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期 总第31期

  • 发布时间:2021-07-29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西安决策参考

 

 

本期要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三会”释放重要信号

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全面融入生活 +北斗”持续活跃——北斗将如何影响你我?

打卡红色地标 共享文旅大餐

人民群众好声音城市治理新引擎

 

 

西 安 图 书 馆 编

­­­­­­­­­­­­­­­­­

 一、时事热点

1、锚定“两先区”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

2、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3、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启动实施

4、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三会”释放重要信号

512部门发文促进商文旅融合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二、关注西安

1、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2、西安高新区启动建设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

3、西安城墙"金甲武士"用文言文劝导不文明行为

4、西安独立书店促建“书香之城” 城市阅读圈助享“精神之旅”

5、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上线

三、聚焦民生

1、全面融入生活 +北斗”持续活跃——北斗将如何影响你我?

2、看病不出县 百姓得实惠

3、北京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适度超前政策管理体系,让乘客——

坐聪明的车 走智慧的路(经济聚焦)

4、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智慧社区 便民惠民

5、合力托举 让乡村儿童享受阅读之美

四、城市文化

1、打卡红色地标 共享文旅大餐

2、打造杭州潮文化新坐标,浙江省首个青年清廉馆开馆

3、中国私人博物馆添色城市文化      

4、老字号博物馆 打开记忆的窗口(讲述·老字号新生态)

5、江苏激活非遗:无限植入 令人随享

五、城市管理

1、北京:构建慢行生态让城市更精致美丽

2、人民群众好声音城市治理新引擎

3、重庆推进城市更新 3年多来累计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43

4、一刻钟,如何出便捷新生活

5、成都将开展试点 把便利店作为应急保障点

 

 

一、时事热点

1、锚定“两先区”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高新区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为公司发展壮大解决了后顾之忧!”3月15日,总投资5.6亿元的优迅5G光电子器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在大连高新区奠基,大连优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传武心情激动。成立3年多,公司就实现了销售额过亿元,研制的100G激光器成功应用于5G光模块传输。

  一直以来,大连锚定“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目标,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加速产业结构优化

  在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恒温恒湿地藏式生产车间内,数台高端五轴立式数控机床正组装调试。“现在这款产品已经实现了流水化生产,产品销量好,不愁卖!”总经理陈虎自豪地说,“我们已经申请了21项国际发明专利。”

  装备制造是大连主导产业之一,过去由于结构不合理,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如今,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产业的新增长极。

  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变量。大连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产业发展壮大,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深度开发“原字号”,聚焦精细化工领域延伸石化产业链,催化材料等高端化学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培育壮大“新字号”,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装备产业等特色产业优势逐步显现。

  大连加快创新体系布局,筑巢引凤吸引人才,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一重加氢研发的3000吨超级浆态床加氢反应器刷新世界纪录;中船大连重工公司应用“风帆技术”研制的全球首艘智能大型油轮成功交付;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应用于国产航母、中国天眼、982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

  “十三五”期间,大连新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58家。

  改革开放,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上午10时,大连海尔冰箱有限公司车间灯火通明,工厂负责人董志勋说,“建厂20年,去年公司首次实现利润破亿,同比增幅117%!”

  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推出的“委内加工”政策。“过去企业两头在外,只生产出口附加值低的小冰箱,发展遭遇瓶颈。现在同时辐射国内外市场,产品也根据市场需求向高端迭代。去年立式冷柜实现了在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突破。”董志勋说。

  揭牌4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完成总体方案确定的119项改革试点任务,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20余项,3项制度创新举措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

  以改革促开放,以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连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动、督查。全市统筹谋划,推出108+42+25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解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2019年、2020年,大连连续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把一件事可能涉及的各种情况从‘问答题’变成‘选择题’,降低群众办事的难度,一套材料办多项审批。” 大连市营商局局长贾立庚介绍,大连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办事效率,全市形成90类100项多部门联办“一件事”,平均跑动次数由4.6次降为1次,申请材料由24.1个降为11.5个。

  营商环境优化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截至2020年底,大连市各类市场主体累计实有78.8万户,同比增长6.18%。

  绿色低碳,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3月30日,大连首批10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上线;同日,二十里堡环普综合能源补给中心举行奠基仪式。大连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线路作为氢能产业开辟的首个细分行业应用场景,打造“气、站、车”于一体的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大连围绕绿色产业做加法,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上线,2020年全市核电等新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60%,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100%;围绕环保问题做减法,全市取缔燃煤锅炉2015台,淘汰黄标及老旧车辆8.5万台。

  “我们在路口设置抓拍摄像头,路上冒黑烟的车,会直接被系统抓拍并处理。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落实最严格的制度。”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浩说。今年1月,《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明确了全市50个部门232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作战、环保统一监管。

  绿色低碳发展增强了城市核心竞争力。大连连续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0天,全市单位GDP能耗从2017年到2019年累计下降17.65%。

以“两先区”建设为统领,大连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规上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2.8%;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1%。

 

2、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6月03日

 

文化和旅游部3日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旨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主办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3日在山东齐河举办。会上发布的这10条线路包括中华文明探源之旅、黄河世界遗产之旅、黄河生态文化之旅、红色基因传承之旅、黄河乡村振兴之旅等主题线路。

  据介绍,所有线路均立足全域统筹,以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为节点,串点成线,连线成廊,通过“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的设计,塑造“中国黄河”整体形象。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表示,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要以“生态固本、文化铸魂、产业增效、人民致富”为原则,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王晓峰说,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创新智慧旅游营销方式,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提升黄河整体辨识度和国际影响力,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为对接市场需求,满足游客实际出游需要,会上还发布了《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涵盖行程规划、路况介绍、沿途城市和景区、游玩锦囊等旅游信息,吸引旅游爱好者发现和探索黄河文化与自然之美,让更多的人走近黄河、了解黄河、爱上黄河。

 

3、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启动实施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启动实施

  每年选派3.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

  3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人社部已于近日会同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林草局、团中央等部门发布通知,决定于2021年至2025年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每年选派3.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通知指出,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基层人才为根本,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通知明确,要完善招募政策,加大乡村振兴急需岗位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岗位开发力度,招募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倾斜,对招人难、留人难的艰苦边远地区可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强化培养培训,深入实施能力提升专项计划,确保“三支一扶”人员每人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5天。加强岗位锻炼,严格考核管理,推动“三支一扶”计划与基层青年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相衔接。健全服务保障,落实工作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等待遇,做好日常服务。促进服务期满流动,加大公务员定向考录和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力度,支持学习深造,促进服务期满人员多渠道就业创业。

“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派43.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4、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三会”释放重要信号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2021年06月0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院士专家们纷纷表示,讲话为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既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科技战略布局,也明确了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具体路径图和攻坚任务书。

笃定科技创新未来方向 推动科技事业勇攀高峰

人民网“强观察”栏目梳理发现,此次讲话,总书记首次为“科技自立自强”加上了一个重要定语——“高水平”。此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虽然只加了一个定语,却更加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担当。“这体现了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勇攀高峰,创新的号角越来越昂扬,科技工作者更加任重而道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如是说。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新的使命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说,我们科学工作者深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寄予的厚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伟大祖国综合实力飞速发展下,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该立足专业领域,尽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说,4月19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我们要有教育自信,我们也是能够培养出大师的。“我想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记总书记嘱托,培养祖国需求的创新人才,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尤政说。

加快突破“卡脖子”问题 坚决消除“心腹之患”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0年8月24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曾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此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先后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十四五”规划纲要。

那么,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个目标该如何实现?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应尽快打通关键领域技术的堵点、断点。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郝伟认为,当前,我们需要努力实现技术体系自主可控,有效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严重威胁。同时,面对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如能源安全、种业安全、生物安全等,要下好“先手棋”,在重大战略领域建立科技优势,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表示,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大、风险高。“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冰刻’三维微纳加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今后要继续攻关,努力为未来精密制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书记讲话中强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红说,我们要进一步聚焦科研主攻方向,从国家迫切急需和长远需求出发,凝练关键科技问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的科研创新组织体系,以“大兵团作战”模式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加速攻克“卡脖子”难题。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一词在讲话中出现了32次,总书记如是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表示,要构建全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在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各类实践中去培养一流人才。中国科协的各个学会要成为各个行业领域创新型人才聚集的高地,引导领域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有人才没有队伍,一群‘牛人’未必能贡献一支合理的队伍。”刘中民表示,人才如何发挥专长、形成合力是当前仍需探索的重要问题。科学研究有时很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组织,需要有大项目去统一牵头统筹,比如航空航天领域的项目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建议借鉴这类有组织的、有效果的部门的做法。

“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清华大学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表示,总书记的讲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科技创新必须心无旁骛,一方面科技工作者要严于律己,另一方面也希望减少不必要的站台工作,我们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上。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专家黄莹认为,应从科技立项组织方式,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保护科研人员时间的机制,对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非常重要。

 

5、12部门发文促进商文旅融合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来源:人民网     2021年06月02日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2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鼓励商业与物业、消费与生活、居家与社区等场景融合,实现业态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鼓励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健身、保健养生、新式书店、教育培训、休闲娱乐、老年康护、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业态,促进商文旅融合,拓展社交化、特色化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意见》显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下简称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意见》指出,发挥商协会作用,鼓励制定相关标准,开展技能培训,规范商户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管理制度,整合街道、社区、物业、商户等各方力量,强化诚信经营和守法意识,通过共建共管加强环境整治和自律规范。引入专业运营商,鼓励整体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规范管理,完善购物、服务、休闲、健身、文化、社交等功能。照顾特殊群体,完善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张贴便民生活圈导视图,鼓励设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柜和体验店,保留实体店铺面对面人工服务,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提供简便易行、满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服务方式,提高便民服务的“温度”。

《意见》显示,优化信息服务,支持依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小程序或APP),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功能,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缴费、地理导航及线上发券、线下兑换等免费服务,打造集约式发展生态圈,推动接入智慧城市和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二、关注西安

1、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来源: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4日

 

5月6日,满载着电水壶、光纤调制解调器等50车货品的X8155次中欧班列(西安),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阿拉山口口岸,标志着2021年中欧班列(西安)运输车数突破5万车。

十四五”时期,西安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作为目标之一,正通过做优开放通道、做好开放平台、做大开放载体,构筑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建构一带一路国际贸易黄金通道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一年来,西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我们运送的货物是称重传感器,相比以前走海运,中欧班列‘汉西欧’至少节约一半的运输时间,提升了货物交付效率,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计划物流部部长赵江波说,“汉西欧”的开通,让汉中企业更加便捷地走出国门。

2021年3月31日,首列“宛西欧”、首列“汉西欧”双线齐发,分别从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始发,在西安港集结分拨后,再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抵达中亚和欧洲。至此,西安“+西欧”国际货运班列线路已达15条,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

