至6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06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一半还多,向河南省供水107亿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80亿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52亿立方米、向北京市供水53亿立方米,惠及四省市6700万人,成为沿线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有效保障受水区复工复产用水需求,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原崛起战略提供了水资源支撑。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甘甜的长江水,也为沿线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饮用水,饮用水硬度明显降低,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30毫克每升。河北省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的高氟水、苦咸水,受水区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通过加大流量输水,验证了工程大流量输水能力,膨胀土段、地下采空区渠段等特殊地质区段也经受了加大流量输水能力检验。与此同时,运行管理单位收集了大量监测数据,复核了加大流量水面线,并与原设计的加大流量水面线对比,分析出总干渠渠道及各种输水建筑物的输水能力。全线监测数据显示,工程满足加大流量输水设计工况,为中线一期工程全线竣工验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4、让建筑工地更安全 江苏省试点升级版“智慧工地” 

来源:新华网     2020年06月17日

 

随时拍安全隐患,“刷脸”进工地,实时监测扬尘,让工人在VR安全教育系统上身临其境感受施工险情,增强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这样“智慧”的工地在我省已有不少。记者从省住建厅16日召开的“数字管理提效能 智慧建设促安康”行动试点工作研讨部署会上获悉,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维护建筑工人安全,我省从200多个智慧工地中遴选出7个,试点建设安全性更高的升级版“智慧工地”。

这次试点,主要是探索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人为管理的不足,形成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管网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章小刚表示。

我省要求试点工地项目把提升职工安全意识、技能和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益纳入智慧工地建设中,重点突出人的安全因素,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有效避免和减少事故发生。通过一年时间,最终要做到试点工作可推广可复制,职工安康意识和安康技能明显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明显改善。

劳务工人在场1433人,今日出勤830人,工程施工总进度为36%,累计有67次未戴安全帽警告……”16日下午3点多,记者在首批试点的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项目现场看到,工地后台的“智慧大脑”,实时显示着工程进度、工人信息、施工现场监控等情况。负责建设的中建八局项目经理陈刚说,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是长江之滨的地标性建筑,计划明年6月底竣工。施工中,为减少不安全行为,项目针对现场重点区域,布设AI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无人化的高效管理方式,24小时监管不当行为。如果施工人员出现未戴安全帽或未穿反光衣的行为,系统会自动进行语音提醒、违规记录与数据统计。工地还推行易检APP系统,现场人员发现安全隐患,可随手拍下通过手机移动端上传。该项目目前正处于地上钢结构主体施工阶段,特种作业人员多,现场施工工况复杂。项目专业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在巡视时,如发现现场钢结构吊装区域未设置警戒区域、气瓶与焊机之间未保持安全距离等安全隐患,会立即拍下来并上传系统平台。相关区域责任人将在限期1天内作出回复并整改。该系统自去年12月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发布并整改安全、质量隐患300余项。

针对如何更好地打造升级版“智慧工地”,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进行了讨论。“人是安全工作的核心。通过智慧工地建设,将技术化手段与人的安全紧密结合起来,把更有力的安全防护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最终才能实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三级调研员金亮说。

在南通市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站副站长周桂林看来,智慧工地包含的模块较多,有扬尘监控、基坑监测等。智慧工地项目推进中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有的项目比较大,可以将智慧工地建设模块做到全覆盖,但有的项目比较小,可能不具备建设智慧工地实力,建议有重点有区分地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省住建厅近期出台《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今年底,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工地示范片区,并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政府监管平台数据对接全覆盖,示范引领作用由点到面进一步聚力提升。2021年,我省所有政府投资规模以上新建工程将实现智慧工地全覆盖。

 

5、预约制值得在多领域推广

来源: 北京日报     2020年06月17日

 

“最美胡同”南锣鼓巷恢复开放月余。记者探访发现,胡同整洁干净,游览秩序井然,这与严格执行的预约制不无关系。

  南锣鼓巷盛名在外,过去长期处于“人从众”的状态。闹闹吵吵、挤挤挨挨,不仅让游客慕名而来败兴而归,也给胡同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更有损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自北京启动城市精细化治理以来,景区风貌和治理水平显著好转,这次疫情更推动了变革的脚步。景区根据人流承载量综合研判,实行预约游览,渐渐找到了旅游与文保的平衡点。如此,游人徜徉其间,可尽赏胡同之美;居民生活其间,可尽享安静闲适。预约制的效果显而易见,相关管理人员透露,这一机制未来有望常态化。

  实际上,因疫情期间的临时举措而催生良好体验的案例还有不少。这半年来,景区公园预约游览,进出小区严格门禁,用工单位健康监测。人们出入公共场所规范佩戴口罩,生活中勤洗手、少聚集、用公筷,一套全新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人们发现,公共场所的人流量均衡合理了,家里家外的环境整洁干净了,自己的安全感、幸福感、舒适度显著提升。这些探索既然于城市运行有益、于市民生活有益,何不固化下来?

  将一些好做法常态化,也具备充分的应用基础。在这个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健康监测、门禁管理、预约系统等安装使用的成本已大大降低。而“一机在手、一点即可”,也给了普通人使用的便利。至于勤洗手、用公筷等卫生文明,说到底只是少怕点麻烦的事儿。经过这半年的磨合,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些举措的运行。某种程度上,这种强力约束对冲了过去的一些惯性,日常行为与管理升级得以铆合。新习惯既已打下基础,趁势移风易俗、延续下去,定能事半功倍。

  管理新策在疫情期间的运行,或可视为一次现实演练与可行性测试。若能在打败病毒之后,将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下去,也不失为一种补偿性进步。

 

四、城市文化   

1、北京为什么要打造博物馆之城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5日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市首次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概念,以厚重的北京历史文化为依托,鼓励公众走入博物馆,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博物馆事业的社会氛围,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谱写文博篇章。

  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有机融合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介绍,目前,北京地区拥有187家注册备案博物馆,类型丰富多样、资源特色鲜明,既包含藏品丰富的大型博物馆,也包含独具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既包含纵横广泛的综合类博物馆,也包含内容专精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的数量、规模、等级、影响力在国际大都市中都位居前列。陈名杰表示,北京积极打造“博物馆之城”,是新形势下首都文博事业发展的新目标,也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不仅要依托于博物馆的力量,更需要不同类型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通与有机融合。据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介绍,今年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博物馆学会将组织博物馆之城建设初探论坛,推出三场“对话式”研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博物馆馆长、教育及媒体工作者等,分别从学术理论、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工作难点等多个层面,围绕博物馆日主题阐释、社区博物馆建设与运营、博物馆之城建设谋划等主题充分探讨,为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进行前期探索和铺垫。

