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期 总第28期

  • 发布时间:2020-10-15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西安决策参考

 

 

 

 

本期要目

各地“十四五”蓝图已露端倪,这些城市未来5年怎么干?

行业大咖齐聚硬科技大会,西安彰显智慧城市风采

为保就业,各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多地加码停车设施规划 智慧停车让大街小巷更畅通

破解老旧小区改造三大难题的北京经验

 

 

 

 

 

 

 

西 安 图 书 馆 编

­­­­­­­­­­­­­­­­­

 

 

西安决策参考 2020年第3期 总第28期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45号 邮编:710018 电话:86521355-8202 传真:86521358  邮箱:xt_ckzx2012@163.com

­­­­­­­­­­­­­­­­­­­­

一、    时事热点

1、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开展

2、各地“十四五”蓝图已露端倪,这些城市未来5年怎么干?

3、万企参与、亿人同行!消费扶贫驶入“快车道”

4、用户规模达6.94亿,“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29个省级平台——政务上云 服务在线(大数据观察)

5、“5G+”正拉近未来生活

6、服务贸易再出发,助推世界经济复苏

二、关注西安

1、西安市首批50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成立

2、西安成陕西最热门旅游目的地 这些地方上榜Top10热门景区

3、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西安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4、行业大咖齐聚硬科技大会,西安彰显智慧城市风采

5、西安硬科技助力 “一箭九星”发射

三、聚焦民生

1、五问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一席谈

2、为保就业,各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3、科普:新冠二次感染病例带来哪些防疫启示

4、多部门陆续推出超常规举措促就业:先上岗、再考证

5、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拟建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机制

6、让新型消费基建先行一步

四、城市文化

1、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2、浙江:“非遗薪传”让传统美食文化名片更闪亮

3、新开旅游线路通向“诗和远方”

4、开到家门口的图书馆:让“悦”读“识”惠全民

5、“周末儿童博物馆”的创新意义

五、城市管理

1、北京多个社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

2、成都两年内打造 161条特色商业街

3、多地加码停车设施规划 智慧停车让大街小巷更畅通

4、重庆诞生首个数字化便民夜市 数字化手段释放消费潜力

5、破解老旧小区改造三大难题的北京经验

 

 

一、时事热点

1、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开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8月27日

 

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日前,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据介绍,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

  专项行动还将集中对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进行治理。《通知》要求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

《通知》还要求各地中小学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2、各地“十四五”蓝图已露端倪,这些城市未来5年怎么干?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2020年08月30日 

“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入了关键期,最近各地开始密集征求对本地规划编制的建议,开门问策。

  通过这些公开问计以及前期课题研究,各地“十四五”蓝图已露端倪。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城市未来5年怎么干?

  城市发展模式渐变

  区域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城市也已经成为产业和人口聚集的主要载体。最近几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引领带动全局发展的政策方向。因此,各地的“十四五”规划中,区域和城市发展成为重点。

  8月26日,湖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针对“十四五”规划,会议指出,要做好区域发展大文章,以中心城市、城市群、城镇带建设带动全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更好发挥武汉为龙头、“襄十随”和“宜荆荆”城市群为两翼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块状经济发展。

  湖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已经是各省份的普遍做法。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下,各省份也积极在策划和推动省内次级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大力培育经济副中心城市,形成新的增长极,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在各地“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体现明显。

  区域发展战略中,中心城市是关键角色。尤其在“强省会”战略下,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迅速提升,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城市空间布局带来挑战,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城镇化加快推进,未来的城市扩张模式是否将转变?

  实际上,随着人口和产业加快集聚,中心城市的外延扩张十分迅猛,为了应对这些压力,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在大力度重塑城市经济地理。

  比如,2017年,成都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重塑城市格局和产业经济地理;此后,西安提出“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2019年,郑州提出“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这些都是对城市格局的重大调整和扩张。

  可以预计,城市格局的调整战略将写入“十四五”规划,未来几年仍将是城市的扩张期。但是,城市扩张也引发了对城市的边界在哪里的疑问,中心城市的发展亟须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扩张。

  城市扩张的同时,城市有机更新也被凸显出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

  在“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中,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就承担了西安的《“十四五”时期西安转换城市发展方式、优化空间格局战略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对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编制进行研究。

  郑州的“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就提出,要分析国内先进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与整合的经验做法,分析新形势下郑州城市发展空间、人口结构状况、功能区划等方面的现状基础,分析郑州急需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因素,立足进一步提升郑州省会城市功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全域城镇化方向,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郑州市加快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路和举措。

  不仅如此,最近几年很多城市制定了中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2020年往往是战略步骤的第一阶段,未来5年将是这些城市新的战略目标的开局阶段,因此,中心城市的“十四五”规划尤为重要。

  比如,2020年成都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之后,就将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开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程。成都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成都要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未来的增长动力在哪里?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依赖外循环的增长格局面临重大挑战。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对中国城市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在促使城市转变增长动力。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教授认为,这是内陆城市的机遇。而且重庆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重庆有可能在国内大循环中,复兴30年前在中国经济前五的地位。他认为重庆要做好迎接“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准备。

  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郑州“十四五”规划编制则设立了建设国家黄河生态带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四路协同、五区联动加快高质量开放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国际化全面提升竞争力总体规划专项工作组,实施筑基补短赶超战略加快创新发展总体规划等四个专项工作组。

  实际上,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面对变局,转变增长动力是城市发展亟待解题。

  北京的“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包括:“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影响及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研究;北京市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路径研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基本思路研究;北京市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性比较研究等。

  上海的课题包括了“十四五”期间多情景下GDP增长率和相关结构性指标研究;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增强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提高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提升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目标和战略举措研究。

数字经济发达和经济外向度高的杭州,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7月17日,杭州市发布了市发改委制定的《杭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其区域规划仅一项,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可以预计,创新驱动将被寄予厚望。

  成都此次主要的征集内容包括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引领带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产业功能区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

8月18日,长沙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度会议召开。长沙市常务副市长夏建平表示,要找准发展战略方向。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消费中心打造、城市群建设等重点,争取更多的事项纳入国家和省的全盘布局。

 

3、万企参与、亿人同行!消费扶贫驶入“快车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31日

即将到来的九月正是扶贫产品开始大量上市的季节。为进一步推动消费扶贫行动,国务院扶贫办等11个部门组织开展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这既标志着消费扶贫行动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消费扶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前期消费扶贫工作成果怎么样?下一步还有哪些发力点?在8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介绍。

  扶贫产品数量近10万

  不论是在京东、拼多多、淘宝、苏宁等电商平台,线下的永辉超市,还是在商场、车站、医院、机关单位等地的综合性智能柜,日常购物中,我们常常能见到消费扶贫的专柜、专馆、专区,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爱心下单”。但一些消费者难免心中疑惑:是不是只要来自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就是扶贫产品?扶贫产品有哪些特质?是按照什么程序认定出来的?

  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负责人王大洋介绍,所谓的扶贫产品就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生产出来的具有带贫、益贫效应的产品,其与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作用,生产的企业或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生产运营中建有健全的带贫减贫的机制。“之所以要把扶贫产品这个概念提出来,就是要让消费扶贫的政策红利、市场红利最后能够真正落到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上。”

  一般而言,扶贫产品要经过这样的认定流程:由企业或者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自愿提出申请,中西部地区有扶贫任务的县级扶贫部门来认定,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公示和发布,国家、省、市三级对扶贫产品的认定过程进行监管。中西部22个省份当中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旗等可以认定扶贫产品。

  为让优质的扶贫产品涌现出来,有关部门建立了社会扶贫网消费扶贫平台,打通各销售渠道的数据。据介绍,目前扶贫产品有76152个,有些还在继续认定过程中,可能接近10万个。

  大力开发市场潜力

  力争时时在线、天天开业、月月办展、年年办会,实现买全国、卖世界,广东广州建立了专门销售扶贫产品的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借助政府搭台、适当补贴、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当地正全力让扶贫产品融入大湾区,进入广大市民的餐桌。

  这种全产业链体系化的消费扶贫广东模式,推动消费扶贫进入了快车道。据目前监测统计,今年以来广东全省销售各类扶贫产品达到243亿元。

  “万企参与、亿人同行”,消费扶贫行动为社会参与搭建了有效渠道。同时,如何进一步做好需求对接,也是未来消费扶贫的重点。

  用好省内市场。“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比如四川的成都、贵州的贵阳等也要把扶贫产品和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需求进行近距离、有效的衔接和落实,省内是一个大市场,要用好。”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

  拓展市场潜力。洪天云举了云南怒江草果的例子,目前当地草果的干果产量达到10多万吨,而全国的消费总量不到2万吨,5倍以上的产品怎么样和市场做好对接,市场潜力怎么开发?这就需要加大产业深度加工开发的力度,让大规模产品转化为老百姓用得上的好东西。

  用好扶持政策。扶贫产品真正和消费者见面,还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比如物流补贴,扶贫产品所在地基础设施加大力度,扶贫专柜进社区、进学校、进食堂免收相关费用等。“把相关扶持政策有效对接,让扶贫产品和消费者顺畅地点对点。”洪天云说。

  扶贫产品也要创品牌

  消费扶贫既是扶贫也是消费,如何让产品形成长久的吸引力,让消费更可持续?

  “有品牌才有市场效应,有市场效应才有好的市场效益。”洪天云说,在扶贫产品品牌问题上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借品牌,二是创品牌。

  借品牌,即把东部地区的品牌资源与西部地区的优势产品对接起来。比如,上海对遵义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时,把品牌立顿引进来,利用贵州几个县优质的茶叶资源生产立顿红茶,一下把产品销路打开,销往中国乃至世界市场。

  创品牌,即整合优势资源,走品牌发展之路。比如新疆的核桃、大枣,藏区的牦牛、青稞等等,“深山”里有很多品质非常好,但是规模量非常小、物流成本非常高的产品。怎么把它做好?可以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把若干个加工厂达到同样品质的东西整合起来,把品牌在全国做响。

“总的来说,现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成果大规模展现。但扶贫产品很多产业链不长、链条比较脆弱,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比较低,扶贫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高,特别是物流配送和物流设施都还有差距。”洪天云说,这些都需要在今年剩下的几个月时间里把相关短板补好、补齐,把相关的困难问题考虑更多一些,推进扶贫产品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参与大循环、参与市场化的大竞争。

 

3、用户规模达6.94亿,“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29个省级平台—

—政务上云 服务在线(大数据观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当前,各地“数字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不断升级,为企业、群众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在线政务服务能力,各地有哪些创新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难题?