据了解,“长安号”2020年开行3720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均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奔驰在新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号”,成为西安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宽,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畅。

4月29日11时46分,一架满载24.6吨电商产品、国际快件的波音B757—200F飞机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腾空而起,飞往4400公里外的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标志着西安至叶卡捷琳堡全货运航线正式开通。这是今年空港新城联合西安咸阳机场海关、西部机场集团开通的第二条国际货运航线。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连续3年突破千亿美元,中国连续11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如今,西安国际全货运航线累计达到18条。通过差异化的航线布局,一条以西安为中心,布点陕西、辐射西部乃至“一带一路”的现代物流新经济走廊正在加速形成。

营造效率高、服务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如何让群众办事更加顺畅,是政务服务部门持续思考的问题。西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没有自己“闷头想”,而是敞开大门,邀请各界代表当审批服务“改革体验官”,以亲身经历的方式从各自角度发现服务“短板”。

3月31日上午,西安市第二批47名审批服务“改革体验官”从西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人手里接过红色聘书,开始履行“参与改革体验和监督办事流程”的体验职责。

这批“改革体验官”中有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企业负责人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他们深入服务窗口、办事大厅和基层网点,监督“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跨区域通办等工作服务和成效,收集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

我基本上一个月去一趟政务大厅,发现问题,就直接在体验官微信群里反馈,一般当天就会有答复意见,一周就会接到询问是否对处理结果满意。”浙江省建工集团西北公司综合办主任张亚龙说。

2020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三位一体协同推进,聚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设立“水电气暖”综窗,企业和群众“跑一趟路、进一扇门、填一张表”即可完成报装,办理时间由原来的7天以上缩减为1天;与广州、济南开展“跨省通办”业务;发出陕西省内首张药品零售行业综合许可证和“一照多址”营业执照……一年来,西安多项改革创新为企业发展释放政策红利,今年1—2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1395家,同比增长60.0%,注册资本206亿元。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我国营商环境领域首部权威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西安市获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政务服务、企业开办两项改革经验及西咸新区“三服四化”改革举措在全国推广。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4月1日上午,西安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企业资格生效,试点企业陕西思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首票货物在西安车站海关的监管下顺利入区。

据了解,陕西思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清液晶显示器、高清电视机的研发和销售。试点前在国内采购原材料所缴纳的增值税无法进行进项抵扣,且原材料供应商因没有进出口权,不能与陕西思赢直接发生业务往来,必须通过外贸企业过渡,增加了采购环节、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

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后,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效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预计每年可增加8000万元的内销收入,增加企业净利480万元。”陕西思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莉莎说。

一年来,西安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各口岸综合运用“提前申报”“舱单归并”“先验放后检测”等措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推广,100余项业务通过“互联网+”“掌上海关”在线办理。2020年出口通关时间和进口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61.8%和60.9%。

伴随着服务水平的提高,2020年西安市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分别逆势增长7.2%、8.8%。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20亿元、航空货邮吞吐量37.6万吨,旅客吞吐量3107.4万人次,稳居全国机场前10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西安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

2、西安高新区启动建设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2021年06月09日

 

作为西部改革创新的窗口和旗帜,西安高新区的动向素来备受关注。在6月8日举办的2021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西安高新区又有了新动作——启动建设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以创新之姿,进一步丰富发展硬科技的实践路径,促进产业、科技、资本深度融合。

据了解,为加强金融支持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西安高新区协调各方推动建设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建成后,将针对硬科技企业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形成金融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模式。

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的落地,与西安高新区浓厚的“硬科技金融”基因密不可分。近年来,为加速硬科技产业发展,西安高新区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强化银政联动,与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800亿元建设硬科技示范区;通过落地丝路(西安)前海园项目,引入前海相关产业链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金融持牌机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金融科技公司等,导入前海金融创新政策,打造西部金融改革创新高地;通过连续举办三届的“全球创投峰会”,吸引全球万亿资本集聚西安高新区,深度聚焦区内硬科技企业……

在一系列金融服务推动下,硬科技金融的互乘效果初步显现——截止目前,西安高新区内持牌或备案地金类机构共47家,融资担保余额破百亿元,达到107.44亿元,小额贷款余额4.5亿元,融资租赁余额18.92亿元,形成对区内金融机构科技金融资源供给的有效补充。

而在硬科技企业上市方面,西安高新区的成绩同样亮眼——2020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增的8家境内上市企业均带有硬科技属性,增量在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占比分别达到67%和80%。究其原因,得益于西安高新区在链条帮扶、政策支持、资本对接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和良好支持。

为支持企业上市,西安高新区搭建起“五专政策”保驾护航+ 动态发掘梯度培育机制,为企业上市提供全链条帮扶服务。“五专政策”即“企业有专管”、“服务有专员”、“跟进有专班”、“扶持有专策”和“保障有专资”;动态发掘梯度培育机制则指发掘筛选一批重点企业,将具有“硬科技”属性的企业优先入库,并对后备企业采取分层次、分梯队管理。

在政策支持方面,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近60项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并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股权投入、担保放大、贷款贴息、鼓励上市、鼓励并购重组等多类优惠政策,给予科技型企业全方位支持。科技金融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兑现已超过10亿元。此外,西安高新区还充分发挥上交所西安基地、深交所陕西基地和高新区企业上市培育基地的核心功能,为区内上市储备企业提供资本市场综合服务,助力企业加快对接资本市场。

在建区30年之际,西安高新区落地建设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无疑向外界释放出了加速硬科技金融发展的强烈信号。三十而立再出发,在充沛的硬科技产业发展活动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下,相信未来,硬科技与金融互乘放大效应将在这片科创沃土得以进一步释放,为西安高新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蓄势赋能,续写出硬科技创新的全新篇章。

 

3、西安城墙"金甲武士"用文言文劝导不文明行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06月04日

 

  “好汉,切莫在此吞云吐雾,楼阁台榭皆为木质,天干物燥,以防失火。”近日,在西安城墙景区巡游的“金甲武士”遇到不文明行为的民众时会上前作揖,用文言文式的劝导语劝阻,辅之以古代礼仪,吸引了众多民众的注意。

  “起初用的是白话文,发现白话文与身上穿的盔甲,以及城墙文化不符,后来就结合‘古语’想出了文言文的劝导内容,同时也采纳了一些民众的意见,进行了完善。”西安城墙景区“金甲武士”肖佐伟说,效果很不错,在对民众进行劝导之后,都非常愿意停止不文明行为,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肯定。

  据介绍,“金甲武士”来自西安城墙礼宾仪仗队,为了能够体现唐朝武士的威武雄壮,他们大多都身材高大魁梧,身高在1米8以上,体重在80公斤以上。“盔甲达30余斤,密不透风,每次巡游一圈需要20分钟,下来基本全身湿透了。”肖佐伟表示,现在天气逐渐炎热,巡游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就是酷暑。

  为了真正锻造出一支“城墙铁军”,在各类接待和文化演出中保持军姿挺拔、军容严正的作风,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就成了“金甲武士”每日训练的必修课。除了日常训练,“金甲武士”还要进行城墙历史文化相关培训,让每位队员对西安城墙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西安城墙景区新闻发言人郭慧表示,西安城墙作为古代的重要军事防御建筑,兵士与城墙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金甲武士”的出现,也是城墙文化的一种延伸,做到了对文物保护以及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是对其加强了研究和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据了解,“金甲武士”文言文式的劝阻,增加了沉浸式的创意互动,避免了传统劝阻方式的生硬和尴尬,不仅与文物景区特质相吻合,也让宣传文物保护、倡导文明行为的理念自然而然融入民众心中。

  “刚才看到‘金甲武士’来到城墙上,感觉仿佛就像穿越到了古时候,很应景。让人恍惚之间不知道是现在还是过去,然后又看到他在制止一些民众的不文明行为,觉得跟时代又很契合,仿佛又回到了现代。”游客吕梅说,“金甲武士”的出现,很符合古都西安的“气质”,值得推广。

  据悉,目前“金甲武士”的巡游不仅局限在节假日期间,而是已经形成常态化,除遇下雨等恶劣天气外,平时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定期巡游。

 

4、西安独立书店促建“书香之城” 城市阅读圈助享“精神之旅”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04月25日

 

  “在我看来,西安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穿梭在城墙里的小巷中,信步走进一家书店,未曾翻书,便能闻到书香。”山东“文青”孙瑾称,对于喜爱诗歌的自己而言,每次出差或者旅行来到西安,探访小众又有情调的独立书店是她的必备功课。

  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许多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鼓励民众阅读,并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大师们。

  近年来,西安市提速推进“书香之城”建设,实体书店在政策引导、业态转型中得以快速发展,随着“城市阅读圈”扩大,其在促进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引领生活方式的城市文化空间。

  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大约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其中,西安新开382家排在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二。

  “与近年来登陆西安的钟书阁、言几又、西西弗等连锁书店的‘大而全’不同,独立书店所蕴含的‘个性化’‘差异化’或许更能令前来的读者感受到‘诗和远方’。”在西安经营独立书店的“80后”魏昕如是说。

  魏昕表示,独立书店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但书店并非一个高收益的行业,当地政府在引进外来知名书店的同时,对本地书店品牌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仍需加强。

  近年来,在中国内地民众生活中,阅读的“戏份”日益增加。据介绍,西安通过引进新型公共阅读设施,如24小时共享图书机、朗读亭等,推广全民阅读体验,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阅读圈”。

  “我早上晨练后,习惯到社区的书屋看看养生方面的书,这儿的书籍虽不如大型书店丰富,但却更贴近我们平日的生活,既实用又方便取阅。”家住西安市雁塔区大唐社区的宋丽娜表示。

  西安市雁塔区新闻出版局局长赵方梅表示,进一步让阅读走进社区、走进民众身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之城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据2021年西安市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被访者每年平均读书量为4.09本,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被访者占55.2%,数字化阅读成为市民阅读主流选择。

陕西省社科院专家王晓勇认为,在互联网、移动终端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愈发普及的背景下,纸质阅读作为“深阅读”的重要方式依然不可替代。所以无论是独立书店还是连锁书店,其核心的价值还是要回归于书的品位与深度,以及对读者“精神空间”的拓展,从而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行稳致远。

 

5、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上线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06月07日

 

 “我们将结合民众健身需求,依托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开展多项体育惠民活动,引导广大民众参与体育运动,营造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良好氛围。”西安市体育局局长马锐6日表示。

  当日晚间,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上线新闻发布会在西安举行。

  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是西安市体育局联合腾讯云打造的全民健身运动平台,平台构建四级管理模式,建立市、区、街镇、社区4级管理端口,便于各级管理部门随时调取和掌握本地数据,对全市体育资源、体育信息实现精细化分类和动态实时管理。平台集合赛事服务、场馆预约、国民体质监测、体育资讯、科学指导等多种功能,切实解决民众“去哪健身,和谁健身,如何健身”的问题。