  让观众足不出户享受“云展览”

  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沉睡的文物通过线上展览、线上直播等“活”起来,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热潮。

  近年来,北京地区博物馆充分挖掘其自身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来提供博物馆云端服务。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今年博物馆日期间,全市多家博物馆根据自身资源特点,策划了多项精彩的线上展览和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页面也将呈现北京地区博物馆事业繁荣发展的面貌,展现“博物馆之城”的无限魅力。

  据统计,“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将有90余项主题活动陆续开展,以展览、讲座、活动等不同形式为公众奉上一席精彩的文化盛宴。同时,北京地区多家博物馆在有序恢复开放的基础上,着力推出线上展览、线上直播等丰富多彩的“云端”活动。其中,在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博物馆全景展示、数字展厅等“云展览”50项,以及科普讲座、云游博物馆、文物观赏等15项直播活动,观众足不出户依旧可以享受云端“漫游”,更“近”距离欣赏文物,拥有不一样的博物馆体验。

  陈名杰特别向记者介绍,今年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地区将推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文博”直播间,带领公众云游身边的名人故居纪念馆,体味名人故事带来的丰富精神文化传承,感受北京成为博物馆之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詹天佑纪念馆、李四光纪念馆、福州新馆等10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将接力直播,通过市政府新闻办和市文物局官方微博微信,光明网、首都之窗和一直播平台发布推广。活动还将围绕参与直播的博物馆推出系列短视频等产品,借助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带领更多公众追溯文物背后的历史,了解博物馆里的故事,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馆。

  为更多群体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

  博物馆是全社会甚至全人类的共有财富,不同年龄层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角色的人都能在博物馆中找到自我归属和文化认同。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北京市文博系统围绕“多元”“包容”两个关键词,与不同群体“链接”起来,为更多群体提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文化服务,探索博物馆与不同群体联系的多元化,诠释平等的博物馆。

  当“文博+‘我”,“我”就拥有了一个自己的专属博物馆。今年博物馆日期间,首都博物馆推出“我和博物馆”系列展教项目,充分展现博物馆与公众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活动以“我和博物馆”为主题,面向公众开展视频、音频、绘画、摄影等作品征集活动,优胜作品将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并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页面上展示。部分优胜者代表将受邀参与主题分享会,畅谈博物馆在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提供文化服务方面的感受和思考,探索改进博物馆服务社会公众的方式。

  当“文博+校园”,就有了一个“行走的课堂”。激发中小学生主动亲近博物馆,增强对博物馆的兴趣、对城市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探索精神,是北京文博一直努力的方向。4月上旬,由北京博物馆学会、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联合开展的“北京文博·文昌运盛看北京”云讲堂,围绕中轴线、三山五园、长城、大运河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涉及北京历史文化的重点课题、重点专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资深文博工作者云端开讲,为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中小学生送上了一堂好课。

  北京博物馆学会行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专业科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将于516日推出《行业展风采 文博展作为——行业博物馆科普课程集锦》图书,汇集了32家行业博物馆57个精选课程案例,倡导北京地区博物馆以及全国各行业博物馆围绕自身特色资源,研发博物馆精品科普课程。活动还将集结一批博物馆里的专业老师,将系列课程送到校园中,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博物馆科普教育。

当“文博+徒步”,就可以在行走中读懂北京之美。徒步是当今世界参与广泛的全民健身运动。今年博物馆日期间,文博将与徒步继续跨界合作,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徒步运动协会联合开展“行读北京,讲述你和博物馆的故事”线上征集活动,面向广大徒步爱好者征集与博物馆相关的故事,引导大家进一步加深对北京地区博物馆的认识,在日常徒步健身的同时了解身边的博物馆,感受“博物馆之城”的魅力。

 

2、打卡新地标,南京首家景区网红直播间落地水木秦淮艺术街区

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    2020年04月26日

 

商业直播如火如荼的今天,5G+电商直播新模式正引领一场全场景沉浸式“带货”盛宴,而“网红新零售”直播间的落地,将为消费者线上购物带来更多花样、更丰富的选择和更优质的体验。

      为积极响应南京“四新”行动计划,由南京旅游集团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际加国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下称G+)共同运营打造的“网红直播间”正式落地水木秦淮艺术街区,成为南京地区首家旅游景点的网红直播间,未来将成为南京周边消费体验、网红打卡的新地标。

  水木秦淮艺术街区一直以来就是南京重磅文艺打卡地,2019年改造升级惊艳亮相,其以“艺术生活”为定位,相继引入了非遗集成、读书空间、线下有声、音乐汇演、艺品制作、名咖书院等文艺类业态,混搭了轻吧、音乐餐厅、茶座、甜品等商户及年轻人喜爱的沉浸式VR、体育类等体验店群。既有“喜马拉雅”、“云锦”、“ECHO”、“狸御屋”这样的首创精品店,也有受众群体广泛的“胡桃里”“成都娃娃”等网红店。同时街区充分利用宽阔的沿街慢行系统、大小7个广场、自营空间、户外舞台,常态化地举办艺术沙龙、名家访谈、艺创大赛等高端艺术盛会和各类精彩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文青网红慕名打卡。

G+”以“共享”“工厂”的理念,打造“全球”国际化的“供应链”集群,主要聚焦于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带、贫困地区、商业综合体、园区、品牌方,结合主流线上平台流量打造线下服务云直播基地。

       此次网红直播间的落地,是秦淮河公司对网红直播的首次跨界融合,通过以艺术、商业与网红直播结合的方式,来探索线下文化艺术街区的新型消费体验方式。届时将联合南京知趣传媒,邀约百万级网红大咖入驻直播间,进行好物分享、游戏互动等趣味直播内容,打造网红+直播+电商新经济模式。

       网红盛宴背后蕴藏着巨大商机,文创产品搭配网红直播的影响力,在线上的直播传播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延伸价值。“网红新零售”直播间将借助水木秦淮现有品牌商品和线下店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人流量结合,以新型直播营销方式为艺术街区相关文创商品,以及有实际需求的各类企业开展直播活动,为消费者和商家们打开一个全新的渠道,共享+体验+互动使得零售中间的“效率”有了质的提升,以期实现街区的商、旅、艺、文的深度融合。