  四川籍务工人员胡志君亮出“粤康码”,返岗复工一路通畅;成都市武侯区市民小张想为新家通上电,点击“天府市民云”便可申请;一家外地制冷设备企业有意愿落户上海金山,全程网办半小时就取得了电子营业执照……在线政务越来越普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76.3%,占网民整体的76.8%。同时,各地不断推动在线政务服务转型创新,29个地区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开通了“一件事”集成服务专区,“数字政府”改革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网上办”激发市场活力

  “足不出户事情就办好了,现在我满脑子都是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蒋伟楷对“非接触式”政务服务感触颇深。

  疫情防控期间,广东依托“数字政府”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线上服务,并逐步推动跨区域互信互认,提升企业复工复产效率、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广东全省已公布免证办事项2106项,同时,通过电子证照服务实现办事材料免提交,累计用证346万多次。”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高尚省介绍说。

  “不见面”“网上办”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激发了市场活力。如何让政务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成都上线了“天府蓉易办”微信小程序。点进页面,从企业开办、申请资质到投资建设等各环节,都可以在线办理。成都市网络理政办政府服务管理处处长黄蔚介绍,“‘天府蓉易办’微信小程序企业版上线以来,已开发具体功能模块160余个,接入各类服务事项共127个,总访问量1410.24万人次,总注册用户73.46万人。”

  服务便利还体现在流程再造上。在上海市金山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上增加了“提前服务”模块。企业线上提交选址、硬件等要求,相关部门就可提供咨询指导等“审批前”服务。

  前不久,一家食品公司决定在金山投资建设乳制品加工生产项目,金山区生态环境局通过平台开展环评提前服务,从建设项目的选址、环保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等方面为企业进行指导服务,窗口人员当场受理、当场出具环评批文、当场办结,从出具提前服务意见到出具环评批文仅用时19天。

  “线上线下的融合提升了我们的服务能力。”金山区政务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伟说。依靠便利的线上政务服务,金山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金山区委书记胡卫国介绍,上半年金山区全区招商引资签约额137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招商目标。

  “掌上办”传递民生温度

  不久前,家在东北的王俊不想再回广州打工,却与原公司就补偿问题争执不下。他试着在“粤省事”小程序上申请劳动调解,调解员立即与该公司沟通,第二天原公司就同意通过仲裁委进行调解并办理调解手续,第三天王俊就拿到了补偿金。

  “粤省事”是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重要成果。高尚省介绍,“粤省事”上线以来累计业务办理量超9亿件,目前平均每2个广东人就有1人使用“粤省事”在线办事。

  如何让群众办事更省心?广东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集中对一批热点事项办事流程进行优化,改为全流程在线办理或双向快递,有效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跑动次数。以退休老人为例,过去他们领取养老金需要每年到社保部门办理一次养老资格认证,现在通过“粤省事”,在家就能办理。截至目前,“粤省事”已上线1195项服务,其中988项实现“零跑动”,105项“最多跑一次”。

  在线政务除了让市民办事少跑路、信息数据多跑腿,还拓展了更多民生服务方向。

  在成都,在线政务在保居民就业上“大显身手”。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和“蓉漂”人才解决就业求职、档案管理等现实难题,成都市人才服务中心在“天府市民云”手机APP上线了“人事人才服务”“天府招聘云”两项人才服务功能,广大毕业生可以在APP内直接办理档案转接、毕业生报到业务,还可以按照职位类别、学历要求、薪酬等条件在线筛选岗位,线上投递简历,实现档案转移“手机办”,人事证明“手机开”,招聘信息“手机看”。

  今年2月以来,“天府市民云”还陆续上线了找家政、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在线参加“惠蓉保”医疗保险等功能。根据成都市委社治委印发的《关于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实施2020年民生实事项目的工作方案》,今年天府市民云APP将继续加快政务、公共、生活、社区服务集成,其中,市级服务将不低于220项。

  “云上办”推动部门协同

  疫情防控期间,胡志君搭乘广州首班免费返穗返岗专列抵穗,和他一同下车的,还有587名返穗务工老乡。出发前一天他在四川做好了身体检查,并在当地开具了健康证明,到广州下车后,他在微信小程序“粤省事”里完成实名认证,立刻就在“粤康码”服务中看到在四川省开具的健康证明。有了这个健康证明完备的“粤康码”,他在广州一路畅通。

  这正是广东省建立的健康信息跨省互认和共享机制发挥了作用。“数字政府”建设,难点是破除“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实现数据的互联共享。广东从体制机制入手,全面撤并调整广东省信息中心以及省直各单位全部44个信息中心,并由企业提供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等三大基础资源平台,打破各部门间系统不通、业务不通、数据不通的困局,为“数字政府”改革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如何整合跨部门服务事项?

  转换视角是一种思路。上海市金山区计划将企业群众需要到政府部门办理的多个跨部门相关联政务服务事项,整合成企业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徐伟介绍,目前已形成“开办小餐馆”等10件“一件事”具体线上技术和线下实施方案。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印发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0—2021年)》,探索设立营商环境甄审室,畅通建议、咨询、投诉渠道,打通体制机制壁垒,搭建政企平等沟通对话平台。

 

5、“5G+”正拉近未来生活

来源: 新华网   2020年09月06日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智能制造,5G提升了机器远程操控、工业数据分析等应用的性能;智能交通,5G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信息高速传播的可能性;智慧医疗,5G在远程手术、远程视频会诊等方面作用突出。

  一个个充满创新和畅想的5G应用集体亮相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G正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进程,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特性为众多领域带来巨大变革。

  5G不只是“快”

  9月5日至9日, 2020年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室内展馆及周边室外展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八个行业专题展之一,“5G通信服务”专题展以“5G智惠新服务 5G引领新贸易”为主题,为观众全面展现出“万物智联”的5G应用服务场景。

  乐队的四名成员在世界四个不同地方,他们怎么排练,还能否同台演出?当然可以,5G全球异地同台演出平台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记者拿着吉他与其他不在现场的“演员们”合奏。不到20毫秒的延时,使得异地演出“毫无违和感”。

  在体育领域,北京现在正在积极筹备冬奥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5G的高速率特别适合冬奥会,如果高山滑雪运动员戴上5G头盔和摄像头,场外观众就会像运动员一样感受到滑雪的高度、难度、速度。”

  如果说1G技术解决了在移动中通话难题,2G技术实现了广域覆盖,3G技术能够进行图片传输,4G技术真正实现宽带化发展,催生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短视频等蓬勃发展,那么5G技术,将带来一个更加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未来。

  “5G不仅仅是一张网,更是新技术革命的加速器。”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赵大春表示,5G具有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广泛覆盖等特点,不仅方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沟通,而且正在融入千行百业,带来经济发展、技术应用、商业竞争和大众消费等领域变迁。

  “5G+”正加紧布局 信息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2020年,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已成为缓解疫情冲击、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作为新基建之首,5G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代表性、引领性技术,是支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

  2020年全球5G商用发展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7月底,全球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99家网络运营企业表示提供5G业务,美国、韩国、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均积极开展5G融合应用,5G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效能初步显现。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介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48万个,5G网上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亿个。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与此同时,随着传统服务业的不断触网转型,信息服务业在培养新兴业态、支撑第三产业增长方面的作用也愈加显现。

  邬贺铨表示,服务贸易因5G而更有内涵,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其中智能化、数字化的服务、研发和维修等生产性服务快速增长。

  “5G+”期待全面融合与合作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全球性的挑战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5G在扩展连接、支持重点行业及基础设施数字变革中的关键作用。未来,5G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潜力将会进一步显现。

  邬贺铨表示,5G本身已经成为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平台,构建了一个数据流通平台。5G还能同时做到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连接在一起,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

  闻库表示,目前中国正处于5G网络建设和应用培育的重要时期,应持续提升网络供给能力。此外,要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企业深入合作,共同探索垂直行业综合应用的解决方案。

闻库认为,除了在技术、标准、产业等多个层面的国际合作之外,在应用方面也要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商业模式,促进全世界各国5G跨行业的融合发展。

 

6、服务贸易再出发,助推世界经济复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年09月06日

【聚焦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2020年服贸会四场高峰论坛举办——

观看5G、8K等技术手段呈现出的圆明园数字复原研究成果,感受车路协同VR仿真驾驶,体验滑雪、冰壶等冬季运动项目……9月5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向社会公众开放,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展示亮相各个展区,使人们感受到服务贸易为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当日,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趋势高峰论坛、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高峰论坛也同期举行。来自各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疫情后服务贸易如何重整旗鼓再出发,助推世界经济复苏。

  以新模式推进旅游业复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也改变了世界旅游的发展走向。

  在全球疫情防控和旅游重启的关键时刻,如何促进世界旅游的合作发展?如何提振世界旅游发展信心,再创世界旅游繁荣发展新局面?在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上,国际组织负责人、驻华使节、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会员代表、知名旅游企业及投资机构负责人等50余位演讲嘉宾,对这些行业发展焦点问题进行了交流。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理事会执行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王红表示,必须树立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理念,坚持疫情防控与旅游重启并重,尽早出台系统性旅游业复苏计划,采取分级、分区、分时管理的办法,加快构建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旅游产业形态和管理模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我们应该采取应对措施,共同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格洛丽亚·格瓦拉在发言中提到,理事会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行业复苏,包括积极开展协作,关注旅客的旅游体验,制定相关规范等。

  从疫情对旅游的影响看,互联网应用、智能化科技将被广泛运用,小团体、定制化、低密度旅游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国际旅游的组织方式、产业形态和管理模式将发生很大变化。

  本次高峰论坛还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城市旅游业复苏与振兴行动指南》和《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报告》,为疫情影响下全球城市旅游业复苏发展提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行动指南,复苏策略分析和趋势研判。

  在旅游投资洽谈会环节,青岛大泽山风景名胜区项目、浙江兰溪国际游艇小镇项目等5个代表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目前已有21个意向签约项目,总额157.1亿元人民币。

  数字化成为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是本届服贸会的亮点之一。借助服贸会App、官方网站等数字平台,观众和参展商可以实现在线看展、参会、洽谈和签约。

  在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表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过去在经贸活动中只是锦上添花,而未来可能将必不可少。随着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贸易引领全球贸易的升级迭代,贸易方式与贸易对象的数字化逐渐成为新趋势。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认为,从具体的领域看,数字贸易包括软件、社交媒体、搜索引擎、通讯、云计算、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服务,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学习、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服务以及通过数字交付的服务外包等三大类。

  我国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稳步前进,国内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已经超过70家,服务工业企业超过了40多万家。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越来越多,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加快,降本提质增效效果十分显著。

  此外,本次高峰论坛还发布了《“一带一路”数字贸易指数发展报告》,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发展,并推动搭建起数字贸易发展的平台。

  在合作中走向互利共赢

  在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高峰论坛上,嘉宾围绕跨国公司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中更好发挥作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北京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表示,北京将坚持不断扩大服务业开放,坚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自由贸易实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全力建设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和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在中外服务贸易合作中,跨国公司是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指出,中国愿与跨国公司共同携手,深化互利共赢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世界银行集团亚太区高级副行长维多利亚·克瓦在演讲中表示,减少或消除歧视或非歧视性的服务贸易壁垒,增加服务市场的竞争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服务贸易便利化消除壁垒,包括取消烦琐或不必要的程序,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可以真正地促进经济增长。

  在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趋势高峰论坛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指出,服务贸易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源。要准确把握服务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数字服务贸易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服务贸易将日益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也逐步明显,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呈现高端化的发展方向,服务业开放是我们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重点内容,全球服务贸易的规则正在加速重构。

  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趋势高峰论坛发布了《服务业:制度型开放促改革深化》研究成果,聚焦服务业发展核心议题与关键领域,围绕以制度型开放促进我国服务业改革深化,提出了相关的推进路径与措施建议。

 

二、关注西安

1、 西安市首批50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成立

来源:陕西日报2020年08月28日 

8月21日,记者从西安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日前为西安市首批50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进行授牌,标志着西安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是产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型商超、行业组织、知名国企等企事业单位自愿申请设立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主要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纠纷处理和诉讼咨询服务,同时提供商标与专利申请代理、知识产权维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法律状态查询、侵权判定意见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服务,此外,还负责对涉及行政执法及重大、疑难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及时转报辖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工作。