  “作为一名游泳教练,‘西安体育大管家’上线,为我开辟了线上教学的新阵地,我也会利用该平台推广好的健身与训练方法,让更多游泳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十四运会形象大使刘楠表示,希望通过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更好地展示与宣传西安,展现西安民众喜迎十四运会的精神状态。

  据介绍,该平台将在打造“互联网+体育”智慧体育名城,实现体育产业智慧化,运动健身便民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西安体育也就此进入“云”时代。

  在“西安体育大管家”上线仪式上,还进行了水鼓舞表演《盛世鼓舞》、花样跳绳表演《健康彩绳》等全民健身节目展示,以及“西安体育大管家对体育事业的促进引领”专家论坛,与会嘉宾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构建健康陕西、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聚焦民生

1、全面融入生活 “+北斗”持续活跃——北斗将如何影响你我?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5月18 日

 

北斗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趋于成熟,“行业+北斗”新生业态对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扩展产生巨大影响……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京发布《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客观分析总结了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以及对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北斗产业蓬勃发展

  2020年,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领域,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

  截至2020年底,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超过1.5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2020年国内厘米级应用高精度芯片、模块和板卡的总出货量高速增长,突破100万片,高精度应用明显呈现出泛在化和规模化趋势。

  2020年,国内以北斗为核心的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国产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性能再上新台阶。

  此外,白皮书显示,北斗系统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面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包括智能手机器件供应商在内的国际主流芯片厂商产品广泛支持北斗,国内华为、VIVO、OPPO、小米等品牌大部分款型均支持北斗功能。

  未来,伴随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深入发展和应用,结合北斗应用的多源融合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服务推广,必将越发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投资热点。

  产业结构趋于成熟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大体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基础产品研制、生产及销售环节,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主要包括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等;中游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主要包括各类终端集成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研制、生产及销售等;下游是基于各种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及运营服务环节。

  白皮书指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结构趋于成熟,产业链自主可控、良性发展的内循环生态已基本形成。随着“北斗+”和“+北斗”生态范畴的日益扩大,业内外企业对卫星导航器件、终端、软件、数据的采购进一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下游运营服务在产业链各环节中涨幅最快,疫情封闭使无人系统、医疗健康、防疫消杀、远程监控、线上服务等下游运营服务环节的应用场景非常活跃,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专家表示,随着未来时空服务和“+北斗”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及投资推动,预期下游服务产值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产值主要增长点。

  “+北斗”持续活跃

  2020年“+北斗”发展更加活跃,“行业+北斗”新生业态对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扩展产生巨大影响。

  白皮书显示,2020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4.36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96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281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437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达到419万台。

  此外,近些年来,交通、电力、铁路、石化、通信等行业领域主动跨界进入北斗产业,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北斗机构或企业,积极探索开拓以北斗技术为赋能手段的应用场景,推进本行业北斗应用,促进自身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北斗应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白皮书显示,2020年行业高精度应用发展迅速,在电力、精准农业、精细化施工、高精度测绘、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市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高精度器件和产品的销售规模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据了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于北斗高精度技术的测绘方案为湖北等多地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大幅缩短了前期勘察测量的时间,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

新时空服务到来

  2020年是北斗三号系统全面建成之年,也是“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的起步之年。北斗正全面迈向综合时空体系发展新阶段,将带动形成数万亿元规模的时空信息服务市场。

  白皮书指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精准时空服务正逐渐取代目前的位置服务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围绕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的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体系化融合创新,将当前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极大拓展,形成更大的产值规模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总路线。

预计到2025年,综合时空服务的总体产值预计达到8000到1万亿元规模。到2035年,预期构建形成智能信息产业体系,创造形成中国服务品牌,直接产生和带动形成的总体产值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2、看病不出县 百姓得实惠

    来源: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4028

  看病不出县 百姓得实惠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4年多的探索和建设,我国县域医共体数量快速增长,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4028个。县域医共体给基层群众带来了哪些实惠?近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县医院能治大病

  县级医院专科救治能力提升后,很多大病患者不再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基层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前不久,家住安徽宣城宁国市仙霞镇的王大妈在家突然晕倒,脸色很难看。儿子迅速将她送到宁国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救治。

  “我妈60多岁了,情况看起来不太好。”王大妈的儿子着急地说。负责接诊的主任医师胡曙辉一边安慰,一边给王大妈做检查。简单检查后,胡曙辉认为王大妈很可能是脑出血,于是迅速安排了CT检查。很快,王大妈被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出血,需要尽快进行手术。

  当天,胡曙辉就为王大妈实施了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病情转危为安。“真没想到,在县医院也能做这样的大手术。”王大妈说。

  “动脉瘤破裂目前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重症。”胡曙辉分析,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头痛甚至昏迷,基本都需要手术,大部分是血管介入手术,小部分需要开颅。该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要尽量避免移动患者,因为颠簸会增加破裂风险,而一旦再次破裂,死亡率会上升至80%。所以,及时就近接受治疗,对于患者非常重要。

  胡曙辉介绍,宁国市人民医院是一家县级医院,过去由于专科人才和医疗设备不足,无法实施一些较高难度的手术,遇到王大妈这种危重症患者,往往只能建议患者转到大医院。如今,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2019年,宁国市印发《宁国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整合全市13所乡镇卫生院、6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由宁国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牵头,组成两个紧密型医共体。为了提升县域医院的诊疗能力,宁国市政府先后于2019年、2020年投入1.082亿元和1.172亿元。此外,宁国市政府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达成合作,专家可以下沉到县级医院坐诊、举办讲座,县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可以到大医院培训和交流。

  胡曙辉所在科室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指导和培训下,医生的业务水平有了巨大提升,逐渐能独立实施一些较高难度的手术。“2020年,科室的手术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年,仅动脉瘤破裂手术就超过了30例。”胡曙辉说。

  “县级医院专科救治能力提升后,很多大病患者不再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基层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去大医院救治,远途奔波,可能会延误病情。”胡曙辉说。

  基层人才留得住

  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要留住人才,除了提升薪酬待遇,还要在职业发展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机会

  在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发心肌梗死,儿子抱着母亲直奔镇卫生院,随即启动应急抢救预案、开通绿色通道、进行心肺复苏……经过急救团队20分钟的专业抢救,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突发心梗在乡镇卫生院被抢救回来的病例不常见,如果操作不当或抢救再晚几分钟,可能就没希望了。”东阳市医共体管理中心主任应争先说。

  千祥镇位于东阳市偏远的山区。应争先说:“卫生院急救团队多次参加东阳市医共体推出的模块化培训,在上级医院专家的业务指导下,每月一次模拟抢救演练。急救团队在常态化培训中掌握了过硬的急救技术。”

  在医共体建成之前,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不强,很多村民看病喜欢往县里面跑,卫生院门可罗雀。为破解局面,东阳市医共体成立医疗、护理、院感、药剂、检验、放射等8个质控中心,由县级牵头医院每季度下基层检查指导,按县级医院标准同质化推进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据统计,去年6家县级牵头医院下派专家基层坐诊达9000人次,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此基础上,东阳市医共体建立了“人才池”,将原本由各基层医疗单位独立招人政策改为全市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以破解乡镇医院“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等难题。“我们将新招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定向培养毕业人员,全部纳入‘人才池’管理,经牵头医院共同培养后,由东阳市医共体管理中心统一调配,在城区、平原、半山区、山区进行8年轮转,并根据地域差异性分别给予不同的工资分配系数。”应争先说。

  通过一系列“留人”举措,基层医疗机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东阳市医共体启动建设后,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从2017年的17万增长到2020年的25万,增长幅度达43.3%。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宏认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乡差距较大。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符合我国实际,有利于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形成合理的分级诊疗秩序,实现“常见病不出乡”。

  “县域医共体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制度。”丁宏说,县域医共体内部要实现制度、服务、标准的统一,做到人财物统一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要留住人才,除了提升薪酬待遇,还要在职业发展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机会。

  慢病管理更高效

  家庭医生不能追求签约率,要做到“签而有约”,做好重点人群和慢病等特殊人群的签约服务工作

  去年3月,东阳市六石街道岩口村村民吴大妈被确诊为高血压。此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医生王彩芳成了她的签约家庭医生,每周都会上门随访,跟踪身体状况。

  “非常贴心,不仅是医生更像是朋友。”吴大妈说,以前自己经常忘记吃药,如今有了王彩芳的叮嘱,现在病情控制得很好。不仅如此,她告诉记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报销比例高、花费少,还能挂上县级医院的专家号。

  为了加强基层慢病管理,近年来,东阳市医共体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出县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联合坐诊;将慢病药品目录下沉,让“老慢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买到“县级药品”。

  王彩芳介绍,一年来,县级牵头医院专家每周都会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针对病情稍重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双向转诊平台,直接将其转至县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省去许多中间环节。不仅如此,每月还会组织专家进村开讲座、接诊、答疑,让村民了解慢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方法。

  2019年,东阳市将医共体融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城乡的慢病防控体系。如今,任何一位35岁以上的患者,在就医前都要进行血压测量。应争先介绍,如发现血压数值异常,信息平台会将患者信息在线推送给社区医生,交由他们二次复核,经复核明确诊断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社区医生将根据患者分级情况做好规范管理。而糖尿病则通过抓取医疗机构检验血糖异常信息,推送给社区医生进行复核,明确诊断后患者也将纳入统一管理。

  在东阳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的诊疗信息已实现县域内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在医生诊间能全面实现调阅,患者可灵活选择在任何一家医共体成员医院就医,减少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提升了慢病管理的效率。

丁宏认为,做好慢病管理和传染病防控离不开“医防融合”。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要把基本公共卫生体系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相融合。其中,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家庭医生不能追求签约率,要做到“签而有约”,做好重点人群和慢病等特殊人群的签约服务工作。此外,还要打通县域医共体各机构间的信息壁垒。目前,从技术上看,实现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没有问题。只有信息实现了共享,慢病管理的效率才能进一步提升,疾控部门才能有效监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3北京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适度超前政策管理体系,让乘客—坐聪明的车 走智慧的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是各国科技竞争的重点之一。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让“聪明的车”与“智慧的路”相互协同;同时,构建适度超前的政策管理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提供支撑。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按照《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北京将积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领先城市,到2022年,基本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的构建,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是各国科技竞争的重点之一。北京将如何打造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智能网联汽车想真正落地还要解决哪些难题?