3、数字文化推动文旅融合 助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文化“软实力”

来源:消费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202061,《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作为关注重点之一,“海南旅游”的百度搜索指数一周同比上涨67.4%,达到峰值。

细观当下,海南旅游已不仅仅是椰风海韵,而是有了更多人文去处。去年底,坐拥海口规模最大免税店的日月广场,这里举办的2019 TGC腾讯数字文创节便在6天内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慕名而来,一站式提供了《王者荣耀》《一人之下》等超过50个年轻人喜爱的数字文化IP和超过60项优质数字内容体验,成为海南当月最受大众关注的活动。此外,TGA腾讯电竞运动会冬季总决赛、LPL全明星周末也相继在海口举办,与数字文创月系列活动一起为海南带来了超过4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游客、居民与商户等多方受益,2019年海南与腾讯集团达成的新文创战略合作初显成效。根据合作计划,腾讯将引入旗下多元的数字内容和产业能力,助力海南文化、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创新发展,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今年,该合作再次升级。623日举办的2020年“海南国际电竞港腾讯电竞/文创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腾讯集团与海南生态软件园宣布,将在海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共同举办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暨腾讯电竞年度发布会、TGC腾讯数字文创节海南站等系列数字文创活动。凭借“科技+文化”的力量,腾讯希望进一步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探索海南“文创+旅游”融合新模式,助力“海南国际电竞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未来10,文旅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30万亿-50万亿元,对推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消费需求升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20,数字创新被证明是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动漫游戏到网络文学,从网络音乐到网络视频,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走进大众日常生活,走进地方文化空间,涌现出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一批精品之作。

各地实践的经验和成果也显示,数字文化在打通线上线下,助推地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有近70%的成熟互联网用户认为数字经济将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有重要影响,而数字文旅的体量有望在2020-2025年突破十万亿元。

文旅融合的数字创新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和社会共识,近年来,地方政企纷纷开启新一轮的深入实践。而与腾讯合作,引入数字文化,成为海南推动文旅融合,加速“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新文创 新耦合

成果可喜,但非朝夕之力。早在2014,海南与腾讯就已在科技领域展开合作,并在2015年拓展至文化领域,从大众喜闻乐见的棋牌类活动入手,一路摸索发展至2019 “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等一系列电竞领域合作。

总结经验继往开来,2019年底双方正式达成更为长线的新文创战略合作。在去年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上,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厅长孙颖表示,“腾讯是新文创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有着许多富有创新性的探索成果,相信双方的深度合作和先行先试,一定可以为数字时代探索出更多新的可能。”

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也表示,“腾讯希望基于新文创思路,引入旗下多元的数字内容和产业能力,助力海南文化、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创新发展,助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助力数字时代的海南释放更大魅力。”

海南是中国最大也是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而腾讯作为中国数字内容的领先企业,在新文创战略的牵引下,围绕游戏、影视、动漫、文学、电竞构建了最具有年轻活力的内容矩阵。在腾讯游戏副总裁、腾讯电竞总经理侯淼看来,双方的合作既是“建立在优势互补的双赢合作”,又是富有活力的“新文创的新耦合”。

2018,腾讯率先提出新文创理念,希望以IP构建为核心,推动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良性循环,打造更多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新文创,不仅成为腾讯在文化维度的核心战略,也成为海南、云南、成都等地与腾讯开展数字文化战略合作的基础。

20191,成都市与腾讯签定“城市共生计划”,同步落地首届“TGC腾讯数字文创节”,吸引超过10万人次线下参与。5,云南与腾讯发布“云南新文旅IP战略合作计划”后,“云南旅游”百度指数同比增长1154%,环比增长725%。近期,作为云南合作的最新探索,QQ炫舞》携手杨丽萍推出全新“雀之灵”音乐舞蹈内容,同时上架炫舞文旅专题,探索“以游入旅,以旅促游”,推动“云南旅游”相关搜索指数再次达到峰值。

而根据海南与腾讯的新文创战略合作计划,双方也将持续引入更多数字文创内容业务,围绕海南文化定制特色内容,助力海南打造特色文化标签,以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及产业发展。其中,2020TGC腾讯数字文创节海南站将再次落地海南,同时,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暨腾讯电竞年度发布会也将继续在博鳌举办,二者将持续为海南当地民众带来新鲜、立体的数字文化体验。

打造国际电竞港

作为数字文化的重要组成,电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大众目光之余,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日益成型和完善,成为既有看头又有前景的新兴产业。除了继承传统体育的团队合作和拼搏精神,电竞天然具有吸收各类文化属性的联结优势,使得每场电竞活动不仅能直接带来周边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可衍生出诸多新兴职业,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怀海相信,作为“热门产业”“朝阳产业”,海南电竞产业也将搭乘《总体方案》的政策东风,迎来高速发展期。此前,海南已把发展电竞产业作为培育和促进海南新兴文化体育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台了系列举措。如20196,海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支持电竞产业发展、打造“海南国际电竞港”的“海六条”,明确在人才、资金、税收、出入境、赛事审批、对外传播等6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去年“海六条“发布的基础上,《海南电竞产业发展规划细则》预计在今年7月发布,为海南国际电竞港建设进行产业定位、发展模式、产品研发、赛事组织、产业链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规划,积极推动海南电竞产业稳妥、健康、可持续发展。

侯淼介绍,去年6月海南与腾讯共同打造“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汇聚了国内外近千名行业领袖,打造了电竞领域的博鳌论坛,成为全球电竞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此次,腾讯电竞再度携手海南,在博鳌落地“2020年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暨腾讯电竞年度发布会”,希望能与全球的行业伙伴、跨界领袖“共同探讨电竞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腾讯在海南的持续布局起到了示范效应。截止2019年底,除腾讯电竞、腾讯影业公司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软件园注册外,超过10家产业伙伴也注册落地海南。作为承接海南自贸港先行政策的11个重点园区之一,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软件园是推动自贸港建设的样板区和试验区,目前以电竞、游戏等为主的数字文创企业已超过1000家。

