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 总第30期

  • 发布时间:2021-06-03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西安决策参考

 

 

本期要目

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这份五年行动计划提供指南

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从全国两会看科技自立自强

西安将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解决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问题

教育“痛点”成两会焦点 大国当办强教育

成都文旅吸引力海外绽放 带你邂逅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人文新华打造人民城市幸福圈


2021年第1 总第30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45号 邮编:710018 电话:86521355-8202 传真:86521358  邮箱:xt_ckzx2012@163.com

 

一、 时事热点

1.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这份五年行动计划提供指南

2.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大国之治)

3.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从全国两会看科技自立自强

4.商务部部署开展全年消费促进活动

5.文化和旅游部以36部好戏打造国家级“云端”艺术盛宴

二、 关注西安

1.西安政府服务移动平台新增“15分钟圈”服务

2.西安:“云上非遗音乐会”元宵节喜迎十四运会

3.西安将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解决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问题

4.西安市去年新增生态水面1695

5.干净整洁有序安全迎全运西安已完成562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

6.西安入选全国十大最喜爱踏青赏花游城市

三、聚焦民生

1.老有所依!社保“第六险”试点五年!效果如何?我们养老能靠它吗

2.教育“痛点”成两会焦点 大国当办强教育

3. “养老钱”怎么筹?专家支招强化“第三支柱”

4.青岛数字经济加速奔跑

5.上海通信业优化适老服务 升级套餐服务80余万老年人

四、城市文化  

1、代表建言献策城市更新 文化传承对城市复兴有重要作用

2、杭州:世界遗产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

3上海15号线最美车站: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

4成都文旅吸引力海外绽放 带你邂逅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5广州:文旅融合助推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五、 城市管理

1、老旧小区改造迎来升级版

2人民日报:老旧小区改造出投资新空间

3福建厦门鼓浪屿400多栋历史风貌建筑将穿上防火衣

4北京共享单车技术规范征求意见 拟实行一车一标签

5、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人文新华打造人民城市幸福圈


一、时事热点

1.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这份五年行动计划提供指南

来源: 中青在线     2021年03月02日 

 

每位公民、每个组织都应成为“美丽中国”的贡献者。

近期,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用1万字勾画出未来5年公民与组织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

这也是我国首次由多个中央部门联合发布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2018年-2020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展了为期3年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热情显著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未根本改变,绿色生活方式还未成为普遍实践,生态环境舆论形势复杂严峻,需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行动计划从深化重大理论研究、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方式方法6个方面安排了重点任务,部署了研习、宣讲、新闻报道、文化传播、道德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全民教育、社会共建、网络传播十大专题行动。

主动曝光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在重大理论研究宣传方面,行动计划安排的重点工作有: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加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力度、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宣传等,相关的专题行动包括“研习”“宣讲”。

行动计划建议,2022年年底前,各地要形成一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成果,以报刊理论文章、专著、图书、报告等形式出版发行;2025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专题研习会、学术交流会不少于5场。

在新闻宣传方面,行动计划明确的任务包括:坚持正面新闻宣传、主动曝光负面典型、强化舆情研判能力。

生态环境部负责人解释说,生态环境新闻宣传,一方面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举措、进展成效的信息公开力度,规范优化新闻发布工作,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主动曝光阻碍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及时通报负面典型案例,有效运用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手段,形成舆论监督合力。

行动计划建议,各省(区、市)每月召开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地级及以上城市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媒体见面会或新闻通气会;相关部门应提高对重大舆情分析研判的质量,准确把脉公众关切热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热点回应。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行动计划还明确要从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广泛动员社会3个方面开展社会宣传,包括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加大对生态文化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打造社会宣传活动品牌,组织和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志愿服务是生态环保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行动计划建议要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2022年年底前,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制定出台指导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明确组织架构、队伍建设、项目拓展、交流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支持志愿服务,每年至少组织1次面向志愿服务工作者、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志愿者的培训。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计划还重点部署了生态环境教育工作。

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在社会教育层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农村,提升各类人群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科学素养。

人人都是行动者

如何让人人都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行动计划分别为党政机关、企业、人民团体以及社会组织提供了绿色指南。

党政机关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文化传播,主动履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探索创新绿色发展商业模式;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行业协会和商会要积极发挥作用,壮大生态环境保护统一战线;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培育力度,推动环保社会组织提供环保公益性服务迈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提升参与现代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行动计划建议,企业要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每年要组织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界别的公众走进开放的环保设施企业,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运行状况、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情况,保障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权。

行动计划提出,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提供必要保障,积极动员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支持。

生态环境部负责人介绍,六部门将定期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成熟模式,为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

 

2.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大国之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09日    

  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不凡。从“天问”探火到北斗组网,从“嫦娥”奔月到万米深潜……新装备、新纪录层出不穷,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引起全球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大有作为。下一步,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奋力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不少代表委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樊会涛说:“这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争取多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航空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中国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卡脖子”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在提案中建议,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通过标准引领实现芯片自主创新和“垂直领域创新”,进而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突破,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对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说:“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中国的发展不仅受益于人类科技成果,也要为人类贡献新的科学思想,带来新的技术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特飞所高级主任设计师张金华介绍,由该所自主研制的民用载人飞艇AS700,预计将于2021年下半年实现首飞。“AS700载人飞艇的成功研发和投入使用,将有效缩短中国与国外先进的载人飞艇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差距,提升中国在国际浮空飞行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鑫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将彻底改变绿色产业的生态环境和运行方式,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将成为企业争相角逐的赛场。