  今年以来,西安市市场监管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提升工程,建成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信用服务系统,成立了西北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上线运行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信用服务系统和西安知信通微信小程序,并与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知识产权协作备忘录》,联合相关单位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一体”联合保护机制。

  下一步,西安市市场监管局将不断完善工作站服务功能建设,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维权作用,有力保障和维护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2、西安成陕西最热门旅游目的地 这些地方上榜Top10热门景区

来源:西部网2020年08月26日

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七夕节”,今天(8月25日),“十二时辰长安秀”在西安上演,吸引了近百万网友在线围观。 “准备带家人来西安看兵马俑。”“想来尝尝陕西的油泼面。”……不难看出,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复苏,民众的出行热情持续升温。

  记者从携程获悉,从7月23日到8月24日,前来陕西旅游的人数环比增长超50%。其中,西安成为陕西最热门旅游目的地。

  文旅专场亮相大唐西市 西安机票类产品最受欢迎

  “说起西安旅游,要先给大家讲讲西安的历史……”晚上7点,在繁华的大唐西市,“十二时辰长安秀”文旅专场正式开启,1个半小时的直播里,知名旅行博主们为观众讲起了西安的文旅故事,并推荐西安及陕西的爆款酒店、热门景点、特价机票等优质旅游产品。

  记者现场看到,众多产品中,西安的机票类产品最受欢迎,开售不久,100张优惠券便被一抢而空。跨省游开放后,游客旅游信心恢复,出行热情持续高涨,数据显示,从7月23日到8月24日,西安成为陕西最热门旅游目的地,来陕西旅游的游客中,超80%的人选择来西安度假。

  陕西旅游人数环比增长超50% 鼓楼等上榜Top10热门景区

  打造“十二时辰长安秀”,开辟文旅专场,是陕西省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旅游的加速复苏,陕西备受全国游客追捧,从数据中可看出,7月23日到8月24日,前来陕西旅游的人数环比增长超50%。

  陕西、广东、上海、北京、四川、江苏、浙江、甘肃、山东、河南是Top10热门客源省;西南城墙、西安钟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岭野生动物园、乐华城·88℃温泉乐园、华清宫、华山、大唐芙蓉园、《长恨歌》演出、西安鼓楼则上榜陕西Top10热门景区。

 

3、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西安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陕西日报2020年08月31日

   ■ 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制定或者设置歧视性政策条款

  ■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

  ■ 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企业迁移后持有的有效许可证件不再重复办理

  ■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进一步压减;超过办理时限的,办理单位应当公开说明理由

  记者8月24日从西安市商务局获悉:《西安市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日前出台,将着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的西安营商环境品牌和“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加大市场主体保护。《实施方案》明确,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不得另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和准入限制。在政府资金安排、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应当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制定或者设置歧视性政策条款。

  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实施方案》明确,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定领域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企业申请办理住所等相关变更登记的,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办理,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企业迁移后持有的有效许可证件不再重复办理。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实施方案》明确,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要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进一步压减,并向社会公开;超过办理时限的,办理单位应当公开说明理由。本区域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一般应当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理,并大力推行“一站式、一窗式”集成服务。

  强化执法监管。《实施方案》明确,持续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交通运输、农业五个领域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队伍、归并执法事项。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主的监管机制,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重点领域外,原则上所有行政检查应当通过双随机抽查方式进行,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4、行业大咖齐聚硬科技大会,西安彰显智慧城市风采

来源:东方网        2020年08月11日

9月17日上午,“2020年硬科技创新大会智慧城市论坛”将在线上举行,智慧城市领域专家汇聚云端,共同探讨在技术与场景的碰撞下,城市管理的方法与路径。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1950-2050年100年内,全球城市化率将翻番,2050年将有68.4%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与此同时,交通堵塞、治安管理、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将愈加严重,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新兴技术成熟,用先进技术解决城市问题,正成为大势所趋。未来,被人工智能武装的智慧城市,将引领城市发展。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多个省市围绕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均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而在新一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也在加速。

2020年9月16日-17日,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主办,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市金融工作局承办的“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

智慧城市论坛是本次西安硬科技创新大会的议程之一。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智慧城市领域专家汇聚云端,共同探讨在技术与场景的碰撞下,城市管理的方法与路径。

智慧城市场景爆发在即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种种管理问题开始涌现,“智慧城市”成为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根据IDC发布的《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全球智慧城市相关支出规模增速因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而放缓,但预计中长期将恢复并保持15%以上的增长态势。至2020年,中国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2.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支出第二大国家。

智慧城市之所以有巨量市场,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比如传统监控条件下,案件、突发事故等需要管理者用肉眼去识别视频,而通过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将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与后端数据进行比对,秒级处理上万个摄像头拍摄到的数据。

随着技术愈加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智慧城市领域。阿里云、腾讯、华为、海康威视、平安等巨头开始了积极布局。除此之外,一些新型技术企业也瞄准了这一巨大市场,通过研发和运用新技术,不断推出各种产品方案,比如云天励飞、商汤等。

由此可见,随着技术进一步落地到场景,越来越多的碎片化场景亟待挖掘,广阔的市场空间亟待填充。

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智慧城市建设一大突出特征便是管理场景碎片化,因此城市整体的合理规划十分重要,政府在其中便起到的了关键作用。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中央加速推行,地方政府也加快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行政机关共发布了9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性文件。

陕西省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一直走在前沿。201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1年,网络互联互通率达到95%以上,汇聚政务数据80%以上、城市数据90%以上;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达到全国前列,其中2-3个城市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便承担了建设标杆型智慧城市的任务,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

2018年1月1日,西安开通了支付宝地铁手机扫码过闸,成为西北地区智慧出行移动支付第一城;

2019年1月,西安曲江大雁塔南广场、曲江大悦城成为全球首个刷脸支付商圈;

除了移动支付,在智慧政务方面,西安也有不俗表现。2018年6月,西安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许多政府服务部门在支付宝、微信上都开设了“服务窗口”。并且,西安是全国首批把社保卡放进支付宝的城市,各大医院开通了线上预约,移动支付等便利服务,市民在支付宝刷脸认证后,就能直接领取电子社保卡。

政府的大力推动加之企业积极入局,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西安2019年7月,国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将西安评为“2018-2019年度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智慧城市”之一,西安也成为丝路经济带上首个移动支付智慧城市。

2021年,对西安来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运会将在西安举办。西安将“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办好十四运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其将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升级。

9月17日上午,“2020年硬科技创新大会智慧城市论坛”将在云端举办,行业内企业家和学者将一同探讨:在场景爆发的智慧城市领域,AI等新兴技术如何与城市管理结合?目前已经遇到了何种挑战?又存在哪些解决方案?相信未来,随着解决方案愈加成熟,将有更多城市愈加智慧化,这值得我们长期探索和期待。

 

5、西安硬科技助力 “一箭九星”发射

来源: 西安日报   2020年09月16日

昨日9时23分,在预定海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太阳同步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长征十一号火箭的全部四级固体发动机均由航天科技四院提供。

这是长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性发射,进一步验证了海上发射的可靠性,也标志着长十一火箭海上发射常态化时代的到来。此次任务是长十一火箭执行的第二次海上发射任务。这次发射还创下了几个首次:即首次采用有动力的驳船作为发射平台、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首次实施太阳同步轨道的海上发射。

2019年6月5日,作为我国运载火箭的首次海上发射试验,长十一火箭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海上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四院提供全部四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是我国唯一一型陆海通用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以“快响利箭”著称,具有“快速、便捷、灵活”的特征,是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践行高效益发展的先行者。截至目前,该火箭已连续取得8次陆地发射和2次海上发射圆满成功,创造了十全十美的佳绩。

本次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包括3颗高分03C视频星和6颗高分03B推扫星,其中一颗卫星也被命名为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定制用于互联网科普传播。该组卫星将与在轨的“吉林一号”卫星组网,为林业、农业、草原、海洋、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本次发射是长十一火箭的第10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46次发射。该型火箭充分发挥了固体火箭的优势,具有可整体贮存、操作简单、发射成本低、发射周期短、可靠性高等特性,运载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火箭接到任务命令后,可在24小时内完成星箭技术准备和发射任务。这也是固体运载火箭能快速走上商业航天发射的重要因素。

 

三、聚焦民生

1、五问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一席谈

来源: 新华网        2020年08月26日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热度不减。近期南方洪涝影响粮食生产,夏粮收购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再次让人们关注粮食。在农业农村部2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回应了一系列关于粮食的热点话题。

  一问:秋粮丰收有保障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增加24.2亿斤,早稻增加20.6亿斤,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秋粮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当前生产形势如何?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秋粮丰收有基础。在市场拉动和播种期间墒情好的情况下,秋粮面积达到12.84亿亩,增加了500多万亩。当前秋粮长势总体正常,东北的玉米前期授粉和灌浆不错,大豆已经鼓粒,水稻已压穗,除了前段时间个别地区受旱、长势偏差,其他地方长势比较均衡,丰收在望。同时,黄淮海和西北的玉米长势不错,西南和华南的水稻长势总体正常。

  “农谚讲‘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目前距秋粮收获还有40天左右,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灾害多发期。夺取秋粮丰收还要过秋旱、台风、病虫害、北方早霜和南方寒露风的关口。”潘文博说,要落实后期田管措施,全力以赴夺取秋粮的好收成,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

  二问:夏粮丰收为何收购量减少?

  今年夏收小麦上市后,收购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山东等地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如何看待收购量和价格变化?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今年夏粮已获丰收,其中小麦产量增长0.6%。新麦上市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先后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市场价格稳中走强。

  他表示,从当前我国小麦总体形势看,不需要担心供给问题,价格也不会持续上涨。主要原因包括小麦连续多年丰产,产需呈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库存量大约相当于一年的消费量,而目前价格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

  “近期玉米价格上涨明显,部分地区玉米价格高于小麦,一些饲料企业增加小麦采购、替代玉米作饲料,市场看涨预期增强,部分农户和贸易商惜售,进一步推高价格。”唐珂说,后期随着玉米价格企稳,小麦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8月份以来山东等地小麦价格已经止涨趋稳。

  近期,小麦收购量受到关注。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截至8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881亿斤,比去年同期减少212亿斤。对此,唐珂表示,小麦收购量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与近三年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并且今年主要是政策性收购减少,而市场化收购进度基本正常。

  “近年来优质专用小麦不断发展,优质优价特征日益明显,市场化收购活跃,越来越成为小麦收购的主渠道。但也要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密切关注市场行情,警惕一些炒作‘粮荒’的舆论,不要盲目跟风囤粮,要把握好售粮时机,实现丰产又丰收。”唐珂说。

  三问:玉米价格会持续上涨吗?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用粮和加工原料。今年春节后,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后期玉米价格是否会继续大涨?