  一键呼叫

  自动驾驶出租车来接单

  无需预约,直接下单,即可在海淀、亦庄等数十个自动驾驶出租车站点,免费试乘自动驾驶出租车。

  作为北京首个正式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企业,百度Apollo共有53辆自动驾驶车辆获得出租车资格。用户通过手机应用一键呼叫,自动驾驶出租车接单,很快就能到达站点供人体验。

  记者登上出租车,看见驾驶席上坐着一位安全员。当坐在后排的乘客点击眼前屏幕上的“开始行程”后,车辆启动行驶。安全员全程双手置于膝盖上,并未进行干预。驶入城市开放道路后,屏幕上可以看到行驶的起点终点、当前行驶道路的限速情况、实际行驶速度、车辆行驶轨迹及规划,以及车载雷达和摄像头捕捉到的道路环境三维信息,如行人、自行车、三轮车、小汽车、大货车等。

  “我们乘坐的红旗EV是前装量产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除非遇到紧急情况,一般不需人工干预。所谓‘前装量产’,是指出厂时就已经预装了自动驾驶系统,减少了由于改装、拆装带来的信号干扰、容易松脱等问题。”安全员李朝阳解释。

  按照国际通用的汽车智能化分级标准来看,L4级被称为“高度自动驾驶”,除特定情况下需要人工介入外,车辆可自主决策所有驾驶操作。L5级被称为“全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驾驶员任何操作,车辆就可以全地域、全天候地自动驾驶,这也就是人们畅想中的自动驾驶的终极模样。

  在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同样潜力巨大。“我们针对重型卡车开发出一套自动驾驶软硬件集成式系统,可以在高速道路上实现L4级自动驾驶功能,预计2025年可实现自动驾驶卡车的大规模生产。”小马智行副总裁、卡车事业部负责人李衡宇介绍。

  智慧网联

  让车辆行驶无盲区

  “收到网联红绿灯信息,为您显示灯色及倒计时。”当记者乘坐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行驶至亦庄荣华中路路口,耳边传来车辆语音系统的提示。这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1.0版的建设成果——全长12.1公里的道路路口加装了路侧设备设施,与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形成车路协同。

  据了解,通过车载摄像头和激光雷达,L4级自动驾驶车辆已能自如处理如大车流环岛、大车流变道、窄路会车、相邻障碍车意图切车等海量城市道路场景,但是也会存在盲区。比如红绿灯被前方大车遮挡、转道排队无法确认前方车辆为停车还是等灯车等。“车路协同就是要为自动驾驶提供更多感知信息并满足超视距感知需求。这些设备包含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和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设备,可以让车辆行驶无盲区。”李朝阳说。

  “单车智能由于感知存在界限,无法处理一些极端情况,无法解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行。”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说,“目前,基于网联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逐渐成为业界共识,尤其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希望率先实现网联自动驾驶。”

  去年9月,北京决定建设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支持单车智能继续迭代完善的基础上,希望通过车网深度融合,发挥网端作用,降低车端成本,促进汽车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

  “在示范区1.0阶段建设中,我们完成了京台高速路段(南起兴亦路,北至南五环)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部署,可以支持智慧物流、智慧出行和城市管理三大应用场景。”千方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示范区1.0阶段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北京自动驾驶进入“聪明的车”与“智慧的路”相互协同的新阶段。

  政策先行

  为新技术应用推广提供支撑

  虽然新的赛道已经铺就,但基于网联的自动驾驶落地仍有较多难题。

  比如,融合感知决策的算法等尚不成熟;管理模式与道路数字设施一体化的需求不匹配;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等。

  “由于当前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应用政策体系还处于建设完善之中,新产品、新模式的规模化应用还不太顺畅。”姜广智表示,北京将构建适度超前的政策管理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提供支撑。

  4月10日,北京市正式批复《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实施范围包括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大兴国际机场以及京台高速、京津高速等6条高速和城市快速路段。4月13日,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获得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首批30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成为政策先行区首批获牌的自动驾驶企业,意味着我们将可以在北京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进行更大规模的道路测试,为技术迭代积累宝贵数据。”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总经理张宁表示。

  据介绍,接下来,政策先行区将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利用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提升车辆入网数量,活跃产业生态,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政策先行区将依托示范区的路侧云端物理基础设施,对企业开展各类创新型测试进行必要的创新型监管,为企业提供增值测试服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磊表示,政策先行区将建立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热情,调动职能部门干事热情,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迭代完善”的干事创业环境。“我们将充分发挥政策先行区的各项优势,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经验,为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作出贡献。”

 

4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智慧社区 便民惠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居民生活方便安心

  智能门禁、数字物管等信息化服务,已走进越来越多社区居民日常生活

  智能门禁、数字物管,已融入重庆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小区居民马亚洲的日常生活。

  人脸识别进出小区门,3秒即可刷脸通过;突然下雨赶不回去,能通过APP迅速联系物管帮忙收衣服;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与物管联网,业主不在家时可开启外出模式,一旦家里出现陌生人的活动轨迹,会自动触发警报,通知保安迅速上门查看……几十项先进技术在礼嘉智慧小区内集成应用,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漫步小区,智能化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马亚洲说,智能浇灌系统通过监测温度和土壤湿度,自动浇灌植物;智能垃圾桶自动检测桶内垃圾,一旦装满将自动预警,通知后台清理……

  智慧社区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方便老年人获取社区服务信息,礼嘉街道与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试点开通了一个专属有线电视频道。老年人在家可以通过收看电视,直接获取街道、社区推送的惠民政策等综合资讯,联系社区服务机构、派出所,足不出户获得服务与帮助,如办理民政救助、参加社区老年大学、了解社区文化及公益活动等。这样一来,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轻松了解社区各类民生服务资讯,查到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请他们答疑解惑。

  目前,礼嘉街道富安社区已建成重庆市第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便民服务中心。走进便民服务中心,居民可以直接与政务机器人互动获取政策资讯,可以与机器人对话获取法务相关资讯。在8小时工作时间外,居民来这里也可以获得服务,在24小时服务区,可通过社保终端和政务终端,办理养老认证、身份证复印等各项业务。

  智慧社区建设还在不断完善。“居民们希望增设智慧养老单项服务,使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更加智慧化、科学化;打通更多的政务服务功能,使更多民生服务在社区一级就能办理。我们将努力满足大家需求,让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适。”礼嘉街道党工委书记喻宗华说。

  数字管理安全高效

  基于大数据分析,建设标准和规范化信息服务系统,创新服务项目,增加增值服务

  干净整洁的路面,色彩明快的楼体,书房和健身房等各类配套设施齐全……踏入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元芬新村的“微棠新青年社区”,这里的一切让人很难和“城中村”相联系。

  “经过一轮智慧化改造,现在这里真是大变样了”,社区居民小李说,“别的不说,就说社区内所有房间都配置了智能门锁,出门根本不用再操心带钥匙,用手机APP就可开门,省心又方便。”

  元芬新村以前是个“城中村”,社区治理中一度出现一些问题:消防隐患大、商业基础设施缺乏、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浪街道元芬社区与深圳愿景微棠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依托科技手段,建设数字化社区,全面提升居民居住体验。

  “我们建设物联网平台,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物业管理、咨询等服务。”深圳愿景微棠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传统物业管理包括对房屋建筑、公共设施、绿化、卫生、交通、生活秩序和环境等项目的管理。智慧社区在传统物业的基础上,将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改善社区服务。

  智慧社区涉及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安防、智慧物业等多个系统。因此,对于智慧社区而言,打通这些“数据孤岛”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关键举措。

  在“微棠新青年社区”,愿景微棠物联网平台提供智能水电表、门锁门禁人脸识别等服务。其中,通过安装智能水电表,小区居民能及时掌握水电用量,养成节约水电的习惯。社区注重创造住户之间的链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区通过APP用户端、微信沟通及邀请,组建了20多个社团,举办了400多场活动,参与人数达4700多人次。

  “智慧社区建设关键在于大数据能力。”元芬新村“微棠新青年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大数据分析,社区能够指导和研发更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商业改进,完善空间产品设计,增加增值服务需求。比如,根据社区容积率高、采光差等空间限制,引入洗衣烘干房,解决住户晾晒问题。再如,根据一些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1小时入户保洁及送水上门服务,上线半月营业额即突破1万元。

  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精准识别居民需求,建设高效智能平台,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

  近日,在河北衡水市大陆裕丰小区,社区居民李女士在智能垃圾分类箱箱体的触摸屏上点击“纸类”选项,输入手机号码后,将打包好的纸箱放进垃圾分类箱内,经过系统称重计算金额,这些纸箱就“变成”钱存进了李女士的微信钱包里。

  据介绍,这种智能垃圾分类箱由5个回收箱组成,分别回收纺织物、金属、塑料、瓶类、纸类5大类可回收垃圾。不只在大陆裕丰小区,衡水市多个社区都开始出现智能垃圾分类箱的身影,智慧社区建设正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是七项重点任务之一。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虹认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建设单元,也是一个容易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体验感的场景。从传统物业到智慧社区,社区管理方式、管理人员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2020年底,我国城镇社区数量超过16万个。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能够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智慧社区大有可为。

  业内人士认为,智慧社区应扩展业务,丰富社区服务种类。比如,整合智能家居、电商零售、信息通知等大量生活服务入口,充分应用智能化技术,使信息更精准,平台更高效,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社区服务。

  “智慧社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社区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但目前看来,也有一些短板要补齐。”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张福磊说,一些服务类应用和设施华而不实,看起来“智慧”实则不好操作;还有一些居民对于智慧设备不了解不熟悉,无人指导使用,使一些智慧设施使用率不高,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

  此外,由于一些技术应用和智慧项目处于试运营或构思设计阶段,智慧社区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一些智慧社区项目协调和统筹力度不够,造成智慧社区治理链条不完整,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张福磊认为,智慧社区建设非一日之功,有的智慧社区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建设和验收后,一些项目和服务难以实现日常化、常态化和长期化运行。

  “智慧社区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方面应精准识别居民需求,提升服务供给。”张福磊认为,要针对社区中的老年人、儿童等不同群体需求,对现有智慧社区项目进行“适老化”“适小化”等改造,提供差异化服务。

 

5、合力托举 让乡村儿童享受阅读之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3 日

 

  在少年儿童的成长道路上,书籍如同良师益友陪伴在侧,对其心灵滋养、审美塑造、知识储备、眼界开阔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只有全面提升少年儿童阅读水平,才能使民族文化素养扎牢根须,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既定目标也才能在“十四五”时期落到实处。

  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够均衡的状况现实存在,乡村儿童的阅读环境、整体水准也与城市儿童存在一定差异。六一国际儿童节刚刚过去,光明智库关注乡村儿童阅读状况与未来发展,以学者之思、记者之眼,助推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期用书籍的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民阅读”连续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乡村儿童的阅读现状及需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今年,中宣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大服务力度,倡导家庭阅读、亲子阅读,重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加强面向残障人士、务工人员等群体的阅读服务,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和特殊人群的阅读工作”。