随着《总体方案》的发布,海南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在发展旅游、消费、文创等领域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电竞企业将获得“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支持,比如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等;电竞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将予以免征。此外,国际电竞选手自由进出,对于举办国际性的电竞赛事也将带来巨大的便利。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张怀海认为,《总体方案》为海南种下了一棵根深叶荗的“梧桐树”,“五个自由便利和一个安全有序”的核心制度,60条政策干货”,对全球的企业和人才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海南国际化窗口的定位和旅游贸易发展潜力也将为电竞新文创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将电竞打造成海南文化新名片的同时,侯淼期待,“通过海南自贸港的优势,将电竞的全球化影响力,将新文创的开放融合,进一步升级。”

实践证明,数字文化在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全新的产业布局方面具有旺盛活力。此次海南与腾讯的合作升级,是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探索“文创+旅游”新模式的又一次尝试,将为未来数字文化助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探索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提供更多参考。

 

4、城市休闲游活力强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6月12日

 

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旅游业正在复苏。城市休闲游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具有距离短、单价低、频次高、大众化的特点,已成为目前人们主要的出游方式,带动着旅游业逐步回暖。

城市休闲新意连连

夏日傍晚,华灯初上,北京三里屯正在恢复昔日的热闹繁华,美食餐饮、创意店铺刺激着消费。传统商业街西单最近又多了一处人气景点——被称为“最美书店”的钟书阁开门迎客。高颜值的设计感为书香增色不少,置身其中品读一本好书,真可谓“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北京的城市休闲游新意连连。八达岭长城、雁栖湖、大运河、前门、蓝色港湾等北京79个地标、商圈、特色街区点亮了夜京城,夜间休闲大放异彩。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首批10条“漫步北京”城市休闲游线路,包括御道漫步——感受中轴线上的皇家礼仪和市井生活;老城新颜——寻觅王府井大街的文化宝藏;旧日慢忆——名家笔下的记忆,漫步北京的文学指南;皇城雅韵——东华门至地安门的中轴线骑行之旅等。这些线路都位于城区,交通方便,多数为开放性区域,适合市民和游客漫步。据介绍,虽然很多地方听起来熟悉,但发展变化却很大,反映了北京核心区疏解整治和城市更新的最新成果。线路沿线遍布特色商店、餐饮和知名打卡地,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上海近日也推出了79个有品质、有文化、有生态、有服务的“休闲好去处”,包括民宿、郊野公园、老街区等,旨在培育打造上海城市休闲旅游带。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张灵光认为,休闲度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组成,也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然方向。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人们的生活需要休闲,一个地方的经济复苏也需要休闲。

休闲度假引领复苏

今年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城市休闲游成为人们的主要出游方式。多地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本地人游本地”等产品,受到市民们的喜爱,不少人深度体验了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感知到家乡的新变化。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润钢表示,旅游业已开始恢复,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本地、周边和短途的城市休闲业态和乡村度假业态将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内容。休闲度假产业将在中国旅游业恢复振兴的进程中扮演“定心丸”和“先行军”的重要角色。

休闲消费引领供给,供给促进需求。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说,从近期旅游业恢复的情况来看,城市休闲和乡村休闲最为强劲。人们居家几个月,何以解忧,唯有休闲。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释放压力,放飞心情。城市休闲没有长途的人口流动,防疫压力小。城市休闲更贴近民生,更能增加大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旅游消费的总体表现将是休闲主体,观光辅助;度假主导,多样运行。

城市休闲如何发展

城市休闲应该如何把握好发展机遇呢?“丰富服务内容、优化供给方式,是疫情冲击下城市休闲发展可以想见的方式。”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所所长吴丰林告诉记者:“从长远来看,根本的出路在于:城乡融合、休闲共享。城市休闲的供给和需求在城乡间统筹考量,以城乡融合为视野,城市休闲便极大拓展了空间范围,解决结构性、规模性矛盾便有了更多余地。应用共享理念,在不断丰富供给的基础上,重在空间的开放和包容,将城市公园进行开敞式改造,给市民更多的休闲空间;建设街区景观小品、培育市民触手可及的消费业态;同时,包容历史遗迹和市井百态,包容带来的真实才是维系城市休闲服务的源泉。以休闲共享为理念,则城市处处可休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认为,城市应转变对发展旅游的治理理念,从依赖外需向重视内需转变。城市应首先将旅游设施融入为城市的休闲公共服务设施,从大休闲建设的出发点来酌情开发城市的旅游功能。城市休闲功能开发的原则是先进行城市公共人文休闲设施的建设,形成城市的文脉和风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娱乐项目配套。先进行本地的文化项目开发,如步行街和文教街区开发,然后适当形成都市景观景点,逐步营造旅游经济。

 

5、科技“加持”,激活成都文化新动能

来源: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1日

 

不久前在成都天府新区首个数字艺术馆——湖·美术馆举办的首届湖畔国际青年艺术节上,现场青年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连线的方式,借由一块大屏幕和许多小屏幕,与全球20多个国家、50所全球顶级艺术与设计院校、国际知名艺术机构,10多位国际顶尖艺术家、即兴艺术国际大师,同时进行在线即兴创作,赴一场“科技+艺术”之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共时方式参与一场跨国公共艺术。

这些正在成都流行的前沿艺术呈现方式,正是成都文化与科技逐渐融合,文化科技产业加速发展的体现。近年来,成都市先后编制《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成都市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若干政策》,明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2019年,成都市委通过《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创领域转化运用,发展数字文创经济,打造以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艺术、信息服务、会展广告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科技革新互动表达方式

前述湖畔国际青年艺术节的即兴“云”创作,是时下最新潮的国际多元数字艺术表达方式。“这种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达成的‘共时艺术创作’,离不开高科技发展给予文化艺术的支撑。”在成都一片森林科技有限公司CEO林言佳看来,酷炫体验场景的背后,是科技对文化的加持。作为成都本土科技文创公司,同时也是此次湖畔国际青年艺术节的主办方与技术支持公司,一片森林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科技与艺术交叉的社会创新平台。通过建立企业、院校、政府、投资机构与艺术从业者之间的协同创新系统,成为全球科技与艺术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中心枢纽。

去年12月,一片森林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同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推出《镜·界》科技艺术概念展。通过10件互动艺术装置,向观众展示5G时代下艺术与科技的更多可能性。例如“中国古代家族树”互动艺术装置,基于中国古代家谱数据库,在40多万历史人口中探寻千年的血脉之源。作品将上千的人物个体血脉相连,按时间顺序向上生长,生成了唐、宋、元等大型家族树。这三棵家族树的姿态差异明显,反映出各自家族内部特征,又都完整而统一地显现出兴衰更迭的宏观场景。