  唐珂说,目前东北、华北的玉米平均收购价已分别达到每吨2150元和2400元左右,比年初上涨约30%。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调度分析,关于当前玉米市场形势有以下两个判断:

  ——价格属于恢复性上涨,大体处于合理区间。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提高,玉米下游需求向好。同时,随着临储玉米拍卖接近尾声,资本炒作和非理性囤粮加剧,共同拉动玉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低于市场价历史高点,仍属于恢复性上涨。粮价适当上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农民来年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后期价格将逐步趋稳。前期拍卖的临储玉米将陆续出库,目前库存能满足秋粮上市前后市场消费需求。随着新玉米上市,加上全球玉米供给宽松,我国玉米及大麦等替代品进口增加,预计全年玉米市场供给总量充足,价格有望趋于平稳。

  “建议各类市场主体保持好购销节奏,不宜持续囤粮看涨。我们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稳定发展玉米生产,立足国内保障玉米基本自给。”唐珂说。

  四问:洪涝对南方水稻影响大吗?

  双季稻包括早稻、晚稻,是重要的口粮品种,占我国稻谷面积的三分之一,意味着国人三碗饭中有一碗是双季稻。南方洪涝对双季稻影响大吗?

  潘文博说,今年中央明确提出恢复双季稻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提高籼稻最低收购价,整合40多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各地压实责任,精准指导。

  他介绍说,双季稻的第一季是早稻,目前已经丰收到手。洪涝影响主要在江西的鄱阳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湖区局部区域,影响有限,没有逆转早稻增产趋势。今年早稻面积增加了450多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势头。

  同时,晚稻丰收有基础。今年晚稻生产的特点是抗灾抢插增面积。8月中旬晚稻栽插基本结束,面积预计增加400多万亩,遏制了连续10年下滑势头。随着雨带北抬,目前晚稻长势总体正常。下一步,将继续抓好田间管理。

  五问:疫情会影响大豆供给吗?

  为满足榨油和豆粕饲料需求,我国每年进口大豆约8000至9000万吨,疫情会影响大豆供给吗?

  唐珂说,我国大豆主要进口国是巴西、美国、阿根廷。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客观上抑制了大豆需求,加上油价低迷打压了生物质燃料需求,全球大豆的供给是宽松的,国际市场价格总体稳定,有利于我国进口。

  他介绍说,今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增加,当前价格小幅上涨。1至7月份,我国进口大豆5514万吨,同比增加17.6%。7月份,山东地区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为每斤1.62元,环比涨1.6%,同比涨2.5%。

  受食用需求旺盛拉动,国产大豆价格持续向好。据监测,7月份黑龙江国产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每斤2.75元,环比涨8.2%,同比涨51.2%。

  唐珂说,从后期走势看,北美大豆陆续丰产上市,预计下半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价稳,下游豆粕、豆油供应有保障。随着国储拍卖大豆陆续供应市场,新豆即将上市,预计国内大豆价格将高位回落。

 

2、为保就业,各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8月26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国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保重点群体、降低用人成本、拓展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教育……各国纷纷采取多种措施保就业

西班牙 扩大职业教育 加强技能认证

50多岁的何塞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码头从事安保工作多年。今年8月,他与码头的工作合同到期,如果想继续找一份安保工作,必须获得安保资质证书。何塞担心自己很难考取,多日愁眉不展。最近,他得知一个好消息:在工作中有相应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可以参加政府新推出的职业技能认证,通过后可以在相关领域继续工作。“有了职业技能认证,我就能向安保公司提交简历,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何塞长舒一口气。

这是西班牙政府近日宣布的职业教育发展计划的两项措施之一。据统计,目前西班牙近2300万劳动人口中,有近一半缺少相应职业认证或学位证书,在换工作时往往被拒之门外。新计划将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根据该计划,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对40%的55岁以下缺乏资质证书但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进行官方评估和认证,预计将有超300万人受益。

新冠肺炎疫情对西班牙就业市场造成较大冲击。据西班牙央行预计,今年西班牙失业率可能上升至20%左右。因此,西班牙政府希望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劳动者灵活就业,重振就业市场;同时提高劳动人口创新能力,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西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为该计划投入近15亿欧元。

该计划另一项措施是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覆盖率。政府计划新增20万个中高等职业教育名额,让更多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劳动者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目前,西班牙就业市场中低等职业技能劳动者占比35%。据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预测,到2025年,49%的工作岗位需要中等职业技能,37%的工作岗位需要高等职业技能或者高等教育学位。同时,西班牙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占比仅为12%,与经合组织25%、欧盟29%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统计显示,西班牙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就业优势明显,失业率不到8%,远低于30%以上的全国青年失业率。

职业教育计划以促就业为导向,允许个人根据自身和工作岗位需求,组合不同学位课程,培养复合技能;提高授课与实习相结合的复合职业教育比重,扩大实习企业范围,增加中小微企业的参与,延长实习时间,学生可根据企业需要按需培训。同时,有关部门新增大量数字化和新技术相关课程,例如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化维护、网络安全与通信技术等,未来还将推出3D打印、5G和人工智能等课程。此外,政府还将与企业和工会合作,在全国1850个职业教育中心开设创业教室,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和各类资源帮助。

 

日本 放宽雇用补贴 探索共享用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日本不少人面临失业风险。为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稳住就业,日本政府多次放宽雇用调整补贴制度,对遭受疫情冲击坚持不裁员的企业给予补贴。

日本雇用调整补贴制度始于上世纪70年代,旨在帮扶经营困难企业。该制度规定,对于3个月内营业额或生产量下降10%以上的申请企业,每名员工每日最高补贴8370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5.25日元),一年最多申请100天,3年最多申请150天。疫情防控期间,日本政府扩大了补贴对象范围,所有最近1个月营业额或生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以上的企业均可申请,同时将4月1日至6月30日作为紧急应对期,不影响此前申请天数额度的限制。6月,日本政府再次提高补贴额上限,并将申请期限延长至9月30日。据《朝日新闻》报道,从今年3月至8月7日,雇用调整补助已支出7399亿日元。日本政府还考虑将该补助延长至明年3月底。

久富观光公司是一家拥有90多名员工的中小旅行社。该公司总经理原田优美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今年3、4月营业额只有往年一两成,5月开始甚至没有营业收入,但公司没有裁撤一名员工。这几天,公司收到了政府发放的雇用调整补贴,但由于每月还要为员工缴纳数额不小的社保费用,压力仍然不小。

日本政府与企业还在积极探索实践“共享用工”模式。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日本旅游行业,大批员工处于待业状态。时值农作物收获季,许多农场却面临“用工荒”。北海道经济产业局牵线搭桥,让赋闲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参与农业生产。新用工单位按工作时间支付工资,待原企业工作恢复后,员工再返回原岗位继续工作。截至7月31日,北海道共有26家企业实行该制度。

有日本学者和媒体认为,稳就业还应着眼长远。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土居丈朗指出,雇用调整补贴政策可以防止目前出现大量失业者,但一些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如果这类企业在补助金停止发放后破产,员工仍不可避免失业。因此,日本政府应重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力向就业规模扩大的领域转移。《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刊发社论称,考虑到财政负担,资金补贴方式具有局限性。帮助失业者提高就业能力尤为重要,政府应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培养更多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人才。

马来西亚  发展零工经济 鼓励灵活就业

35岁的西蒂最近成为马来西亚Grab网约车平台司机,开始了“零工”生涯。“现在我每天收入300林吉特(1林吉特约合1.66元人民币)左右,比以前上班时的固定收入少一些,但可以自由调整工作时间,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马来西亚实施防疫“行动管制令”期间,市场需求减少,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一些全职员工被迫无薪休假、减工减薪甚至被裁员。在这一背景下,零工经济趋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马来西亚劳动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将推动零工经济快速发展。”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魏家祥表示。

零工是指持续时间不确定的工作,主要包括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和兼职员工等。雇零工可以提高组织灵活性,降低经营成本。近年来,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零工工作成为越来越多马来西亚民众的择业选择。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院副院长穆罕默德·法兹利指出,随着智能手机和数字平台的兴起,零工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除了人们熟悉的送餐服务外,许多专业工作也可以以零工方式进行,如法律咨询、文案撰写等。

灵活的就业方式、多元的就业渠道,让零工经济被视为推动经济复苏、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之一。马来西亚政府6月推出规模达350亿林吉特的“短期经济振兴计划”,其中为零工平台从业人员补助5000万林吉特。“马来西亚目前已有超过2.3万名外卖配送员,超过16万名网约车司机。未来5年,零工工作者可能会占总劳动人口的40%以上。”马来西亚律师公会前主席拉古纳表示。

从业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零工工作者的社会保障立法成为当务之急。据拉古纳介绍,目前马来西亚主要劳动法《雇佣法令》规定了劳动者应获得的基本保障,如最低工资、公共假期、年假、遣散条规等,但只适用于全职雇员。他认为,政府应制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平台抽成比率等保障零工权益。马来西亚蒙纳士大学人文社科院高级讲师梁美美建议,可以将零工纳入“雇员”类别,以享受加班补贴、带薪休假等权益。马来西亚统计局局长乌兹尔近日表示,马政府将采取措施促进零工经济发展,并为零工工作者提供社会保障。

不少专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进步、远程办公和共享工作空间日趋普及,零工将成为未来重要劳动模式之一。从业者只有强化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拓宽职业选择范围和发展空间。

俄罗斯 搭建对接平台 增加实践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让今年的就业难上加难,对于初出校园的我们来说,找工作更是不易。”莫斯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图拉尔今年夏天刚毕业,和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一样,找工作让他颇为头疼。俄罗斯联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俄罗斯约有41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疫情使企业招聘需求减少,而毕业生数量依然庞大,竞争格外激烈。

幸运的是,图拉尔找到了一个更快捷的找工作渠道:莫大法学院在俄社交媒体上建立了就业讨论群组,许多有招聘计划的公司会在这里发布对口岗位信息。“与企业直接对接,有效解决了求职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图拉尔通过该讨论组投递简历,并顺利得到俄罗斯一家电信公司的法务职位,开始了试用期。

为帮助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今年俄罗斯各大高校积极开展促就业行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建立更多联系机制。进入莫斯科大学官网的职业和就业中心,可以看到校友俱乐部、招聘会、招聘网站等各类求职渠道,面向学生的就业指导信息,以及莫大及其附属科技园提供的职位选项等。俄政府网站显示,俄各高校共有207个职业和就业中心,每年协助约60%的毕业生找到工作。

由于普遍缺少工作实践经验,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往往会处于劣势。全俄劳动科研所数据显示,23%的年轻人正面临失业问题。为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俄劳动部以“俄罗斯工作”门户网站为基础,建立了一个面向青年人才的实习信息汇总平台。毕业生、年轻学者可以在该平台寻找实习和正式工作机会,还可以进行劳务合同审核、与雇主签订电子合同。据《俄罗斯报》报道,全俄人民战线经济复苏协调中心主任伊利亚提议,2020年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聘用的企业,如果受聘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干满一年,联邦预算将为这些企业提供最低工资标准3倍以内的资金支持。

据俄罗斯政府网站信息,俄罗斯28个地区因地制宜启动了就业支持计划,联合当地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2到6个月的带薪实习岗位。8月初,莫斯科启动了面向毕业生的社会工作实习计划,2019、2020届的毕业生可以申请在康复中心、教育机构、诊所、社会服务中心等实习3个月,并在实习结束后有机会获得全职工作。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等地还为今年毕业的青年人才提供工作机会配额。

推动大学毕业生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也是促就业的一个办法。俄联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法尔科夫表示,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该部为2020届毕业生提供了超过5000个研究工程师、实验室助理等岗位,并提议为接收这些毕业生的大学提供补贴。

 