  为充分了解当前乡村儿童阅读的基本情况,促进乡村儿童阅读的政策支撑与社会支持有力提升,笔者主持开展了2020年度乡村儿童阅读调查,调查对象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乡村儿童及养育人,范围覆盖江苏、山东、浙江、上海、陕西、江西等省份。调查通过网络调研和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研发现,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乡村儿童阅读状况与供给情况已有很大改善,但短板仍存,需要在阅读数量和质量上继续强化。

  1、亮眼成绩 阅读诉求、购书数量、家校督促均提升

  藏书量和年购买图书量均有所提升。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广大农村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解决,乡村家庭日常收入普遍增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对儿童的课外阅读支持力度随之明显加大。本次调研发现,多地乡村儿童家庭的藏书量和年购书量相较往年都有所增长。2018年,亚马逊中国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课外读物不足10本,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课外书;超过71%的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而此次调研显示,受访者家中藏书在10本以上的家庭占比为56.13%,其中藏书50本以上的家庭占比22.87%。每年给孩子购买课外书10本以上的家庭占比27.11%,每年购买5~10本的占比47.43%。当前,国内大中城市纷纷兴起“绘本热”“亲子共读热”,对乡村儿童阅读也有带动。

  超九成乡村儿童家长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调研中,91.29%的家长认为学校开展相关阅读课程十分必要,并表示愿意为孩子购置图书。在图书内容选择上,乡村儿童家长最倾向于选择“中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其次是“城市生活主题的图书”;再次是“呈现乡村生活图景的童书”。除了重视纸版阅读,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占比64.31%)还意识到了“听读”的重要性,会主动给孩子购买故事机等听读设备。

  乡村学校积极采取行动督促家长为孩子阅读创造环境,家校传导作用明显。调研发现,65.49%的乡村小学教师会积极、持续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书单;16.78%的老师会推荐但不够持续;从不推荐课外阅读的老师只占17.72%。此外,学校还会通过开展“全家爱阅读”“亲子阅读百日打卡”等活动,鼓励乡村家庭积极开展持续性阅读。在家校合力带动下,儿童自身的阅读兴趣也得到加强,放学后积极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乡村儿童占比47.05%。

  2、待补短板 图书资源、阅读空间、读书指导须跟上

  虽然进步显著,但调研中也发现,当下乡村儿童阅读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阅读资源不够丰富,家长购书受价格等因素影响较大。调研发现,不少乡村儿童依旧面临着高品质读物不足的境遇,在乡村书店能够便利购买的图书多为教材教辅类,以及内容相对陈旧、类型较为单一、吸引力不足的儿童读物,原创童书、绘本和海外引进的高质量图书资源相对匮乏。与此相应,乡村儿童家庭在图书资源上的投入和购买力远低于城市儿童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访者中乡村多子女家庭比例较大,达78.73%,受限于家庭经济水平,家长购买图书最看重的是价格,而非城市儿童家长看重的图书主题、内容、质量、装帧以及设计等因素。42.13%的乡村儿童家长能接受的图书价格在“10~20元”,16.51%的家长只能接受10元以内的图书。“50元以上”等价格较高的精装书,只有4.03%的家长表示会考虑购买。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所等配置不足。在家庭和课堂之外,图书馆、书店、绘本馆、大型书展等公共阅读空间是营造儿童阅读环境的重要场所。在乡村,虽然此类公共阅读空间已有很大拓展,但总体而言尚显不足。

  调研显示,34.3%的受访乡村学校没有开放的图书室,29.88%的学校虽然配有图书室,“但很少对学生开放,只提供给老师阅览”。乡村图书室的藏书中,占据比例较大的是理论读本、农业相关技术类图书、面向成人的文学类名著或通俗读物、期刊等,以及各类教辅、练习册,缺少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的儿童读物。至于书店,34.99%的受访家庭反映“家附近没有书店,买书不方便”,35.77%的家庭附近“有书店,但图书以教辅为主,适合儿童的课外读物很少”。在乡村家长中,带孩子去过图书馆或书店等公共阅览空间专门读书、亲身体验过公共文化氛围的占比仅为34.22%。

  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和代际的阅读影响。调研发现,当下乡村儿童中留守儿童依然占据较高比例。隔代养育、亲子分离、养育者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等现状,致使乡村儿童普遍缺乏城市儿童习以为常的“亲子共读”体验,也很少受到悉心的阅读指导和正向的代际影响。受访者中,53.5%的家长认为自己不会引导,“家里有了书孩子也不爱读”。

  调研发现,此次受访的乡村儿童养育人中,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60.04%,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1.17%。51.65%的养育人表示“家务太忙,闲不下来”,自己闲暇时有读书习惯的仅占17.19%。因此,“几乎从不陪伴孩子阅读”的乡村家庭占比21.12%,“曾陪伴孩子阅读,但不频繁”“寒暑假会陪伴孩子阅读”的家庭占比66.25%,经常一起阅读的仅占比12.62%。

  此外,乡村图书室在借阅指导、阅读指导上也缺乏专业人员服务,面向少年儿童的专业指导普遍不足。

  3、各界协同 改善乡村儿童阅读现状

  “有书可读”是前提——加大精准供给力度,鼓励面向乡村的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出版和阅读推广。在当前童书出版领域,大量原创图画书和引进绘本以城市为背景,针对中国乡村儿童成长背景和阅读特点的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显不足。对此,应鼓励童书作者、插画家及出版界积极关注乡村儿童的阅读需求,针对乡村儿童实际情况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并对优质的传统儿童阅读资源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开发与编写。在出版形式上,应积极策划、出版一批价廉物美的平装书,让乡村家庭有能力购买。在此基础上,研制推出一批真正适合乡村儿童阅读的书目。

  “有人指导”是关键——提升乡村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阅读推广能力,指导乡村儿童“会读书”。要利用好全国语文教学改革、倡导“大语文观”的背景,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师资建设,提升乡村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及文学作品教学设计能力,鼓励他们开发出适合乡村儿童特点的阅读指导课程。可设立专项阅读推广基金,搭建乡村教师“阅读推广人”网络平台,加强经验交流和分享。此外,还要加强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完善、促进乡村教育系统和城市教育系统互助合作,组织乡村教师到高校进修或邀请专家到乡镇授课,对乡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帮助。

  “有地读书”是保障——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增强家庭的阅读氛围。一方面,可推动各地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镇图书馆、乡村图书室、乡村书店的配备和经营,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图书室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促其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童书出版等领域的基础专业知识,以更好地为乡村儿童提供阅览服务;另一方面,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疏通、优化各乡镇已有图书馆、图书室儿童书籍的购买、捐赠和借阅渠道,增加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数量,优化馆藏图书和捐赠图书质量。比如,适当购买一些价格较高的精装书、科普百科书和立体书等。各地可充分调动民间公益力量,鼓励和支持各类公益组织、热心人士筹建民间图书馆,并对在乡村开办书店给予政策支持和适当经济补贴。

  此外,还要做好家庭阅读氛围营建工作,家长与孩子协商好每天或每周固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固定的时间段里,家长应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家务和手机,陪伴孩子开展多形式阅读。

  学校督促添动力——建立课外阅读激励和指导机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有余力的乡村中小学设置特色课程,建立机制促进乡村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激励和指导,并在乡村教师的绩效考核上给予适当体现。比如,可以鼓励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自编适合本乡本土特色的讲义,作为阅读课程之外的辅导课程。通过小范围的乡土讲义编写和阅读,将乡村儿童身边的日常生活,所在村庄的历史、现状、生态地理等知识纳入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互动,将书本的学习和日常乡村生活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乡村儿童对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的学习和了解,培养乡村儿童对乡土的认同与情感。

  城乡共享扩资源——促进城乡儿童线上阅读资源交流共享,缩小城乡儿童阅读的“数字鸿沟”。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海量阅读资源存在于网络中。建议为乡村中小学配置可长久使用的广播(直播)装置,引入城市儿童“听读”资源,促进城乡儿童阅读资源互动与共享。还可充分发挥乡村普遍配备的广播作用,精选一些优秀的乡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少儿题材文艺作品及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在符合儿童作息的时段播放。此外,可开发公益助读网站和相关阅读App,增加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应对乡村家长、儿童进行适当培训,帮助其养成数字化时代的检索意识与搜索技能,学会利用互联网上官方机构或优质机构提供的免费阅读资源,了解并逐步适应数字阅读。

  破解乡村儿童课外阅读之困,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创作者、图书出版界等发挥合力,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城市文化   

1、打卡红色地标 共享文旅大餐

来源: 北京日报     2021年05月20日

 

  5月19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旅游日”北京市分会场活动如约而至。持续抓好疫情常态防控,今年旅游日北京分会场活动采用“云游”形式,由金牌导游作为“外景云游讲解人”,带领网友们在线欣赏北京的初夏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建党百年,今年特别设立了“红色之旅”主题,在百花初绽的时节,来到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红色背篓纪念馆等红色景点,重温革命先烈奋斗故事,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红色之旅

  秀美山河深藏红色精神

  北京是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聚集地和传承地,拥有弥足珍贵的革命史料和红色印记。这些“记忆”如今与秀美山河相结合,成为了优秀的旅游资源。旅游日当天,金牌导游带着网友们来到了北京房山区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红色背篓纪念馆。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十渡风景区内,记录着晋察冀抗日的光辉故事。红色背篓纪念馆脱胎于著名的“红色背篓精神”。讲述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代“背篓人”、共产党员王砚香经常带领供销社职工,背着沉重的背篓,不管风霜雨雪,常年坚持翻山越岭为群众送货的故事。

  “红色之旅是一场沉浸式体验,听革命故事,看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还将同时向北京市民推介十条北京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供出游选择。”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重点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深挖红色文化,让昔日的革命摇篮成为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

  寻美之旅

  首都高质量发展结出“惠民果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色精心“着墨”,以首善标准推进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在文化旅游领域,加速北京中轴线申遗,建设三大文化带,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旅游日云游活动聚焦中轴线、大运河以及乡村民宿,共同见证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惠民成果。

  北京中轴线是文化底蕴与旅游景点融合的代表旅游线路之一,也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文化遗产探访线路之一。在金牌导游的带领下,沿着中轴线开始了一场名为“寻花”的雅赏之旅。景山公园里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花海;俯瞰故宫,慈宁宫花园里芍药争艳;远眺北海,琼华岛上桃花映白塔;步入宋庆龄故居,西府海棠繁花胜雪。而走进五道营胡同,设计师工作室、咖啡馆、西餐厅悄悄融入老北京胡同的烟火气息,以人为本的街区更新计划成果初显。

  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被誉为北京的“城市之魂”。“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围绕建设“三大文化带”,打好文旅融合牌。如今,通州大运河沿线已经成为融都市旅游、时尚休闲、生态观光、文化研学等为一体,面向世界的中国大运河文化核心体验游憩带。运河游船从北出发,一路南下,经过北京宋庄艺术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张家湾古镇的萧太后桥(今更名为通运桥)等景点,沿途串联运河故事,领略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风光。