“高科技带来的全新文化艺术展陈方式和沉浸式体验可以使静态的文化活起来,形成人和艺术之间的连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实际上是科技在赋能文化,既革新其表示方式,同时也赋能文化体验。”林言佳表示,与传统艺术馆的观展方式相比,5G时代下的观展更加自由,VR虚拟现实技术、AR现实增强技术打破现实与虚拟的壁垒,对观展体验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赋能创新文化体验

当前,5G被视为全球数字化变革的竞争热点。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市正谋划建设成为5G网络供给全国领先、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核心生态高度汇聚、产业聚集效应凸显的中国5G创新名城。

去年9月,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在成都举行,这是全球首次运用5G+8K技术直播国际赛事。同时,5G8KAR等高科技纷纷亮相运动会,为运动员和观众带来全新的参赛和观赛体验。极致的视觉体验,宛如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在超高清视频产业的欣欣向荣中已成为现实。

“实际上,5G8KAR等超高清视频技术不仅能为观众带来逼真的沉浸感,甚至能改变整个娱乐行业呈现的方式。”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型综艺节目录制要求取消现场观众,艺人和工作人员无法同屏,综艺节目全面停滞。在这个特殊时期,云直播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成都索贝助力芒果TV云直播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索贝为超高人气的古装电视剧《三千鸦杀》举办了一场创新“云直播”见面会,邀请男女主演参加,采用多地直播、实时连线的方式与粉丝互动,剧集宣传取得了良好造势效果。

在该负责人看来,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文化一旦与科技结合,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文化传承的方式。

科技确权保护成都文创

与传统版权作品相比,数字经济时代的版权作品易被复制。大多数的数字版权作品,复制成本几乎为零,而针对数字版权侵权行为的检测、取证与维权行为,却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对于数字版权作品,如果没有有效的版权确权手段,后续的版权交易、消费与流转也无从谈起。

版权保护,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基础。一面是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文创行业的高速发展,另一面却是巨大时代红利下的行业乱象。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已经成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创名城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2019122日,2019成都国际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在上千参展商和观众见证下,成都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运营的“斑马”B-MARK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作为领跑全国广电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开放性全产业链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成都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宇表示,“斑马”是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也是成都国际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上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目前正在积极与各类版权机构、个人接洽数字版权运营以及联盟链合作事宜。

作为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成都历来把版权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充分利用已授牌的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不断创新版权服务,推动版权转化运用,开展版权交易和版权品牌孵化。2019年为相关版权人提供版权咨询14万次,版权宣传350余次,版权登记服务4.2万件。目前,成都建立了56个版权服务站,提供版权评估、版权交易、版权培训、版权维权等专业版权服务。在成长为“版权之城”的路上,成都已打造出《哪吒之魔童降世》《雪娃娃童画》《王者荣耀》等各类有影响力的IP

 

五、   城市管理

1、多地出台政策释放消费潜力——点亮“夜经济” 释放新活力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0年06月15日

 

“夜经济”让不少城市重新散发出了久违的烟火气,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夜经济”也已从早期的夜市,发展成为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消费。在为市民提供消费便捷的同时,“夜经济”也对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发展“夜经济”已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和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北京、广州、济南等多地积极部署,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城市重新散发烟火气

  客家小吃、小饰品、新鲜水果……最近,江西省定南县城区大世界路热闹非凡,成为市民逛夜市的好去处。

  何爱玲是一位进城务工的农民,白天在城区数据线加工厂上班,晚上便在大世界路支起一个小吃档口,制作客家美食烫皮。由于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和对卫生及食材要求高,她的小吃档成为不少市民的夜间美食打卡地

  与此同时,在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由独特的集装箱“小吃市集”组合而成,云集47家网红餐饮小店及潮店的“调调街”正式亮相。“现在疫情得到了控制,天气也热了,约上小伙伴一起品尝网红小吃特别惬意” 6619时许,前来“打卡”的李思晴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多餐饮门店关门歇业,去年刚热起来的“夜经济”也骤然降温。如今,逐渐升温的“夜经济”又进入大众视野,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多地政府都出台了促消费政策,“点亮夜经济”不约而同地成为关键词。比如,《北京市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明确,启动“夜京城2.0”行动计划,将设计开发10条左右“夜赏北京”线路,策划举办10场精品荧光夜跑、夜间秀场等户外主题活动;广州也于近日启动了“YoungYeah市”夜间消费节,成立城市夜间消费联盟,成员单位涵盖食、购、游、娱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老百姓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美团副总裁、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表示,目前我国正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经济恢复和消费复苏阶段,“重启”“夜经济”是凸显城市风貌和特色、提升城市活力、拓展消费空间、完善消费服务、促进城市经济更加繁荣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网红餐饮小店,有效满足了居民不同的夜间生活需求。

  解决千万人就业问题

  529日晚,沉浸式古风游船夜游项目——海月琴话在福建厦门正式起航,这是厦门市在鹭江夜游基础上,创新推出的一款夜景特色休闲娱乐项目,旨在为厦门“夜经济”注入新活力。

  市民王原说,他已经很久没有晚上出来休闲了,“之前听朋友介绍过古风游船夜游项目,不仅可以领略海上夜景,还可以欣赏新奇好玩的古风乐队演奏、茶艺以及木偶戏表演等,感受非常独特”。

  “夜经济”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契合了社会公众消费需求,也让餐饮业,特别是小店经济获得了强劲的复苏动能。

  “春节前后,受疫情影响,营业额降到平时的四分之一,并持续下滑,最差时候连商铺租金和员工工资都覆盖不了。”在广州开了22年的孖记士多小吃店主李陆荣介绍,孖记士多的堂食生意正逐渐恢复,在夜间消费节带动下,销售额不断上涨,美团外卖订单量从日均只有不到10单,飙升到日均200多单。

  美团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小店韧性报告》显示,2019年有数百万家小店在美团平台获得了订单和收入。数百万家小店小摊的背后是数百万个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小店小摊活下来、活得好,能够解决数千万人的就业问题。

“稳就业”位居当前“六稳”之首。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为了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全国多地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小店小摊集中规范经营,更好服务市民生活。比如,上海推出了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围绕夜购、夜食、夜游等主题,推出上海酒吧节、深夜食堂节、深夜书店节、购物不眠夜等180余项特色活动。在南京东路旁六合路上,“六合路上的小尖顶”创意游园会重启,吸纳了很多原创、手作、创意玩家加入。