3、科普:新冠二次感染病例带来哪些防疫启示

来源: 新华网       2020年08月26日

中国香港日前报告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病例,一名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的33岁男子经治疗后康复出院,8月前往欧洲旅游返港后再次确诊。康复后重复感染是否意味着即使新冠疫苗正式投入使用也无法真正战胜疫情?该病例为新冠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启示?专家们认为,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案例并不是常规事件,没必要过度担忧,该病例的意义在于帮助科研人员更深入了解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

  不同于此前报告的“复阳”病例,新报告的重复感染病例首次提供了新冠康复患者可能再度感染的确凿证据。

  “复阳”是指新冠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后又出现核酸检测阳性。专家认为,这类病例用“再检出”描述可能更准确,患者体内病毒并未真正消除,虽然上呼吸道咽拭子取样检测不到病毒,但病毒还存在于体内。此外,核酸检测试剂灵敏度不够也可能带来“假阴性”结果。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香港玛丽医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国际传染病学权威杂志《临床传染病》25日刊发的最新研究中报告说,这名重复感染者第二次感染发生在首次感染后的第142天,对比两次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可以发现,它们分属新冠病毒谱系不同分支,有20多个不同的核苷酸,并在9种蛋白质中存在氨基酸差异,证实患者是再次感染,而不是首次感染的病毒持续存在。

  此前已有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体内抗体水平会迅速下降。中国研究团队6月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报告说,他们在重庆市进行的调查发现,约90%的病例在出院后两个月总抗体水平会降低70%以上。研究人员据此认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可能再次被感染。新报告的重复感染病例证实了上述结论,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不会终身免疫。

  这是否意味着即使新冠疫苗正式投入使用也无法真正战胜疫情?专家们表示,从人群水平来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案例极其罕见,也不会对通过接种疫苗实现免疫产生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25日表示,目前全球2300多万新冠确诊病例中仅发现一例二次感染,表明这不是“常规事件”,否则会看到更多病例。美国《科学》杂志官网24日刊发的一篇报道援引哥伦比亚大学病毒学家安杰拉·拉斯穆森的话说,这位二次感染患者可能是首次感染中没有产生良好免疫反应的罕见案例,“我不认为这对疫苗和免疫力有大的影响”。

  科学家也曾在对其他冠状病毒的研究中观察到二次感染现象。上述报道援引剑桥大学病毒学家夏洛特·霍尔德克罗夫特的话介绍说,英国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试验显示,一些人感染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一年后,可以被人为地再次感染。霍尔德克罗夫特说,多数病毒学者预计新冠病毒感染也会发生类似状况,这更多是间隔多久发生的问题,而非是否发生的问题。英国的试验还显示,第一次感染时身体免疫反应不强的参与者更有可能被二次感染。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古阿烈对媒体表示,新冠患者重复感染病毒的情况有多普遍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情况非常罕见。已知人体对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免疫力会随时间减弱,比如流感等,因此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都注射疫苗。

  还有科研人员从二次感染病例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据研究人员介绍,这名患者第二次感染时无症状。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病毒免疫学家马克·斯利夫卡对《科学》杂志说,这表明即使患者感染了与首次不同的毒株,他也受到免疫系统的保护。

耶鲁大学免疫学教授岩崎明子在社交媒体发表评论说:“(这名患者)二次感染是无症状的,说明免疫系统的能力虽不足以抵御再次感染,但仍然起到了保护人体免于患病的效果。”岩崎明子还强调,因为二次感染的存在,通过自然感染实现所谓“群体免疫”不太可能消除新冠病毒,实现群体免疫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4、多部门陆续推出超常规举措促就业:先上岗、再考证

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今年874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开启人生新征程。面对复杂就业形势,多部门陆续推出超常规举措:加大线上岗位投送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延长招聘时间,部分职业可“先上岗、再考证”,延长毕业生报到接收时间……这些政策落实如何?记者在多地进行采访。

  ●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网上对接供需

  5月,望着手上一沓就业统计数据和信息表上空缺的“去向”一栏,安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高超峰有些发愁,不少学生的签约单位仍未确定,线下宣讲也没法开展。

  他想起,之前听说安徽电信还有岗位空缺。往年,3月电信就结束校招,但抱着试试的想法,高超峰又联系对方。得知尚有不少毕业生未签约,该公司当即表示,可以考虑扩招。

  今年,人社部等部门提出举措,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鼓励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推迟签约录取。和用人单位的通话帮高超峰打开思路:组织夏季线上招聘会,让企业延长招聘时间。

  先与以往重点合作的企业联系,摸清需求。高超峰挨个拨电话。“听说公司打算扩招,还剩多少名额?”“仍有岗位空缺,好,我记下了!”边听边记,不一会儿,就做满笔记。学校广发邀请函,主动联系浙江、江苏人才市场,最终联系到186家企业参加招聘会。

  再了解学生意向。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陈凯凡,前期因考研错过招聘,考试失利后又因疫情耽误春招。看到消息,陈凯凡很激动。“没想到都这会儿了学校还能组织招聘会。”6月1日一早,他迫不及待登录系统,查资料、投简历、做测试,一上午就联系了几家公司。最终,与安徽电信蚌埠分公司签约。751名毕业生参加了这场持续3天的线上招聘会,超500人次与企业达成签约意向。

  ●先上岗、再考证,按要求放宽报考条件

  时值教师公开招考阶段,成都锦江区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教培中心教师陈杰忙着接受考生咨询。“今年报考条件按要求放宽,报名人数有所增加。”根据新政策,凡专业和学历符合要求,无犯罪记录且身体条件、普通话水平等达到要求的考生,无论是否取得教师资格证,均可报名该校教师招考岗位。

  陈杰说的“新政策”,就是人社部等7部门4月印发的“先上岗、再考证”相关通知:报考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凡符合相关报名条件和教师资格认定要求的,可以先上岗,再参加考试并取得教师资格。此外,护士执业资格、渔业船员资格、执业兽医资格等5项准入类职业资格也实施此项政策。这项政策主要适用于2020届毕业生和2018届、2019届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凡12月31日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得将取得上述职业资格作为限制条件。

  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今年计划招聘1名高校毕业生到语文学科。入职教师将接受规章制度学习、教学帮扶等培训,而后转正成为正式教师。陈杰介绍,按要求,毕业生在1年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证即可。

  四川某高校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小张也在准备教师招聘考试。“但我没有证,一直担心不能报考。”小张说,原以为今年要错过教师招考,没想到可以“先上岗,后考证”。

  “5月开始,我们就联合多部门实施7项准入类职业资格阶段性措施”,成都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沈星梅介绍,目前,全市各类事业单位2300多个岗位,招聘时已明确“先上岗,再考证”。根据要求,毕业生上岗后即按规定为其计算工龄、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等。若先上岗的毕业生未在试用期内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聘用合同。

  ●优化就业协议签订、就业报到手续等

  “我今年毕业,户籍在哈尔滨,现在工作还没定,在外地实习。请问办理报到接收最晚是什么时候?”7月9日,哈尔滨市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孙喆鑫接到一名学生的咨询电话。

  “同学你好,不用着急,办理报到接收、档案转递等手续没有时间限制,全年都可以办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号24小时办理,就业协议邮寄到家,不需要专门跑。”

  听到孙喆鑫的解答,对方松了一口气。这样的咨询,孙喆鑫每天都能接到不少。“过去受时限影响,办事窗口总是排长队,大厅里人满为患。如今放开办理时限,不再集中在毕业这段时间,因疫情耽搁不能返校、手头有事来不及办理手续的毕业生,对我们的举措表示满意。”

  国家日前出台政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将通过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为高校毕业生办理就业协议签订、就业报到手续,延长报到接收时间。

  对此,哈尔滨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闫树君密切关注。“延长办理时间,可以为毕业生腾出更多精力找工作,同时我们也能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闫树君说,他们在几年前就有延长时间的探索,国家层面做出政策调整,就是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便利。

  在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不时有毕业生前来办理手续,一切井然有序。“没想到这么快,几分钟就办好了。”东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生刘宛宁刚办完档案调出。来之前,她先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并查询了需要携带的证件。

刘宛宁关注的公众号是“哈尔滨人才服务”。在市人才服务中心官网和公众号上,毕业生可以查看最新资讯和政策法规,线上办理业务。“针对特殊形势,我们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出‘就业协议灵活办’‘档案接收掌上办’等12条服务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闫树君介绍。

5、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拟建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机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16日

由民政部、财政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在民政部官网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未就业社会救助对象不得无理拒绝合适工作以及国家拟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机制等内容。

  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受灾人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家庭或者人员、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费用的人员以及省区市确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或者人员。

  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鼓励企业吸纳、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实施就业救助。加强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制度衔接,鼓励和引导就业救助对象主动就业创业。

  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社会救助对象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参加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的,应当积极就业;未就业的,应当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提供的免费培训、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获得社会救助,家庭成员之间和其他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先行履行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

草案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国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困难群众急难救助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社会救助政策,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能力。

 

6、让新型消费基建先行一步

来源: 经济日报   2020年09月15日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等5项措施,以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

  消费尤其是新消费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助力。新型消费主要是指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所带来的新增消费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接触配送等得到了快速推广,生鲜电商、门店到家等在线零售业态迅速壮大,网络购物保持快速增长。数据显示,1月份至7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7%,比1月份至6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5.0%,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这说明,新型消费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选择,不仅实现了相关行业自身快速发展,也带动产业上下游迎来了新机遇。比如,网购、直播对传统农业、零售业、服务业所贡献的新消费场景、新用户群体,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新型消费要获得进一步增长,需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优先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建设千兆城市,加快农村商贸流通数字化升级。这些利好政策的释放,无疑会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带来更多人才、资金、技术,打造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闭环,既能为新型消费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基础服务,也可加速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蓝海产业”。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到,要制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新型消费的税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措施降低移动支付费用成本,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实体商业发展线上业务,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拓展。显然,这些举措旨在优化公共服务,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税收优惠、减少交易成本、消除新型消费的各类难点和堵点,建立高质量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为新消费、新业态增添更多内在活力。

  以公共政策完善与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为主导,让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一步,关系到新型消费提质增效。随着我国经济复苏进入快车道,二季度GDP由负转正,新型消费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为下一步改革措施出台和落实提供了更大回旋空间。各地应大胆探索,更好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在优化服务方面多做乘法,更大程度释放新型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

四、城市文化   

1、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来源:广州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IT产业,创造超过220亿元营收;以“文化+商业+旅游”开辟文化产业发展的超级融合之道;在珠江后航道南岸沿江地带,打造目标媲美伦敦南岸艺术区的文化创新带……在昨日举行的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等有关负责人,围绕城市文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岭南文化中心、对外交流门户等介绍有关情况。

  海珠:推动琶洲会展“线上+线下”融合转型

  据介绍,海珠已引入了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一批数字文化行业领军企业。今年1至7月,以腾讯、今日头条、阿里巴巴等为龙头的具有浓厚文化特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220.7亿元,同比增长49.5%。

  科技赋能文创。在数字会展产业方面,海珠正推动琶洲会展“线上数字经济+线下实体会展”融合转型,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掌上会展平台;数字影视产业方面,海珠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2.63亿元,将建成电影博物馆、数字影院等,打造“文化+科技+金融+旅游”特色综合体。数字互娱产业方面,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等4个品牌9个知名动漫游戏展览,每年吸引2000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人次观展。