  此外,通过镜头,网友们还一起欣赏了京郊民宿之美。京郊游、田园行盛起,原本无人问津的乡村小院,变身为大隐于市、隐居乡里等高端民宿,讲述乡村故事,盘活乡村经济。

  冬奥之旅

  助力开拓体育休闲游新业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在即,带有冬奥元素的景点成为大众文化旅游的热门去处。为推动“体育+旅游”多元发展,打造城市旅游新名片,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还精心设计了一条冬奥观光之旅。

  搭乘“开往春天的列车”——S2线,穿越“关沟七十二景”,途经北京世园公园,来到了冬奥延庆赛区。金牌导游介绍了冬奥延庆赛区建设情况,并引导参观了有冬奥特色的大隐于市、小隐轻奢、海棠源等优质民宿。在首钢遗址公园,雄伟的滑雪大跳台中心、网红打卡地三高炉和工业风星巴克,都撩拨起网友们的“冬奥游”热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刺激体育休闲游和冰雪消费。

  目前,北京已发布30余条冰雪旅游线路,涵盖冰雪节庆体验、冬季中医养生、冰雪自驾休闲、冬日皇城民俗、冰雪红色旅游、冬季美食购物、冬季冰雪游学、冰雪文博演出、冰雪家庭亲子、冰雪冬奥体验等内容。通过这些冰雪旅游线路,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到上冰、上雪的乐趣,还能够欣赏当地著名旅游景观。

  持续升温

  五一迸发文旅产业“小高峰”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平稳后,文旅产业也慢慢复苏。今年五一,北京假日经济强劲崛起,安全接待游客842.6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81.9%;旅游总收入达到93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2倍。

  “今天五一,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热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也围绕红色主题展开,丰富了市民群众的假日文化生活。”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北京市16个区红色旅游景区游览人数198.7万人次,成为假日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382.5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4.7倍;营业收入49841.2万元,同比2020年增长5.3倍。

  在文化活动方面,五一期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70项、1474场,参与市民群众约431.68万人次。《凤还巢》《潞安州·八大锤》《锁麟囊》等18台22场经典传统戏曲分别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剧场上演,让戏迷们过足戏瘾;12台17场红色题材剧目轮番登台,庆祝建党100周年。此外,市属文艺院团在假日期间带来29台76场演出,集中展现了首都精品剧目艺术创作成果。

“5·19”中国旅游日再次为北京市文旅产业注能。围绕“中国旅游日”,北京市各类优质文旅活动和惠民旅游政策也“扎堆”亮相。其中,“故宫以东 城市盲盒”文旅促消费活动、北京欢乐谷国潮文化节、穿古装免费游长城等36项活动,点燃出游热情。北京各区乡镇和景区也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了景区降价或免费、旅游助老助残等36项惠民政策。

 

2、打造杭州潮文化新坐标,浙江省首个青年清廉馆开馆

来源:杭州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让清廉思想植根于青年心灵,让清廉教育深入青年群体,打造清廉教育特色基地,5月18日,浙江首个集艺术创新、清廉文化为一体的青年清廉主题体验展示馆——杭州市青年清廉馆正式开馆。

  “未来社区”让清廉文化炫酷起来

  杭州市青年清廉馆选址瓜山未来社区。有别于传统的展示馆,青年清廉馆着重从年轻人的视角,让清廉文化在缤纷新潮的形式中浸润人心。

  “我们在选址时,就考虑要融入青年圈子,让清廉文化‘炫酷’起来,要让年轻人方便来参观与学习。”拱墅区纪委监委宣教室主任赵泳霞说,青年清廉馆打造了沉浸式立体四维空间,通过“人生选择题”体验游戏、“穿衣魔镜”职业体验等互动环节让清廉文化以新潮的方式深入人心。比如,体验游戏就是以真实案例为题材,汲取了6种不同类型的年轻干部违纪违法情境,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

  “梳理近年来典型案例,从年龄上看,违纪违法有低龄化趋势,在本应干事创业的大好年华,因涉嫌违纪违法走上不归路,着实令人唏嘘不已。”拱墅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采用动画和游戏的形式,也是考虑用年轻干部乐于接受的形式来传播清廉思想,牢记“底线不能破,黄线不能踩,高压线不能碰,红线不能闯”,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要保持心态平衡、头脑清醒。

  “青春”能量库“潮思”汇流地

  “你每一天都让自己过得很容易,那你会发现一年比一年不容易。你心正、踏实、有格局、有眼界,然后付诸行动,你每天都跟自己较劲,你就会发现,你会越来越顺利。脚踏实地的同时,还要仰望星空。”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校长郜晏中在青年清廉馆告诫年轻人,青年要常修清廉之课、增强忧患意识,正确的价值观是桥两边的护栏,平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真到了紧要关头的时候,会让人走正道、办正事、得正果。

  在青年清廉馆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杨宇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石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朱佳清、浙江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褚瑜玮等一众优秀青年榜样人物对于“清廉”的理解与解读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榜样的清廉观传递正能量。青年清廉馆内还设置了清风书吧,未来将定期开展各类读书沙龙活动,为年轻人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青年清廉馆兼具了‘青年之家’与‘杭州书房’功能,只为筑造青年大众的青春思想库和潮思汇流地,为青年系好廉洁成长的第一粒‘扣子’。”拱墅区团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轻松活泼、趣味性强的活动,服务青年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文化生活,打造杭州潮文化新坐标。

  “我们热情欢迎青年朋友汇聚于此,一同在青年清廉馆中接受沉浸式、场景化的清廉文化熏陶洗礼。用身边典型树标杆,请各界精英当教员,取案例场景来体验,以清廉建设做示范。这个馆植入在青年生活、交流、创业的瓜山未来社区,希望成为学习、体验、思考,可学、可玩、可聚的青年之家。”杭州市拱墅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熊雄表示,接下来,拱墅区将着力把“青年清廉馆”打造成为拱墅清廉文化的“金名片”,弘扬清廉理念、传播清廉文化,有力有效推进清廉拱墅建设。

 

3、中国私人博物馆添色城市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05月19日

  

 “博物馆热”正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私人博物馆数量倍增,许多民间收藏者从“独乐”逐渐走向“众乐”。中新社记者在国际博物馆日走访多地私人博物馆。

在贵阳,“90后”贵州女孩杨可欣2017年建立了一家陨石科普博物馆。博物馆展出她在新疆工作期间猎得的数百颗陨石;还展出中科院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陨石样品。

“一座适应新时代的博物馆应该既好看又好玩。”杨可欣说,创馆之初就不想把它作为城市的“摆设”,除了对外免费开放外还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并邀请一些陨石专家进行讲座。

在杨可欣看来,科普博物馆比阅读任何文献、看任何影像资料都更为直观,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陨石,也会让更多孩子对外太空产生兴趣和爱好。

据中国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这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异军突起,其小众的藏品、独特的定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贵州凯里,苗绣工艺大师欧东花2014年建立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出10000余件藏品。目前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藏苗族工艺品最多、最齐全的私人博物馆。

在河南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执行馆长朱晓辉“专门策划《红色报刊文献展》,将馆里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报纸、期刊、文献向公众展出。”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是一座由民营资本创建的历史类专题文字博物馆。2012年,朱晓辉和哥哥朱晓杰创办了这座博物馆,其藏品主要以甲骨、简牍、秦汉印玺等为主,坚持免费开放。

位于洛阳幼儿师范学校内的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是一座专门展示影音史料的民营博物馆。张建洛是这座博物馆的创始人,2015年他把自己近四十多年的收藏拿出来与公众分享。

像这样的民营博物馆,中国还有很多。漫步街头巷尾,它们或以某个遗址、某种技艺、某个人物、某段历史为主题,可能规模不大,但方寸之间总能让人从中窥见城市的厚重历史和人间烟火的生动气息。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2018年增加1亿多人次。中国私人博物馆经营者希望能乘着“博物馆热”的东风,以各种新颖的形式走近更多人。

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为何要把自己的收藏公之于众?朱晓辉笑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张建洛表示,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聊藏品背后的故事,是他日常最大的乐趣,“能帮大家回顾历史、了解过去,就是我创办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当然,民营博物馆也有自己的难题,专业人员缺乏、场地限制,最难的是资金不足。

朱晓辉说,博物馆主要还是靠哥哥的企业“输血”维持生存。不过,他对未来抱乐观态度,“政府已着手扶持民营博物馆,我们也在和研学、文创相结合,争取早日自己’造血’。”

欧东花的儿子龙永明说,为支撑博物馆运营还开设了销售民族服装和银饰产品的门店。龙永明还在多个社交平台上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展示馆内的藏品。

张建洛则希望能有影视企业与他的博物馆合作。

记者梳理发现,中国一些地方已出台政策支持民营博物馆的发展。例如苏州,对新建、改建、扩建民办博物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以上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郑州则对利用租赁或自有物业作为非国有博物馆,最高按年租金的4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50万元。

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认为,民间收藏是文物收藏非常重要的一环,弥补了官方收藏力量不足的缺憾,应该加大对民营博物馆的扶持力度。

 

4、老字号博物馆 打开记忆的窗口(讲述·老字号新生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年04月06日

  

近年来,不少老字号企业相继办起了博物馆,结合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向参观者展示老字号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但对如何丰富展陈形式、开展公共服务、平衡文化价值和商业属性等方面还在持续探索中……

  “每个月有近10万游客来参观,充分说明了老字号的魅力和优势”

  在浸润着老城南气息的南京老门东,与谢馥春、韩复兴等老字号门店相隔不远,有一家门面并不算大的博物馆,门口牌匾上写着:“老字号博物馆”。掀开门帘,跨过门槛,走进一瞧别有洞天——一楼天花板上展示了各种老字号品牌的标志,走在中间一条青石板路上,看着两侧清朝年间延续下来的老字号,如南京同仁堂、周益兴等,时光好像回到了百年前。

  再上楼一瞧,二楼铺着木地板,南京云锦、冯富记等老字号品牌展示依次排开,音响里传来阵阵民国腔调……“每个月有近10万游客来参观,充分说明了老字号的魅力和优势。”南京名城老字号博物馆的一名员工说。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老字号推广产品的平台,还日益成为展示南京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南京名城老字号博物馆馆长丁澍介绍说,博物馆由南京市老字号协会牵头创办,开馆以来陆续举办了老字号企业老物件、老字号资料征集,老字号文创对接洽谈展会等活动。

  从江南到北方,这类老字号博物馆还有不少。来到辽宁沈阳大东区珠林路1号,从古色古香的牌匾下穿门而过,酒香扑面而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老龙口酒厂便呈现眼前,“如果在冬天,水汽氤氲,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喜欢到这里来拍照。”讲解员向游客介绍……

  除了观赏,游客还可以享用到丰盛的午餐,品尝到白面火烧等特色小吃;还可以透过陈列橱窗,欣赏老龙口在各个年代的大小商标和包装瓶。“在这里,小时候的记忆又回来了!”沈阳市民刘先生说。