  “有序经营、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一些具有特色的夜间“打卡店”,不仅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进步,也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使城市生活更丰富多元。

  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以夜游、夜市和美食街为主。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负责人赵一静认为,夜间经济应发展包括节事、场馆、街区、古镇、乡村等场景。

  “要把握夜游黄金四小时,白银六公里。”赵一静分析说,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夜间游客的游玩时长为1小时至4小时,79.8%的夜间游客游玩时长超2小时,而且夏季更高频。同时,夜间游客倾向于在夜游地附近选择住宿,因而住宿地6公里范围内是夜游的黄金地带。

  来有为同样发现,夜间经济消费已经从早期的夜市,发展成为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消费。多样化的文化演出、画廊展览、时装秀等是丰富游客夜间生活、吸引游客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夜经济”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为市民提供多样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对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说,“夜经济”类型有很多与食品、餐饮相关,特别是一些小店小摊,对于他们的管理,首先要解决好环境卫生问题,比如油污、噪音、油烟扰民,以及餐厨废弃物乱扔乱倒等问题;其次,要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杜绝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此外,对于一些占道经营的夜间消费场景,相关部门要管理好,用好公共空间为公众服务,确保道路基本通行能力。

  来有为认为,“夜经济”连接着就业、消费等大民生,但“夜经济”是否可持续,长远来说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以及“夜经济”能否创造新的价值。

  “有序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朱毅认为,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要鼓励发展“夜经济”,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赋予其特色,“一刀切”或放任自流都是懒政;另一方面,“夜经济”也给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新问题,可考虑制定准入许可,规范其发展。此外,还要做好服务,将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增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

 

2、广州永庆坊 今天更青春(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15日

  

2018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以永庆坊为标志的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在老城微改造的精雕细琢中,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

钟书阁前,承接永庆坊微改造项目的万科公司工作人员点开手机里的照片,一栋外墙斑驳、门窗不整的旧楼呈现眼前,仿佛隔着屏幕都能嗅到年久失修的气息。

  再一抬头,矗立眼前的三层建筑脱胎换骨一般,在保持原有主体结构的同时,正面以岭南近代建筑常用的红砖为墙,覆盖表面的玻璃外板上,不同国家的文字符号和建筑图案透出时尚气息。

  钟书阁,一家源自上海的网红书店。它在华南地区开的第一间分店,没有选址都市商圈,而是落脚广州西关老街区永庆坊一栋上百年历史的旧楼房里。

  走进店内,广州人熟悉的菱形拼花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左右两侧,饱含岭南建筑风味的镬耳状装饰隔出一个个书阁。“来到这里即便不买书,欣赏一下这房子的美,也是值得的。”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感慨。

  作为永庆坊二期改造项目的一部分,钟书阁518日对外试营业。我们重视与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相契合,打造时尚阅读空间。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永庆坊作为老广州西关文化的地标,再合适不过了。店长张文说。

  正在更新中的永庆坊里,这样的老城新景随处可见。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以永庆坊为中心向外扩展,约12万平方米的恩宁路片区,是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历史上,粤剧曲艺、武术医药、印章雕刻、西关打铜、广绣等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曾在此集聚发展并发扬光大。

  时过境迁,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建筑年久失修,地面路石破碎,空中线缆交织,排污管网老化。由于街区面貌衰败、居住环境变差,昔日兴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也乏人问津,年轻人纷纷外流。

  永庆坊改造,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2016年,广州市施行城市更新办法及配套文件,提出“微改造”理念。因拆迁问题困扰了10年之久的恩宁路改造被重新提上议程。随后,一场“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更新改造在永庆坊展开。

  微改造力求保留老建筑的空间肌理、外部轮廓,只对必要处进行更新和修复;而在建筑内部,则采用现代建筑元素,调整空间结构,适应现代活动需求。

  永庆坊第一期改造于201610月完成。走访这个约8000平方米的四方地,路面重新铺设了平整的麻石,房檐下交织的线缆已全部埋入地下,建筑间还见缝插针地设计了很多绿地和公共空间……不仅一栋栋历史建筑旧貌换新颜,社区卫生、排水、照明、消防、通信等配套设施也大为改善。

  永庆大街20号,李玉琼和哥哥两家已在父母留下的楼房里住了60年。过去走出家门,路不平,行不畅,一下雨门口就积水,打起雷来,看着屋檐下的电线心里都发怵。微改造后,街区迎来了一拨拨游客,李玉琼不仅打消了搬出去的打算,还在门口支起小摊卖萝卜牛杂、猪脚姜等传统西关小吃,有时候一天就能挣几百元。

  保留历史底色人文本色

  在李玉琼家斜对面,原本破败的旧民居,如今成了一家时尚咖啡厅。“改造这样的房子,比推倒重建都难。”万科公司团队人员告诉记者,墙上的青砖是定制的,要跟原建筑比对,超过一定色差就没法用;连屋檐下灰塑的鲤鱼形排水口,也按原样修复和还原。“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它的排水功能了,但这是岭南建筑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

  微改造,“删”掉的是破败,留下的是记忆,下的是“绣花”功夫。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永庆坊改造杜绝大拆大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力求“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从永庆坊一期到201812月启动的二期,“绣花”功夫体现在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点点细节中。

  为保留麻石路的初始面貌,同时兼顾下水道排污,施工人员把麻石整块挖开,重新铺设管道后再恢复原貌。骑楼修缮过程中,木框琉璃窗都尽量原汁原味保留,重新刷上油漆;旧门窗缺失的,按照外立面风格新装门窗;牌楼上的雕花彩塑均为原来保留,微改造时重新上色……

  永庆坊周边的恩宁路、宝源路、丛桂路、龙津西路、多宝路、蓬莱路等道路沿线,也重新铺设了深灰色的人行道花岗石、盲道及路缘石,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岭南特色风貌。“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间环境基本保留下来了,比起大拆大建不知好了多少倍。”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调研员江伟辉介绍。

  在建筑里面,传统的人文记忆也延续未断。永庆一巷13号,武术家、影星李小龙祖居,上世纪40年代由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所建。如今,这里还原了建筑肌理,修缮一新,还附设了医武馆。参观者不仅可观赏李小龙祖居风貌、观看李小龙电影片段,还可体验中医骨科治疗。