  此外,海珠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芳介绍,今年下半年,海珠区将推出一“节”、一“剧”、一“带”重要文化活动。一“节”指的是岭南书画艺术节;一“剧”指的是原创现实题材话剧《工业大道》;一“带”指的是环岛路碧道示范段街区艺术带。

  天河:打通“文化+商业+旅游”超级融合之道

  据悉,天河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多个“国”字头牌匾,见证了该区“文化+科技”新业态的发展。

  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晖介绍,连续多年,天河文化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市第一,占比近三成。2019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48家,占全市26.5%。网易、三七互娱、四三九九、汇量、世纪龙、荔枝入选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5家文化企业和1个项目入选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文化+商业+旅游”是天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超级融合之道。天河路商圈,是天河打造文商旅融合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拥有华南地区唯一商贸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正佳广场打造了一批极具创新的文旅项目;超级文和友还原老广特色,融合传统IP、美食体验和岭南文化;方所等特色书店汇聚,让城市文化呈现勃勃生机。

  陈晓晖介绍,天河区成功打造了尚天河文化季、广州户外艺术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城市文化品牌,截至目前,尚天河文化季已举办70余场时尚文化活动。

  同时,天河区也着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截至2019年,列入非遗项目有45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个。2019年,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成为天河首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国保“零突破”。

  荔湾:助力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传承展示中心

  作为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岭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地区之一,荔湾区委常委、副区长黄涛介绍,2019年12月,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今年3月,荔湾区印发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黄涛介绍,目前,全区14片历史文化街区均开展了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其中沙面等6片已完成并经市批复实施。恩宁路、沙面、西堤三大历史街区活化提升建设已按保护利用规划铺开,其中恩宁路项目被列为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

  去年,荔湾区整合荔枝湾、永庆坊等片区为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开展了深挖内涵、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优化管理等系列创建工程,并于今年8月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此外,作为广州工业遗产集中区域的珠江后航道南岸沿江地带,将结合白鹅潭商务区规划建设,以“三馆合一”项目和广钢遗迹公园为龙头地标,对各类遗产进行创新保护活化利用,朝着媲美伦敦南岸艺术区的近现代滨水工业文化创新带的目标行进。

  黄涛透露,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即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落户白鹅潭畔,去年底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化地标即将在珠江边崛起。


2、浙江:“非遗薪传”让传统美食文化名片更闪亮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年07月03日

 

一碗澉浦羊肉,与浦江渔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一条安昌腊肠,是鲁迅笔下最深刻的乡愁;一张衢州麻饼,蕴藏着千年丝路的传说……在浙江,传统美食汲绿水青山之精华,蕴含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美丽乡村的重要符号。

近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美食展评活动终评在杭州举行。30项扎根浙江大地、承载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特色和健康营养价值的非遗美食项目参评,不仅还原了地道的烹饪工艺,还让这些非遗美食热起来。

传统饮食类非遗项目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突出,带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具有世代相传、大众实践的特点;数量众多,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化前景好;传递健康饮食的理念,与时令和养生观念密切相关;在传承过程中较好体现了文化共享性,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而本次活动更是受到全省非遗美食从业者的热烈响应,共118项非遗美食项目报名,最终有30个项目入选终评。

参与终评的美食中,有餐桌上常见的粉干、糕点、烧饼、腊肠,也有与节庆习俗相关的元宵饮食、冬至鸡母馃、“十六回切”家宴。每项传统美食项目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烟火气”十足的故事。如一锅看似平常的红烧羊肉,便承载着来自海盐县的澉浦红烧羊肉制作技艺。肉质鲜嫩、酥而不烂的羊肉除了烧制技法别具特色外,还与当地渔文化密切相关。“海盐羊肉有400多年历史,当地有早餐吃羊肉的习惯。渔民要出海打鱼,会在早晨吃两块羊肉、几块芋艿、一杯烧酒,身上热乎乎的就出海了。”一名活动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活动现场还配套举办浙江传统美食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交流会,专家与传承人深入讨论非遗美食传承的困境与出路、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非遗产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符合当下审美和现代生活。”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项目部主任、研究馆员许林田说。

记者注意到,当下许多传统美食类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与时俱进,努力赋予非遗美食更多现代内涵。龙游发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企业尝试对每个工艺进行标准化改进,同时打造展示中心,将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展现在游客面前;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传承企业将炭火炉改为电烤炉,并通过与网红直播合作,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直播,很短时间就收获了几万份订单;传统茶食制作技艺传承企业“法根糕点”在其“新掌门”李婷的建议下,把传统糕点设计出有创意的造型,并用小而精、健康低糖等理念对传统糕点进行改造包装,还结合十二节气等文化元素创新产品,力争让中式传统点心在年轻人群中进一步流行。

“传统饮食类非遗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大众实践的项目,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下一步,建议各项目和传承人讲好故事、打好品牌,串珠成链。酒香还要勤吆喝,要做好宣传,运用新媒体,为传统饮食带来更长远的发展。”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和专家的建议,给参与该活动的传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新开旅游线路通向“诗和远方”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年08月07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印发以来,多地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不仅为文旅复苏注入动能,也为居家日久、向往“诗和远方”的人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发布10条以马为主题的“马背上的内蒙古”旅游线路,串联起内蒙古夏日草原景色,游客可以感受内蒙古多元历史文化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活动。

“马背上的内蒙古”旅游线路分别是呼伦贝尔游牧转场深度探寻之路、乌兰布统秘境探寻之旅、呼和浩特马术观赛体验之旅、中国马都锡林郭勒草原行摄体验之旅、锡林郭勒草原马道文化体验之旅、“通辽+兴安盟”马文化研习之旅、乌兰察布自然民俗体验之旅、呼伦贝尔蒙古源流文化探寻之旅、鄂尔多斯马文化亲子游学之旅、“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文化非遗探寻之旅。10条“马上”旅游路线,包含深度游、研学游、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囊括海拉尔区、玉龙沙湖、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元上都遗址等众多著名旅行胜地,尽揽内蒙古风光。

84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的“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市召开。会上发布广东省2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大力发展工业、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形成了“陆、海、空”全面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同时产生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制造业知名企业及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东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资源,为开展工业旅游、全域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积极培育和扶持引导下,广东省内各地对工业旅游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热情高涨。阳江十八子集团等11家单位创建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45家单位被认定为广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单位。此次发布的广东省2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范围涵盖广东18个地市,线路串联了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蓝带啤酒厂、罗西尼钟表文化博览馆等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广东工业文化资源,感受广东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线路适应当地整体规划,并有效将工业景点周边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旅游景区有机串联,兼具观赏性、科普性、娱乐性和体验性,将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形成行业示范。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商务厅近日联合出台了《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加快促进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扶持文旅企业的政策落到实处。尽快落实税费优惠、免票补贴、工作奖补等扶持和促进办法,让文旅企业得到帮助,增强文旅企业的信心。

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方面,2020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集中打造10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0处研学旅基地。鼓励主要景区、景点、文旅公共服务场所延长开放时间,开发特色夜间旅游体验活动。鼓励创办和提升一批音乐节、露营节等夜游主题活动。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世界旅游组织编制的《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已于日前完成,并将印发实施。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设计了“优先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三大全谱系旅游产品”“重点培育自驾旅游、康养旅游两大新兴旅游产品”“优化提升乡村游、文化遗产游、边境游”等全域旅游产品战略,形成全省点线面网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以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以培育新型冰雪旅游产品,提高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重点,打造5个符合国际游客需求的四季旅游目的地,建成5个全年运营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向游客提供全谱系冰雪旅游产品。两个规划重点对冰雪旅游、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边境游等旅游产品进行了全谱系设计,通过发展全谱系产品战略,拉长产业链、延长旺季时间段、平衡淡旺季。

山西省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推出以适合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三条美丽乡村游线路,供市民出游选择。太原市三条美丽乡村游路线基本涵盖了太原附近的特色村落,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区、以红色文化和景观风光为主的红色革命景区,以及有多处明清古院、文化底蕴深厚、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地。

 

4、开到家门口的图书馆:让“悦”读“识”惠全民

来源:人民网2020年07月15日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前不久,湖北农民工吴桂春给广东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在网络刷屏的同时,也让公共图书馆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吴桂春的留言,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在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时表示,吴桂春的经历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的生动写照,也是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立法精神的必然结果。

刚需:书房开到家门口

截至2019年底,东莞图书馆建立了1个总馆、52个分馆、400个村(社区)服务点、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实现365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吴桂春大哥给我们的留言,可谓是打开了一个窗口,让人们了解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希望通过这个事件,能让更多人主动走进图书馆,来感受阅读的乐趣。”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莫启仪说。

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成就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段佳话。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正在成为“网红”打卡地,部分城市的“城市书房”甚至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名片。

浙江温州是建设“城市书房”较早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建成88家城市书房和64家百姓书屋,为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书房不仅增强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更大的意义在于引领了城市的文明生活方式。”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柳升高告诉记者,为了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温州市将其打造成了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式场馆型的社区图书馆。临街而建的落地窗设计,让阅读的温暖灯光在夜晚照亮整个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家里也买了好多书,可城市书房的读书氛围比家里好,每次坐在小凳子上一看就是一上午。”温州读者张女士经常带着孩子去看书,店里四千多本绘本几乎读完了大半。

在金武刚看来,近些年,以温州为代表的城市书房建设,解决了社会公众日益增加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与文化的设施和服务开放时间不充分之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

特色:创新服务实用便捷

近年来,在不断改善公共图书馆设施和服务的基础上,多地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探索了新思路。

在河南洛阳上阳宫文化产业园的城市书房,读者不仅可以阅读,还能试穿唐代的服装、试玩投壶等游戏。在王城公园城市书房,读者可以感受牡丹文化,赏花和看书两不误……“在建设之初,我们就考虑要跟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洛阳文旅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李俊杰说。

2005年至今,东莞图书馆开设了“打工学堂”,举办各类活动共2000余场,直接受众逾130万人次,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加油站”。此外,还定期举办儿童故事比赛、动漫节等活动,多元化服务已形成常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各地公共图书馆还纷纷拓展线上业务,实现阅读方式现代化、阅读服务智慧化。

近年来,浙江杭州图书馆推出“悦读”“悦借”服务,让读者享受“你选书,我买单”的书店新书借阅服务和在线选书快递到家的“点单式”借书服务。同时,还拓展线上阅读服务,以云直播、云展览、云讲座等形式,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多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阅读活动。

“我们努力通过阅读服务的多元化、智慧化和便利化,让阅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杭州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书香满城。”杭州图书馆馆长刘冬说。

提升:重视空间功能 发挥场域作用

20181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全民阅读”连续七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文化和旅游部620日发布的《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比上年末增加20个。书刊文献外借册次61373万,比上年增长5.8%;外借人次26609万,比上年增长3.1%

刘冬表示,推动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也是公共图书馆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践行的服务内容。

“城市书房建设,把人们从其他娱乐消遣的场合吸引到书香中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素质,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气质。”李俊杰说。

在金武刚看来,未来更应重视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价值,发挥出场域作用。“从吴桂春的事例可以看出,深入推动全民阅读,特别需要公共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以承载各类资源与服务,开展阅读活动。这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的基本指引。”金武刚说。

当前,各地普遍设有公共图书馆,但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不同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对此,金武刚表示,在敦促政府切实履职保障基本的同时,还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建设。要将图书馆打造成促进公众平等交往的社会空间,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温度、都能拥有归属认同、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金武刚说。