  “老字号博物馆往往具有集聚整合和优化资源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字号企业解决‘如何销’的难题。”沈阳天江老龙口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秀实说,“如果老品牌能重焕活力,它们可以展示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也能成为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从长远发展来看,博物馆应该更加融入百姓生活”

  “目前,老字号博物馆的面积和规模还比较小;从长远发展来看,博物馆应该更加融入百姓生活。”丁澍坦言,受制于场地条件,现入驻南京名城老字号博物馆的各家企业还是以展位展示为主,显得有些单调。

  老龙口博物馆曾也有过此类困扰。2017年以前,老龙口博物馆只有静态展示区,简单陈列一些产品和酿造场景,参观人数寥寥。后来,酒厂先是重新修整了厂内的路面和危墙,又查找档案馆史料,设计了一些旧时厂房厂貌的复原场景;同时通过重新规划旅游参观路线、开设玻璃参观通道,酒厂内的北陈酿车间和包装车间也被纳入到博物馆的参观范围内,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窖池、酿造工艺和包装工艺。

  “我们正在筹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沈阳1662老龙口酒文化街区’,联合附近的景点和购物中心,打造一个集沈阳老字号聚集区、工业建筑博物馆、白酒主题文化园、创意创新聚集群为一体的时尚体验综合体。”李秀实说。

  丁澍认为,场景化、交互式的展陈方式将是老字号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比如,可以结合红木、漆器、纺织等老字号品牌的产品,打造老字号主题酒店、老字号生活创意馆等,让不同类型的老字号产品在同一时空交流互融,形成良性互动。”丁澍说。

  “老字号博物馆还是应当守住博物馆定位,注重发挥记录、珍藏、保存、证实的基本功能”

  “一大半空间都在卖东西,商品挤占了展品的位置”“工作人员都在卖东西,展览的地方连灯都没有开”……网络上,一些老字号博物馆被参观者指责名不副实,营销色彩太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张祖群评价说:“有的老字号博物馆沦为老字号企业的产销平台,‘买卖’味大过‘博物馆’味。老字号博物馆还是应当守住博物馆定位,注重发挥记录、珍藏、保存、证实的基本功能。”中国阿胶博物馆负责人也表示,老字号博物馆要以权威的表达、专业的资料、科学的解读赢得观众信赖。

  坚持做好公益性展览是提升博物馆欢迎程度的题中应有之义。“老字号博物馆要增强公益性,可以与大型博物馆联袂举办公共文化类服务活动。”张祖群说。据扬州漆器厂一名负责人介绍,一次南京老字号博物馆组织江苏省内的十家老字号企业参加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活动。展位相邻的苏州馀昌钟表店和扬州漆器厂在交流中互相激发了灵感。“我们试着融合两种老字号特色,生产出具有工艺美感的生活用品。”回到江苏后,双方互相到对方企业考察,决定研发一款漆器钟表盘。

  丁澍介绍,有的老字号将员工入职培训地点选在博物馆,还有的老字号以博物馆为场景拍摄宣传片……这些正是老字号博物馆增强策划能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

提升博物馆特质与增加产品销量其实并不矛盾。张祖群表示,博物馆是老字号企业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让老字号文化与参观者的兴趣点、求知欲相结合,沉浸在特定情境内欣赏老字号产品,引发消费者文化联想,有助于激发购买欲。“一个沉淀了思想、活化了文化、培育了信任、传递了价值观的博物馆,一定能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增添助力。”

5、江苏“激活”非遗:“无限”植入 令人“随享”

来源:新华社     2021年04月24日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出台《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试行)》,通过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渲染非遗活动代入感,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旅游的需求。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是指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并共享非遗活态魅力。

  指南从旅游基本要素出发,将独特的非遗体验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旅游全过程,内容包括拓宽非遗美食体验途径,打造非遗特色酒店和民宿,营造交通非遗体验空间,推出非遗主题旅游产品,增强非遗产品市场吸引力和创新非遗展示展演方式等。  

  指南支持景区建设非遗馆、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非遗展示传承体验场所,推动景区以非遗项目为核心整合资源,开辟特色非遗主题游线,通过合理布局,将非遗项目与景点融为一体,让游客穿梭于“活态”非遗场景中,真正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为加强非遗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指南提出发挥非遗项目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在景区步道、广场、休息区等景区公共区域,用流动摊位的形式对传统美术、技艺等工艺类项目进行制作、表演、销售,并将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和符号植入景区旅游产品,打造辨识度高的景区非遗文创品牌。


五、   城市管理

1、北京:构建慢行“生态”让城市更精致美丽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2021年05月20日

 

红绿相间的骑行道,搭配上清爽明快的白色护栏,自行车专用路如同一条玉带,串联起回龙观和上地两大功能区域。在专用路的入口处,还种植了大片的月季,眼下花开得正艳。2019年5月31日,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自行车专用路不仅满足了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也在传递着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据了解,自去年8月起,自行车专用路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的上午9至11时在特定封闭路段举办儿童骑行体验活动,引导儿童树立绿色出行意识,传递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

同时,自行车专用路的服务也在不断提升。“根据市民的的反馈,我们在服务区、自专路起点、终点新设置自动售卖机,满足市民骑行补给需要。”昌平区城管委自行车专用路管理中心主任王溪介绍,“我们将加大文明出行宣传引导,将自行车专用路打造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样板工程。”

培养“通勤铁粉”累计减排800吨

自行车专用路在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新场所的同时,也为上班族日常通勤提供了新选择。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两年来,自行车专用路累计通行量已超过318万人次,日均4000至6000人次之间。

工作日骑行量呈现典型的‘双驼峰’曲线和潮汐性,经过长期监测发现,自行车专用路已经培养了一批‘通勤铁粉’,约1500人左右。”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莹说。

赵先生就是“通勤铁粉”之一。“我曾经测算过几种交通方式,虽然开车和骑行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但是骑行更经济也更绿色环保,也避免了堵车带来焦躁心情,所以我放弃了自驾,选择自行车专用路骑行上下班。”赵先生表示。

自行车作为一种零碳的交通方式,采用自行车出行,较小汽车出行每人公里可减少0.17千克二氧化碳。若1名小汽车使用者转移采用自行车出行,一年能够减少1吨碳排量,从个体角度就基本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所谓‘碳中和’,简单地说,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胡莹说,“截至2021年5月中旬,根据自行车专用路使用者交通方式转移情况测算,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贡献超过800吨的减排量。”

经过几年的建设提升,如今,“回天地区”的慢行系统已逐渐完善,渐成生态。除了自行车专用路外,同城街以北、回龙观大街以南,11条道路的慢行系统已编织成网,初具示范区效应。

用“绣花功夫”精细化治理慢行系统

近年来,北京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为了让市民有更好的骑行、步行体验,北京用“绣花”功夫对慢行系统进行精细化治理。在日前印发实施的《2021年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中,北京明确了一系列任务目标,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增强城市魅力。

 “在二环路骑车更安全更省时了!”经常骑车出行的陈先生发现了西二环非机动车道发生的变化。在月坛南街与西二环交叉口,增加了非机动车“一次左转”的信号灯,并且对临近路口处的非机动车道进行了加宽,划分为了左转车道和直行及右转车道。

这个路口车流量很大,治理后有序多了,通行效率也提升了。”陈先生说,“我曾算了一下时间,原来左转大概需要等1分半钟左右,现在最多等50几秒就可以了。”据了解,去年10月起,北京市交管局在西二环开展慢行系统试点改造,提升二环路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安全性与舒适性。

今年,北京将继续推动二环路慢行系统建设。此外,还将实施东单南北大街延长线、西单南北大街延长线、平安大街等慢行系统品质优化改造,开展京藏高速公路辅路慢行廊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等。

《工作方案》还提出,将突出道路空间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适当压减机动车道宽度,开展路幅宽度12米以上道路非机动车道整治工作。对路幅宽度12米以上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路段进行综合整治,保障其通行宽度达到2.5米以上。全年完成97个路段、32公里整治任务,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骑行环境。

 

2、人民群众“好声音” 城市治理“新引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上海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把好建议转化为好政策好措施

超大城市治理千头万绪,怎样才能精细温暖、有序高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海的答案是:更全面、更细致、更真诚地倾听和用好人民群众的建议。

  “缺少针对老年人的营养定制菜谱,口味单一,菜品单一,仅能保证有的吃,但不一定能吃得好。”两个多月前,市民陶丽萍致信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希望根据老年人用餐特点,选拔老字号餐饮企业共建“长者食堂”。

  “这条建议有普遍意义,也反映了市民对城市治理温度的期待。”上海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处长张俐蓉说,从2011年信访办承担人民建议征集职能以来,市民参与热情不断提升,人民建议事项占信访总量的比例从6.5%上升到30%。

  为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更好办理人民建议,去年7月,上海市信访办挂上了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牌子,集纳“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市委领导信箱”“市政府领导信箱”及12345市民热线等多个渠道,建立起一个信息来源丰富、覆盖群体广泛的人民建议征集体系。

  陶丽萍提的建议,通过人民建议信息直报机制,摆上了市领导的办公桌,同时被列为督办件。上海民政、商务部门迅速对全市老年助餐服务情况开展调研,并提出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加入老年助餐服务。

  “群众声音是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蕴含着大量真知灼见。”上海市信访办主任、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说,人民群众的“好声音”,就是上海城市治理的“新引擎”。

  去年,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共接收处理群众意见建议事项2万余件,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除向职能部门转递外,有175件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平均两天一件,职能部门采纳率达98.3%。全市16个区均设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6100多个村居实现“扫码提建议”。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群众的好建议转化为好政策好措施,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为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上海就城市发展的重大话题主动征集人民建议。围绕制订上海“十四五”规划,20多位市民应邀与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不少切合实际的建议被吸收写进了发展规划。包括这次征集在内,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热点,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与相关职能部门已开展联合征集17次。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在解决一大批具体问题的同时,还推动相关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150余件。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上海深化人民建议征集工作, 促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更加精准有效。在杨浦区,设立在黄浦江滨江岸线的7个党群服务站,都已成为人民建议的征集点。“市民、游客有任何想法,哪怕只是一个台阶、一个标识的事,都可以提。”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孟涛说。

  今年以来,已经有1.5万多条人民建议汇聚到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将《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列为今年的立法项目,将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立人民建议的重要地位,保障公民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权、表达权。

 

3、重庆推进城市更新 3年多来累计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43个

来源:重庆日报    2021年05月10日

 

2018年以来,重庆制定了关于城市更新的相关工作计划和方案,通过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善社区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重庆城市更新行动,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

在此基础上,5月8日召开的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会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重庆的城市更新行动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年又将推出哪些“大手笔”?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独家采访。

张天燚今年46岁,在南岸区南湖社区花园一村经营一家书吧。去年,她做了两个大胆的决定:一是从银行辞职,追逐自己的创业梦想;二是在搬离花园一村多年后,举家搬了回来。

花园一村有居民近600户,像张天燚一样“燕归来”的老街坊就有几十户。“是社区的美,把我‘拉’了回来。”她告诉记者。

张天燚眼中的花园一村有多美?“每家门前有迷你花园,出门就有文化广场。民间故事会、读书分享会、插花茶艺培训……各种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欢声笑语。”她说。

不过,两年前的花园一村还是大家眼中的“脏乱差”,违章建筑到处都是,设施老化、治安隐患等让人提心吊胆。2019年,这个小区实施“微手术”进行综合整治,不仅环境变美了,小区的人文气息也吸引了大批创客。

据了解,3年多来,重庆已累计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43个、面积3720万平方米,41万户居民受益,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一个个老旧小区在如花园一村般华丽变身的同时,也成为重庆城市魅力提升的有力见证。

亮点

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高品质营造优美和谐的居住环境

推窗能见绿、楼前有花园、停车很规范、吃饭有食堂……去年6月,渝中区双钢路小区在改造中旧貌换新颜。更让居民们高兴的是,小区加装的电梯下半年就能投用,今后大家上下楼方便了。

双钢路小区有30栋住宅,最早的建于1953年,曾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像这样建于2000年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小区,全市共有7394个、面积1.02亿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庆城市更新的重要突破口,究竟该怎么改?