  连接一期、二期的粤剧博物馆边,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正在建设中,已有广彩、广绣、醒狮等10位非遗传承人签订合同并全部进场装修,今年8月将向游客开放。

广绣非遗传承人黄敏健和谭展鹏夫妇告诉记者:“老城在保留历史底色、人文本色中获得新生,满足了老广州人和热爱广府文化的新广州人的共同愿望。”

  更新业态激发创业活力

  李小龙祖居旁边,有一间活字印刷主题小店。游客走进这里,可以体验古代活字印刷过程。花上二三十元钱,买两三个铅铸小字,组成自己的名字……小店一开,引得好奇的青年男女纷纷驻足。

  “让传统潮起来。”小店创始人赖朝阳也是一位年轻人,从事印刷出版行业已有20年。痴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他开了这间活字印刷馆,“选址永庆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自己‘让传统在现代活起来’的理念高度吻合。”

  “一个城区如果缺少年轻人,难免失去活力。”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说。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旧城之所以会旧,是因为业态和居住条件已经不适应现代发展需求。如果只是翻新老建筑,没有业态更新,年轻人依旧不回来。

  永庆坊改造伊始,就考虑街区对新业态的承载功能,通过导入新业态,注入产业造血功能,让老城区逐渐焕发新活力。

  改造后的永庆坊,为青年创客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土壤。已开业运营的永庆坊一期吸引了近60家文化创意、精品民宿、创意轻食、文化传媒等商户和企业,成为青年创客的聚集之地。

  现已成为广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永庆坊,协助园区近10家青年创业商户申请到相应政策扶持。

  24年前,湖南人蒋晓晖第一次来到广州,就被这里的城市历史和人文风物所吸引。此后她在荔湾区生活了20余年,最打动她的,是独具广府文化特色的西关人文风情。

  永庆坊一期改造完工时,保留历史建筑和特色景观的“创客小镇”也整体开放。蒋晓晖和在西关土生土长的搭档何伟贤一起,在永庆坊承租旧房打造民宿。她俩的“归觅”民宿,附近街坊无不知晓,有人家里来了客,特地带来住一住“有特色的房子”。

  如今,永庆坊一期已成为广州网红打卡地,咖啡店、文创店、民宿等吸引不少年轻游客。去年最高峰时,工作日平均吸引游客约3000人次,周末达5000人次。随着年轻人的到来,老西关又透出了青春气息……

 

3、百年历史建筑有了三维档案 杭州推进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

来源:新华网     2020年05月09日

 

打开“杭州历史建筑”微信公众号,扫一扫“斗富二桥33号建筑”二维码,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的三维模型就跃然屏幕。动一动手指,模型能放大,还能360度转起来。

  记者从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获悉,该中心近日首次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全景影像采集等技术,对斗富二桥33号建筑等3座杭州历史建筑进行了三维测绘建档,开启数字化保护的新篇章。

  2019年,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长三角标准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历史建筑测绘质量成果规范》,并于20201月出台。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楼舒表示,标准的制定,为历史建筑数字化测绘建档奠定了基础,使数字化测绘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数字化测绘建档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完整度高的技术优势。以斗富二桥33号建筑为例,该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传统民居,现场数据采集时间约为6个小时,效率数倍于传统测绘方式。

  同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准确采集历史建筑的三维数据,如墙体的倾斜角度、柱子的歪闪情况、梁架的挠曲程度等,数据精度可达毫米级别,相比其他测绘手段更容易发现历史建筑存在的结构变形隐患,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日常维护提供高精数据。

  此外,由于部分历史建筑屋面为不上人屋面或坡屋面,因此地面激光扫描难以采集此部分信息,可通过无人机航拍或倾斜建模的方式完善,与三维点云数据配合,形成室内外、包括屋面的全方位的信息记录。“通过全景影像采集,可以360度记录建筑的色彩、纹理信息,与三维点云数据互为补充”。楼舒说。

  据了解,杭州正逐步建立历史建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用于历史建筑定位、编号、名称、地址等基础信息的查询、统计等。该系统也将为今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提供技术保障,为弘扬传承历史文脉开辟一条新路。

 

4、北京推共享单车免费骑行激励措施 停车入栏方可享优惠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年05月21日 

 

 为适应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和全面复产复工的新形势,早晚高峰时段,美团、青桔、哈啰三家北京市共享单车企业推出免费骑行激励措施,市民骑行上述任意品牌单车均可享受每单半小时内免费骑行的优惠,鼓励、培育市民通过骑行+公共交通的方式通勤。

  北京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处长赵震介绍,目前北京市完成报备的共享单车约86万辆,其中三家企业报备的数量在50万辆左右,可满足市民需求。

  他称,此次免费骑行激励措施面向全市所有用户,无特别针对人群,无任何前置条件,从520日至31日每天7时至9时、17时至19时,北京市民只需通过各品牌单车APP扫码开启车辆,使用完毕后在合规停放区域落锁,即可享受每单半小时内免费优惠(以锁车时间为准)。预计该措施每日可惠及超过60万人次。

  在实施高峰时段免费骑行政策的基础上,各单车企业还将推出其他优惠。例如,青桔单车将半小时免费时长延长至两小时,免费政策覆盖早晚高峰全时段;美团单车对已持有美团单车骑行套餐的用户,只要在免费时段解锁单车骑行,每天可获得额外一天的骑行卡奖励;哈啰单车会在免费骑行、骑行奖励、路面调度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将工作做到实处会,并将在此轮免费骑行活动结束后,继续推出若干项对用户有吸引力的骑行优惠活动。

  赵震也表示,自6月起,北京市还将推出多种多样的骑行优惠措施,如对每自然月高频使用共享单车或单次骑行时间较长的骑行人提供奖励或折扣优惠。

  他表示,近年来,为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北京市持续开展慢行系统综合整治,累计优化自行车道2836公里,大力治理路侧停车,拆除交通隔离护栏,自行车路权和出行环境持续改善。

  为进一步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赵震称,今年,北京市还将继续集中力量提升城市慢行交通品质,已明确了1731条的工作任务,包括实施9个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开展滨水、绿道与慢行系统互联互通;两广路10个路口试点自行车信号优先等,去年开通的自行车专用路也将进一步启动东拓、南展、西延工程。