 

5、“周末儿童博物馆”的创新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7日

 

  由成都博物馆首推的“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近日在成都正式启动。“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对象为14岁以下儿童,以学龄儿童为主要对象。围绕此次活动主题“乐游天府”,成都博物馆推出了七大活动,涵盖了历史、民俗、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据悉,“周末儿童博物馆”并非是单一的一次活动,以后在每个星期五、星期六晚上,将作为成都博物馆的一项长期活动进行,紧紧围绕六大常设展和重要临展开发“乐游天府”“奇趣自然”“影偶奇缘”及“艺蕴育美”四大主题,每月一换。

  “周末儿童博物馆”的创新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讲,不仅增添了汲取知识的平台,更能提升其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动手活动体验,比如,在瓷器DIY展区,孩子们自由“挥洒”想象力,在瓷盘上设计心中的图案,设计出的作品还能免费带回家,这无疑能开拓他们的视野。

  从激活经济角度来讲,这项周末夜间文博新体验,以博物馆为载体,以优质内容供给为支撑,开发集“学”“娱”“游”为一体的消费新场景,撬动消费新活力,倡导高品质的生活美学,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可见,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也有利于激活夜间经济、文化经济,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周末儿童博物馆”的重要积极意义还在于让博物馆更深入人心。比如,通过展厅探秘、角色扮演、科技互动等,可以引导孩子们在思考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合作中成长。同样,通过“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也为家长陪伴孩子学习成长提供了机会,这也是融洽亲子关系的平台。

  “周末儿童博物馆”给博物馆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期待更多的“周末儿童博物馆”涌现出来,让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这也是博物馆应肩负的使命。

 

五、城市管理

1、北京多个社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

来源:北京日报      2020年08月14日

 

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正式实施3个多月。目前,本市不少社区采用引入第三方公司的方式开展垃圾分类。记者了解到,这些第三方公司通过派驻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8小时桶前值守帮助居民分类投放、开发小程序提供可回收物、大件垃圾上门收取服务等方式,为社区提供了一套更为规范、专业、精细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下一步,本市将出台鼓励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

  专业公司配专业设备

  早上7点刚过,东城区崇外街道崇西小区6号楼楼下,居民李阿姨拎着两袋垃圾出了单元门,还没等走到垃圾桶跟前,值守在这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林本杰就迎了上去。“您把垃圾给我吧,我帮您扔。”“不用,自己来,这新机器我也会使了!”李阿姨笑着朝林本杰摆了摆手。

  林本杰身后,是一组带铁皮外壳的密闭式垃圾箱。只见李阿姨站在垃圾箱前一抬手,厨余垃圾桶的投放口自动开启,李阿姨将手中的厨余垃圾袋整个扔了进去。“这就不用管了,到里头自己就会破袋儿。”李阿姨话音刚落,记者就听到厨余垃圾箱的投放口里传出“咔嚓——咔嚓——”声,反复三次,持续了10秒左右的时间,声音就停了。林本杰告诉记者:“这就代表已经破袋完毕,厨余垃圾进了底下的绿桶,垃圾袋进了边上的其他垃圾桶。”

  垃圾箱能自动破袋?记者了解到,这台新型智能垃圾分类投放设备又叫“厨余垃圾袋智能分离机器人”。每个铁皮箱内部摆放有塑料垃圾桶,在厨余垃圾投放口内还有一个由两块锯齿状铁板咬合在一起的装置,靠近其他垃圾箱的一边还有一个从顶部伸下来的机械抓手。当厨余垃圾袋进入投放口后,机械抓手会自动抓住袋子顶端,撕破垃圾袋,厨余垃圾直接落入下方的厨余垃圾桶,垃圾袋投到边上的其他垃圾桶内。“这个机器最好的就是不用自己破袋,省得汤汤水水溅一身。”李阿姨说。

  据崇外街道崇西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李佳航介绍,崇西社区是本市首批用上厨余垃圾破袋机器人的社区之一。她告诉记者,崇西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是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公司北京智铭永泰科技有限公司配合物业公司一同负责,除了引进破袋机器人,第三方公司还聘请了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上下午各4小时值守在垃圾桶站前,指导居民垃圾分类。“现在社区的厨余垃圾分出率能达到20%左右,正确投放率几乎可以达到100%。”李佳航说。

  “一键呼叫”上门服务

  昌平区城北街道金隅万科城小区里,几位居民抱着纸箱、拎着装有瓶瓶罐罐的大袋子排在一辆封闭的电动三轮回收车后,回收员谢师傅正忙着给大家称重、扫码、返积分。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垃圾分类工作是由一家专门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第三方公司北京爱分类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物业公司共同开展的。

  “市里提倡‘两桶一袋’分类方式,我们给每户居民都发了一个容量40公斤的大袋子,专门用来收集可回收物。”北京爱分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源鸿表示,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攒到一定数量之后,通过关注“爱分类”微信公众号,使用预约上门功能,回收员会直接上门收取,称重之后换取“环保金”,每1公斤可回收物可换取0.8元的环保金,环保金不光能用于社区内的超市、便利店、理发店购物消费,还能在“京东”购物。

  打开“爱分类”预约上门小程序,记者还发现,不光可回收物,大件家电、大件家具、装修垃圾等最让居民头疼的垃圾也可以上门回收。徐源鸿告诉记者,金隅万科城小区的4446户居民中已有3603户完成了小程序注册,注册率为81.04%。截止到812日,回收员上门收集签收可回收物20381单,共计262316.11公斤,“这些可回收物经过我们后续的细化、分拣,基本都资源化利用了,就相当于从其他垃圾中减量出来了。”

  各部门将出台鼓励政策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不少社区都采用了引入第三方公司的方式开展垃圾分类。例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天坛街道等多个街道引入了“绿猫”垃圾分类,朝阳区双井街道、西城区天桥街道、回天地区等多地的居住小区均引入了再生资源智能回收柜等垃圾分类新模式、新装置。这些第三方公司大多有着多年从事垃圾分类的经验,他们的加入为社区提供了一套更为规范、专业的管理方法,助力垃圾分类精细化水平的提升和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下一步,根据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本市城市管理委、财政局、发改委等多部门还将出台鼓励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参与垃圾分类,探索更加科学、多样的管理模式。

 

2、成都两年内打造 161条特色商业街

 来源:成都商报2020年09月03日

  

记者从2日上午举行的成都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工作暨《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指引》发布会上获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成都将打造161条特色商业街。

  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打分测评完成效果

  用成都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的话说,打造特色商业街的目的,是让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成为体现城市社区商业新功能、塑造城市社区商业文化的新业态、新载体、新体验的消费场景,为市民创造优美舒适便利的购物休闲生活场景。

  为实现上述目标,成都将特色商业街打造目标任务纳入2020年、2021年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同时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按照《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场景打造评价指标》,对特色街区打造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打分测评,总分1000分,得分900()以上为优秀,900-700为合格,700分以下为不合格,测评结果作为目标考核和确定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及评定优秀特色商业街区场景依据。“

  全国首个建设指引发布首创“8+4”工具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还发布了《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指引》,记者注意到,这是全国首个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指引》。

  据仲量联行成都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凌介绍,该指引首创全国特色商业街区建设“8+4”工具体系,其中遵循完成使用8大共性工具是基本前提,结合片区规划、现有资源等因素使用4大差异工具,最终释放出街区差异化的“N4次方”种可能。

  具体而言,8大共性工具是指街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筑风貌、慢行系统、交互体验、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和街区运营标准的工具体系,目的是规范街区整体风貌和配套服务。比如,对舒适惬意的慢行系统,指引提出要通过竖向的变化,使行车道路与人行道路处于不同高差,真正营造一个休闲、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

  差异工具是指塑造差异化的建筑形态、业态内容、商业品牌和运营活动,打造特色化街区的工具体系,目的是避免街区趋于同质化、单一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指引还颇具“成都特色”——通过提供3张清单,即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投资商推荐清单、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服务商推荐清单、特色商业街区建议入驻品牌(企业)清单,整合市场潜力与发展机遇资源。

  “最终将释放出街区差异化的‘N4次方’种可能,赋能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成为城市新空间呈现地、产业新经济承载地、人民新消费向往地和居住新家园所在地。”谢凌说。

 

3、多地加码停车设施规划 智慧停车让大街小巷更畅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17日

 

无感停车、自动泊车、精细化管理……作为“新基建”重点内容之一,智慧停车已成为行业“新宠”。近年来,中国多地持续加码智慧停车设施规划建设,鼓励开展自动代客泊车和智能停车场建设改造实验,智慧停车市场迅速崛起。

  胡同里实现“停车自由”

  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金宝街北侧的干面胡同,一排排汽车沿路边停在泊位里,居民自治停车管理办公室大屏幕上显示的实时停车信息一目了然。得益于精细化车位智慧管理新模式,曾经“车位少、停车难、车乱放”的“死胡同”如今干净整洁,全路段畅通无阻。

  “干面胡同传统的停车管理模式放大了私占车位、无序停车等弊端,让停车管理更为复杂。”首钢基金微停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监高轩介绍,微停车团队接到项目后,对胡同车辆停放需求进行了梳理,迅速建立了监管监控停泊车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智能化采集车辆停放数据信息,实现车位的实时运营管控。针对认证车辆“车不入位”和外来车辆“随意占位”的情况,系统会自动将相应车辆信息即时发送到停车管理人员手持终端,通过科技监控与人员管控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

  面对诸多困扰城市停车的通病顽疾,智慧停车乘势破局而来,打通了城市停车的“最后一公里”。高轩说,现在智慧停车管理已经有了明显成效,居民回家之后就有车位可以停,车辆安全也有了保障,在胡同里实现了“停车自由”。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以20%左右的速度继续增加,预计年内有望突破150亿元。

  物联网助力自动泊车

  在停车场,车辆可以自动寻找车位、泊车入位,取车时只需“一键召唤”即可实现自动“接驾”……随着物联网概念和5G技术的普及,这样的场景将成为现实。

  今年以来,山东、山西、重庆、武汉等多地着眼智能汽车和停车设施发展,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开展自动代客泊车和智能停车场建设改造实验,并探索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去年10月,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与广汽研究院在自动代客泊车技术领域达成合作,率先推动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和智能停车场落地。

  在实现自动代客泊车的技术路径上,博世给出的答案是“利用场端智能设备和车载传感器的配合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高科技让停车场变得更智能,可以自动引导车辆。自动代客泊车系统会通过停车场布置的智能摄像头完成车辆定位、障碍识别等任务,并为车辆指派空闲车位,规划最优路径。与此同时,基于5G技术建立的通讯网络可以为停车场基础设施与车辆之间建立实时、稳定、可靠的通讯连接,便于管理者随时处理与车主、车辆相关的各类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智能云端互联,自动代客泊车的运营模式还可实现电动车自动化充电、共享车辆交接等更多具有附加值的服务,这也将促使更多停车场和企业承担场端建设成本,加速智能停车场的落地布局。

  智慧停车在近一年时间里迅速发展,但也遇到了不同车场、设施间“各自为政”、缺乏系统化管理等问题。

  为了实现智慧停车运营管理“同一平台”的目标,中建电子研发团队推出集数据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等功能的“中建智慧停车云平台”,并率先于广东东莞全面布局落地,目前已接入全市2000多个停车场,累积停车数据总量4亿多条,停车数据吞吐量峰值高达500多万条。