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围绕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完善“1+N”政策标准体系,不仅明确“改造39项+社区服务提升25项”内容清单,还在全国率先出台全流程项目管理办法,针对老旧小区项目改造的计划、资金、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管理立了“规矩”。

不仅如此,部门、区县加强协调联动,将养老托幼、社区服务、加装电梯、停车、消防等专项、子项工作打通运行,统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已同步改造提升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等配套设施3980处、加装电梯2129部、新增停车位1.9万个。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入社区,高品质营造优美和谐的居住环境。北碚区南京路片区改造项目注重将改造与历史文化特色结合,留住老城记忆,成为我市首个被评为“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优秀案例”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探索

把改造内容标准化,政府出“菜单”,居民来“点菜”

老旧小区怎样改才能让居民满意?直面居民呼声是关键。

“3栋的宋婆婆家,墙壁漏水严重;6栋的张阿姨,希望整修厨房、厕所……”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的记录本上,写着每家每户的整治心愿。

只要符合改造的相关规定,我们都会为大家解决问题。”谢兰说,2020年初,邢家桥社区16栋27个单元488套安置房全部整治完成。社区采取一对一入户、菜单式问卷调查等形式,发动居民全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使居民们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率从最初的23%上升到100%。

把改造内容标准化,政府出‘菜单’,居民来‘点菜’,是重庆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中作出的积极探索。”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变政府“要改”为居民“想改”,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重庆还引入物业管理、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居民自治3种管理提升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比如,渝中区推行“党建+物业”模式,组建68个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初步实现老旧社区全覆盖。渝北区双龙湖街道86栋老旧单体楼“抱团”成13个街区,推行“小区物业管理+街区自治”模式,街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功能配套、绿化美化效果、文化内涵质量和物业管理水平等方面改善明显。

2020年度专业机构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重庆居民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达到95%以上。

目标

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约1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将争取全面开工831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造渝中区重医大家属区、沙坪坝区环磁器口片区、南岸区南坪正街新街等一批重点项目。

一个个市民关注的项目加快推进,钱从哪里来?打通改造与租赁住房协同发展通道,是一个可行之策。

江北区南桥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去年6月完工,当月即实现100%出租。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小区曾多次寻找改造投资方,均因回报率不佳被拒之门外。

建行重庆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该行协同建融住房重庆公司获得南桥苑10年的项目租赁权后,实施了电梯加装、综合改造等项目,并配备家具、家电,打造了较高品质的租赁住房项目“建融家园”,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预计未来10年,该项目的租金收入扣除运营成本后可基本实现效益平衡。目前,我市已在渝中区、江北区选择类似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

PPP模式也成为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助推器。

去年底,九龙坡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对红育坡、劳动三村的6个老旧小区整体打包,在全国率先采用PPP模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通过政府引导、政策集成、资金打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撬动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居民出资参与改造,“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1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并结合实际逐步改造2001年至2005年期间建成的居住条件较差的老旧小区0.3亿平方米。

 

4、一刻钟,如何“圈”出便捷新生活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2日

 

从你住的小区走一刻钟的路程,你能去到哪里?你能享受到哪些服务?6月1日,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勾勒出这样一幅蓝图:大到看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小到吃饭、买菜、健身,以社区为中心步行不超过一刻钟都可以享受到这些便民服务。

  如今,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核心区商圈和区域商圈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便民生活圈建设却相对滞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百姓“圈”出了美好生活的新愿景。通过完善“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让便捷、高效的社区生活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

  1、步行一刻钟,便捷服务“不出圈”

  【故事】

  初夏的清晨,北京崇外街道西花市南里社区的早餐店门庭若市,阵阵食物的香气从窗口飘出,早餐店的旁边便是社区生鲜服务站和超市。送孩子上学回来的刘奶奶手里提着刚买的新鲜蔬菜对记者说:“我孙子读书的小学就在小区里面,接送孩子走几分钟就到了,回来还能顺路把中午的菜买了,对于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实在太方便了。”不仅如此,在社区物业便民服务中心,居民还可以享受到免费理发、免费打印、应急充电、便民饮水等服务。出小区不远,干洗店、药店、书店、健身房一应俱全,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一站式便民服务。

  在北京,像刘奶奶这样受益的居民还有很多,如此便利的社区服务得益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推广。据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市已累计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772个,覆盖98%以上的城市社区。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提出,丰富了社区服务体系的主体功能,对社区服务体系来说无疑是一次华丽升级。”商务部流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不少城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上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已连续打造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包括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养老服务圈、生鲜便利圈等。从市区的一处居民小区出发,步行15分钟以内,可以顺利找到一个休闲健身的公园、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便民阅读书屋、一个生鲜便利店。如今,许昌市的主城区已实现社区生鲜便利店全覆盖。走出家门不超过一刻钟就能买到新鲜的蔬果和各类日用品,已成为许昌市居民的生活常态。

  家住河北省唐山市的冯女士如今已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开始认真规划起自己之后的生活。她告诉记者:“和我们小区只隔了一条马路的商场里有一家健身房,走路过去还不到5分钟。我已经办了一张健身年卡,现在几乎每天下班之后都过去跑跑步游游泳,不用担心时间太晚回家不方便。”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认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有利于推动社区店铺、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和智慧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等城市“硬环境”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增强等“软环境”的改进,让居民能够享受到“不出圈”的便捷生活。

  2、科技赋能,打造智能“消费圈”

  【案例】

  5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源社区、府南邻你生活中心分别获得“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和“全国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示范工程”授牌。清源社区积极探索农超对接、店仓配一体等模式,牵头实施了“惠民菜篮子项目”,打造了“源生活”社区农场,利用App搭建起居民与农场的直通平台,通过线上预约、农场配置、线下送货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质粮油、蔬菜、水产、家禽肉类等一手生鲜产品,在便民利民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升级。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需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意见》指出,要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网订店取(送)、直播带货、自助售卖等创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

  社区商业这门“身边的生意”日益受到电商的青睐。业务涉猎广泛、物流配送高效的大型电商平台加速布局社区。依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餐饮、休闲、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功能,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缴费、地理导航等免费服务,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

  如今,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电商平台陆续下沉,已经走进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638.4亿元,实现62.9%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21年将升至3117.4亿元,同比增长18.2%。

  在南京工作的何女士工作日时会提前在App上预定一些晚餐的食材,等到下班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和食材“同时到家”。“现在的线上预定软件能够自由设定送达时段,都比较准时,我回来就可以直接给家人做饭了,比下班去菜市场排队买菜节省了很多时间。”何女士说。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商业网点将回归商业本质,以满足消费需求为核心,在提升实体商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即期消费,激发潜在消费。

  3、优化布局,打通“最后一公里”

  【思考】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既可通过支持品牌企业进社区、推动平台企业赋能等多种方式壮大市场主体,又可通过改造提升商业中心等各类综合服务设施带动投资和消费,是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有力举措。各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发展迅速,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聚焦现有社区商业体系,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是亟须各方合力攻克的课题。

  在北京工作两年的小张为节省房租,住在一个位置比较偏的小区。“我附近倒是有几个便利店,但是没有五金店,家里水龙头、灯泡坏了需要换,总是不能马上买到,网购要等几天时间才能送到家。”除了周围日用品种类不齐全,最让小张觉得不方便的是小区附近没有书店和咖啡厅。学历史专业的小张平时非常喜欢读书,可小区内目前还没有图书室。“我现在只能周末专门到市区中心商场的书店,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要两个小时。”小张说。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推动全国性试点,同时鼓励地方同步开展省级试点。”高峰说,希望通过尽快完善和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扩大便民生活圈的覆盖规模,让居民切实感受便利、优质的商业消费服务。

  李先生一家住在上海市闵行区,有一个两岁多的儿子。“我们夫妻住的这个小区日常生活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有了孩子以后,每次孩子突然生病要去医院都让我们很头疼。我们住的是个老小区,离我家最近的大医院开车也要半个小时。”李先生对记者说。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要提供基本生活的便利,更要注重医疗、文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高宝华分析指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方面要优先配齐超市、便利店、早餐店等基本保障类商业业态;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餐饮、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等品质提升类商业业态,满足居民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便民生活圈伴随社区商业发展而产生,一端连着社区居民,一端连着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联通经济社会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要健全骨干网络,推动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把最终到“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打通。

 

5、成都将开展试点 把便利店作为应急保障点

来源:四川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6月3日,成都市依托便利店促进社区生活物资应急保障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社区生活物资应急保障点揭牌仪式在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街道举行。成都市委社治委和成都市商务局正依托连锁便利店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重要生活物资供应网络,从而构建生活物资应急配送体系。

  据介绍,按照统筹规划、日常建设、灾时应急原则,成都在全国首创将便利店作为社区生活物资应急保障点,建立一批社区生活物资应急保供企业队伍。

  成华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华区率先开展“依托便利店构建生活物资应急配送体系”试点工作,按照选址布局标准,严格评估后筛选出红旗连锁、7-11、WOWO和老邻居这4家首批试点挂牌企业和311家便利店网点,使依托便利店构建生活物资应急配送体系基本覆盖全区居民。

  下一步,成都市委社治委、成都市商务局等将严格督促落实相关举措,建立健全生活物资应急配送体系规范,让城市更具韧性,更有温度,让市民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注:本资料搜集来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信息,版权及责任归原媒体及作者所有,本资料仅供阅读参考。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