  目前,北京市在已实施“入栏结算”的区域,如金融街、五道口和亦庄开发区等地区,如未按要求将车辆停放至指定区域,用户将无法落锁结算,也不能享受上述免费骑行的优惠。

  赵震表示,北京市各区管理部门将同步加强重点区域的秩序管理,组织各单车企业加强运维调度,避免产生由于骑行量增加引起的秩序混乱、乱停乱放等现象。而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建设20个电子围栏示范区,进一步规范共享单车停放,同时划定禁停区域。

     

5、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 

 

夏日的上海,市民的消费热情与气温一道上升。从外滩枫泾路的周末市集到静安区的“安义夜巷”,再到普陀区创享塔广场美食夜市,保持城市干净整洁,垃圾随手分类,已经是上海市民的日常习惯。

  2018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海全面推行、依法治理垃圾分类,下足绣花功,持续用力,抓紧抓实,久久为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立法推进 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2019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上海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率先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从市政部门到基层社区,上海各机关单位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理念,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法规刚通过,曹杨新村街道碧绿湖花园小区业委会主任钱广义就拉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值守小区的垃圾箱房,帮助居民把垃圾分对、投准。

  “毕竟是长时间的生活习惯,改起来没那么容易。”上海对生活垃圾采取“四分法”,分别是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4个种类。起初,对“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开投放,很多居民不太适应,可钱广义心里清楚,“困难可以理解,但法规必须执行。”

  在垃圾箱房轮流值班,指导居民准确分类投放,没分准的重新分……志愿者们以身作则,激发了居民们的自觉性。在去年7月法规正式施行之前,碧绿湖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水平就已达到新规要求。

  垃圾分类进入新阶段,执法也要跟上。根据新规,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20197月至20204月,上海共开展执法检查12.3万次,教育劝阻49945起,责令当事人整改30013起,查处案件7662起。

  “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居民都已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说,即使在疫情期间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仍有2/3的居住区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保持优秀,另外1/3居住区则保持良好。

  对症施策 在细微处多下功夫

  中远两湾城是上海内环内最大的居民小区,常住居民4万余人,还有近200家商户,日产垃圾总量最高峰时达到100吨,是一般小区的10倍。

  由于早期规划原因,小区没有供居民集中投放的垃圾箱房,只有门栋前的垃圾桶。推行垃圾分类,必须撤桶并点,该怎么操作?

  288个桶被撤走,变成了27个临时投放点,摆上了“四分类”垃圾桶。居民们不习惯,刚推行时,临时投放点时常垃圾爆满、污水流淌。

  20197月至9月,“12345”上海市民服务热线受理中远两湾城居民涉垃圾分类投诉111件。小区所在的宜川路街道因此在垃圾分类测评中一度被评为“差”。

  巨型小区该怎么管?还是要在细微处下功夫,从“精细化”里找答案。

  针对小区垃圾分类难题,宜川路街道与绿化和市容管理、城管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联合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探索破解策略。

  经过多方协议,对策浮出水面——针对商户、居民混合投放,明确两者分开,并由物业与商户专门签订生活垃圾清运合同;对于垃圾集中投放点,广泛听取民意,每个点位的形状、方位、设施都各不相同;对撤桶后腾出来的空间充分利用,还多规划出了停车位,给居民带来惊喜……问题迎刃而解,经过近两个月时间,中远两湾城垃圾分类达标了。

  在上海,这样的精细化治理贯穿于全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垃圾箱房,由小区居民自行协商,做到“一小区一方案”;为满足特殊人群非常规时间投放垃圾的实际需求,在全市各小区设置了6000多个误时投放点;为提高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知晓度,向入沪的外地手机用户发送垃圾分类公益提示短信;为让居民丢完垃圾手不脏,设置破袋和洗手装置,冲洗水和洗手池排水就近纳入污水管网。

  智能叠加 闭环管理提升效率

  6000多位居民,60岁以上老人超过20%,房屋出租率近30%……徐汇区田林十二村这个典型的老公房小区,却是上海垃圾分类的“优等生”,“定时定点”投放率达到90%

  “垃圾分类水平高,靠的是‘技防+人防’。”田林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道出原委。在这里,居民楼的门禁卡和垃圾箱房“绑定”,居民投放垃圾需要刷门禁卡;投放完毕,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会自动登记垃圾箱房的刷卡人员、开门时间、刷卡次数和绿色账户积分。

  小区在垃圾纯度要求较高的湿垃圾桶闸门上安装了小型摄像头,与小区管理平台联网。一旦环卫部门清运人员发现湿垃圾中有投放错误的垃圾,会及时告知居委会,调取相应编号垃圾桶的视频资料,以便与投放不到位的居民沟通。此举让监管成本明显降低。

  基层干部口中的“技防+人防”,专业表述是“科技+管理”。如果说田林十二村的实践是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的早期版本,那么“一网统管”建设,就是垃圾分类“技防”的一次大升级。

  为细化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普陀区对5条道路、300家商铺试点沿街商铺线上收运系统,同时对接“一网统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和精准度。

  “亲爱的商户,投放车辆即将到达,请您按照垃圾分类标准配合投放生活垃圾。”在试点道路,垃圾收运前,商户负责人会收到这样的手机短信,提醒其准备出门投放垃圾。投放完毕在车上刷一下专属智能卡,系统会自动记录商户垃圾的投放时间,同时由跟车环卫工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投放信息形成数据池,计算机据此记录商户的投放习惯。”普陀区绿化环境事务管理中心质监科科长丁杰告诉记者,一旦出现投放异常,如连续3天没有垃圾投放记录,系统会自动向商户和执法部门发送通知信息,执法部门上门核查情况、督促整改,“这让执法更加精准,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加快了业务闭环完成的速度。”

  长宁区虹桥街道通过对辖区内148个垃圾箱房、90个大件垃圾堆放点及垃圾清运车辆重新摸排、采集信息,并与城市运管综合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进行坐标匹配,经过叠加数据形成一幅“垃圾分类”地图。辖区内每一座垃圾箱房,都有了一张专属“身份证”,在地图上点击其对应的坐标,即可查看所属小区、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信息,由此真正做到人员力量全纳入、箱房点位全覆盖、流程闭环全时段。

  今年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上海提出,力争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注:本资料搜集来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信息,版权及责任归原媒体及作者所有,本资料仅供阅读参考。

 

(仅供参考)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45

网址:www.xalib.org.cn

邮编:710018

电话:029-86521355-8202

传真:029-86521358

邮箱:xt_ckzx2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