  专家认为,借助多维度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展示等高科技手段,智慧停车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可有效助力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可通过各区域停车场及车位的数据,为城市停车资源的管理运营提供依据,还可为广大车主提供停车导航指引、无感支付等多样化服务。

 

4、重庆诞生首个数字化便民夜市 数字化手段释放消费潜力

来源:工人日报     2020年08月25日 

 

依托数字科技为夜市街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赋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街区周围居民的消费习惯,为商家提供经营建议,提升管理效率,让整个夜市在“阳光”下运转,确保相关部门在管理夜市时有据可依,有路可循。

  赏夜景、吃夜宵、观夜展……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山城”重庆,被寄予厚望的“夜经济”一度沉寂后再次被点亮,并且成为城市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相较于以往,重庆靓丽的夜景并未改变,但却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以数字科技加持的“夜经济”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火热”。

  日前,重庆诞生了首个数字化便民夜市——南岸区金辉铜元道数字夜市街区。由于该夜市添加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元素,自开市以来,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商家的“生意经”越念越响。

  夜市搭上数字化“快车”

  820日晚7点左右,夏日的余晖还没完全消散,重庆南岸区金辉铜元道数字夜市街区已是人声鼎沸。五六岁大小的孩童,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家玩具摊位前,体验弹珠游戏,家长们在一旁看得也是不亦乐乎。

  居住在该夜市街区附近的市民刘伟一边掏出5元钱,给孩子买了几颗弹珠,一边说道,“这里很热闹,离家也近,并且东西也便宜,每天都会带孩子出来走走。”

  这家玩具摊的店主叫凡勇,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房产经纪人,近来一段时间,每天夜幕降临时,他就化身为一名“夜市老板”。“在这个‘数字夜市’里,当老板很简单,每天赚点钱补贴家用一点问题都没有。”

  记者了解到,凡勇口中的“数字夜市”是由重庆市南岸区政府携手国内最大新批发平台阿里1688合作建成,在这里,所有店主都可享受阿里1688提供的包括数据、金融、物流、培训、货源等全方位支持。

  “以前要想当‘夜市老板’,最困难的就是进货,不光没有渠道,价格也高。”凡勇称,“因为进货价格高,所以卖出去商品的价格也低不下来,只能由消费者买单,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现在我们用了一个‘经营码’,进货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让利消费者,生意就好起来了。”

  凡勇举例道,一包50颗装的玩具弹珠,线下进货要30元,但用经营码进货,只需20元。“这几天生意都不错,纯利润超过500元。”

  不仅如此,“经营码”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街区周围居民的消费习惯,为商家提供经营建议,并根据店铺经营情况及信用评价,为个人提供最高200万元额度的贷款。

  “数字夜市”在“阳光”下运转

  记者在“数字夜市”走访时看到,地方小吃应有尽有,小商品琳琅满目,乍一看,这个夜市与其它夜市并无两样。而它之所以被称为“数字夜市”,其秘密在于每个摊位正前方悬挂的“经营码”上,消费者扫码后便能看到店主的姓名、经营范围等信息。

  “‘经营码’在店主申请入驻本夜市时就需要录入身份证、手机号、移动定位等信息,政府部门线上快速审核,店家正式入驻后就被纳入统一管理。”重庆南岸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经营码”提供打卡签到、经营评分、服务监督等数字化工具,消费者也可以扫码查看商户信息,相关部门也能在管理夜市时更为有据可依,有路可循。

  该负责人表示,数字科技不仅能为夜市街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赋能,还可以提升管理效率,让整个夜市在“阳光”下运转。他透露,未来,“经营码”将和“健康码”绑定,倘若“健康码”失效,“经营码”同步失效,暂停经营,政府可实时收到通知,进行核查处理。

  夜市中一位经营化妆品的店主向记者透露,今年8月初,一位顾客拿着一瓶某品牌的卸妆水找她,称是劣质产品,要求退货。“我接过来一看,这瓶卸妆水并非是自己店里的产品,争执了半天都没有结果,后来隔壁摊的店主提醒我把进货记录拿出来看,才确认了事实。”

  刘婷说,她销售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经营码”从正规渠道得来,倘若消费者还是担心产品质量问题,他们可以扫码投诉,让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数字化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能保护我们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数字化手段释放消费潜力

  记者了解到,除了专门开设数字化夜市街区外,近来一段时间,当地多个商家还利用多种数字化手段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万达广场举办的‘夜肆文化节’,在线上抢到几百元消费劵后,准备到商场去‘血拼’一把。”重庆大渡口区居民李丽说,最近,她发现很多线下商家为了提高销量和增加人气,在线上举行了各类消费劵发放活动。

  例如,今年71~17日,重庆市商务委联合支付宝开展“重庆717生活狂欢节”,在观音桥好吃街、石桥铺好吃街举行系列活动,两条好吃街有300多户商家参与活动,点燃了市民的消费热情。

  然而,尽管重庆已经采取多种数字化手段赋能夜间经济,但尚未完全解决当前“夜经济”中存在的内容与业态不够丰富、市场主体创新度不足等问题。

  为改变这一现状,重庆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联动大型成熟电商,打造消费聚集、品牌汇集、产业联动、场景多元的线上夜间消费平台,推进夜间消费场所、夜间消费业态线上发展,同时,建设智慧城市智能监控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夜间经济客流统计、信息服务、安全监管等功能,创新提升夜间经济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有业界人士认为,该意见的出台无疑是在为重庆“夜经济”掌灯,今后,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发展将成常态,重庆夜间经济新一轮提档升级已经开启。

     

5、破解老旧小区改造三大难题的北京经验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2020年08月31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城乡发展亦逐渐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模式转变,城市更新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具备惠民生、扩内需的重要作用而越发受到重视,上升成为国家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在实际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一是改什么?——明确客体。首先需要明确老旧小区改造的对象、范围和标准,才能实现精准施策。

二是谁来改?——明确主体。老旧小区改造往往需要政府、居民、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需要明确各方主体的权责边界;

三是怎么管?——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老旧小区常存在治理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而在改造之后也由于缺乏管理机制,使得改造成果难以长时间维护保持,需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才能治本。

2020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目标,意味着全国各地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布局相呼应,对于保民生、稳投资、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区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提出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北京市自2012年开展针对公房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来,在改造内容、融资渠道、管理机制方面均开展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包括启动“菜单式”改造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建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等。本文在解读《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北京老旧小区改造的典型经验,以期为其他城市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明晰改造内容

实施“六治七补三规范” 推行“菜单式”改造模式

为老旧小区改造提出六治七补三规范的整治药方。老旧小区主要面临着存在违规违法建设、建筑性能衰败退化、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缺乏、治理体系落后等问题。《意见》中提出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北京市则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实施“六治七补三规范”的详细策略。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行“菜单式”更新模式。与《意见》将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划分为3类相似的是,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采用“菜单式”更新模式,分为“基础类”和“自选类”2类。其中,“基础类”与《意见》中的“基础类”大致对应,是老旧小区改造中必须改造整治的内容,主要涉及楼本体改造方面的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市政设施改造,小区公共区域的绿化补建、照明完善,以及小区治理完善方面的规范化物业管理等内容;“自选类”与《意见》中的“完善类”和“提升类”大致对应,是在已实施基础类改造整治的前提下,根据居民意愿确定的、更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的改造内容。

案例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毛纺北小区建于1992年,存在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停车位缺乏、老年人上下楼不便等诸多问题。小区于2017年作为北京市首个“三合一”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试点项目启动改造,采用了“菜单式”改造模式。除了推进楼栋节能改造、线缆规整、楼体清洗粉刷、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类改造项目外,根据小区居民的诉求和意愿,还实施了系列“自选类”改造项目,包括采用外挂附着方式为小区86层住宅楼累计加装54部电梯,解决居民上下楼难的问题;建设一座立体停车设施,为小区新增近100个停车位;将原有配套用房改造为老年服务驿站,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文化娱乐服务[1]。截止2019年,针对楼本体的电梯加装,以及针对公共区域的停车位补建和养老服务业设施增建等三个自选类项目均已完工。

2、多元主体参与

建立改造资金共担机制 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鼓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明确政府、个人和企业的参与边界。面对老旧小区改造融资困难的问题,《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居民出资参与改造、加大政府资金补助和税费减免、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升金融服务力度和质效等方式,扩大投融资渠道。北京市则专门出台了《关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市区财政补助政策的函》,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完善领域的兜底作用,以及生活品质提升改造领域的多方参与模式;提出政府投入、居民付费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即“基础类”改造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自选类”采用居民付费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财政补贴力度。例如,对于增设电梯项目,市财政实施定额补贴的方案,并建议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分别负担一定比例的补贴金额。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包括引入具备投资、实施和运营能力的企业作为参与主体,探索授权企业改造运营小区低效闲置空间等投资回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

案例

朝阳区劲松街道劲松社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于2018年引入愿景集团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成为了北京市首个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老旧小区,后被称为“劲松模式”。劲松社区的“基础类”改造项目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负担,愿景集团则负责投入“自选类”项目的经费,并参与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物业管理等内容。为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积极性,保障企业持续运营,政府努力为其创造盈利空间。一方面,授权愿景集团对社区的闲置低效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引入便民商业服务业态,通过闲置资源的改造运营获得部分收益;另一方面,后续的物业和停车收费,以及计划落地的养老托幼服务也是其实现投资回报平衡的重要收益来源,由此而形成了长期微利、可持续运营的回本模式。

3、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巩固改造成果

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巩固老旧小区改造的“最后一公里”。老旧小区改造后往往存在缺乏后续管理的问题,《意见》专门提出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的策略,包括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商确定改造后的管理模式等内容。北京市则发布了《关于建立我市实施综合改造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提出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并将物业管理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前置条件,在获得业主同意的前提下将其一并列入改造计划中,避免改造后失管问题的出现。同时,将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物业管理分为专业化物业管理、准物业管理、单位自营等多种模式,要求提供四项基本服务,即秩序维护、共用部位及公共设施设备运行维修养护、保洁清洁、绿化养护。此外,还有对新引入的物业管理单位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市场培育和扶持,切实地建立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案例

金融街街道作为西城区党建引领物业的试点街道,由街道办牵头成立了街道物业服务联盟,形成“物业服务企业、社区、街道办”三方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并且将分散的社区整合,统筹开展物业管理工作,形成集约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提供“先尝后买”的“菜单式”物业服务,即初期由政府全额支付或与居民按比例支付物业费用,在居民感受到有偿使用物业服务的便利后,逐步增加居民付费比例,同时提供物业服务项目明细表,依据服务内容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居民则可按需付费。另一方面,物业联盟还搭建了实时交流平台,推出“一站式”物业服务。即街道办、物业公司、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可在交流平台上实时同享各类信息和需求,各方及时沟通和处理有关问题。

 

 

 

 

 

 

 

 

 

 

 

 

 

 

 

 

 

 

 

 

 

 

 

 

 

 

注:本资料搜集来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信息,版权及责任归原媒体及作者所有,本资料仅供阅读参考。

 

 

 

 

 

(仅供参考)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45号

网址:www.xalib.org.cn

邮编:710018

电话:029-86521355-8202

传真:029-86521358

邮箱:xt_ckzx2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