  创新优化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彭寿认为,工信部加速批准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探索建立多元化、战略性创新体制,提升创新链支撑能力,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根植性和竞争力。他建议,鼓励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协同,加大支持关键材料在下游的认证和应用,对下游导入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实现“好材能用、好材敢用”,打通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和运行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志敏认为,当前亟需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省市县三级执法协作,发挥不同层级行政机构和执法队伍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对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时不我待,企业要狠抓科技创新,以技术引领未来发展,加强研发突破和数字技术应用,有效赋能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拥有一批专业技术过硬、富有进取精神的科技人才。

  “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支撑很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建议,应当丰富人才评价标准,培养产业链关键技术人才,建立起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研究一视同仁的人才评价机制。

  如何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国睿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明春认为,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实施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的分类考核评价方式,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重大科技工程实践中锤炼青年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应重视系统性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科学洞察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让有科学家思维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思维的科学家在企业的舞台上碰撞。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指出,高等学校应从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布局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激励原始创新的评价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合作,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创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说,中国自主芯片已在北斗卫星、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跟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仍有差距。希望有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针对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下大力气

 

3.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从全国两会看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新华社     2021年03月10日  

 

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到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科技创新关键词?释放出哪些信号?

关键词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我们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就要过硬。”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达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关切。

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代表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一些‘卡脖子’难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不牢”。

“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规划纲要草案打出了强化基础研究的创新组合拳。

“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牢基础。”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委员表示,做强基础研究才能将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些政策有的放矢,含金量高。”周玉说,只有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二:战略科技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中,都提到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5G遇上北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两会上,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郑杰代表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当5G与北斗融合,将形成一个从天上到地下全范围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委员认为,我们应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统筹上下游创新主体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创新合力。

关键词三:人才创新活力

规划纲要草案鲜明地将人才定位为“第一资源”,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受制于压任务、定指标、求数量等一些科研评价倾向,不少科技人员表示“压力山大”。

“这种算工分式的做法,会让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委员说。在袁亚湘看来,应取缔不合理的评价指标,破除不利于科研人员健康成长的“藩篱”,让他们安心、潜心、舒心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这些暖心的政策令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非常振奋。

“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走向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说,“期待这些政策尽快落地生根,让广大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

关键词四:揭榜挂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规划纲要草案就“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英雄不论出处,能者尽展其才。”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代表认为,“揭榜挂帅”等机制的实施,能让企业和更多创新主体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局面。

“‘揭榜挂帅’就是要让能者上、让有为者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认为,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先进的原创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从科学技术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创新。

关键词五:企业创新主体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如果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五指并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有力。”赵继委员建议,由龙头企业当盟主,各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关键共性和前沿核心技术。

“企业投入的增长释放了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代表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赢。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代表说,近两年公司研发费用实现翻番增长,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目前公司聚集了近百名归国留学人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说明国家对企业创新充满信心和期待,让我们备受鼓舞。”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代表认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政策活了,创新活水就能充分涌流。

 

4.商务部部署开展全年消费促进活动

来源: 人民网     2021年03月10日

 

日前,商务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好2021年消费促进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推进常态化促消费活动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通知》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严格抓好疫情防控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消费促进活动的常态化运行机制,统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促消费活动,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强调,要围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全面促进消费”的主题,打造消费促进新平台。一是把握四季消费特点、培育节庆假日消费热点、释放夜间周末周边消费潜力,因地制宜、贯通全年促消费;二是结合商务重点工作,汇聚内外贸、产供销、上下游各类资源,商旅文体、吃住行娱多元融合促消费;三是强化线上线下合作,引入新技术、新平台、新场景、新业态,创新模式促消费;四是加强城乡互动、区域协同、内外联动,涵盖全域促消费。

《通知》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从全面促进消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高度,谋划部署全年促消费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防疫安全、强化宣传报道、做好活动总结,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5.文化和旅游部以36部好戏打造国家级“云端”艺术盛宴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3月02日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活动3月2日启幕,为广大观众奉上国家级“云端”艺术盛宴。

  本次演播活动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主线,重点推出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创作的优秀作品,其中,既有“以小见大”记录脱贫攻坚伟大历程的彩调剧《新刘三姐》、豫剧《重渡沟》、花鼓戏《桃花烟雨》等,也有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民族歌剧《天使日记》;既有革命题材作品如话剧《三湾,那一夜》、民族歌剧《沂蒙山》、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等,也有现实题材作品如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音乐舞蹈史诗《天山》、京剧《七个月零四天》等。

  演播活动推出36部优秀作品,精选自文化和旅游部近年来实施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等,涵盖了京剧、昆曲、地方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音乐会、民族音乐会等多个艺术门类。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剧目参演。

参演剧目均为免费观演,以文化和旅游部门户网站为播出主平台,36台剧目全剧视频3月2日晚同步上线,4月15日晚同步下线。快手APP“文艺中国”每天19:30进行同步演播。

 

二、关注西安

1.西安政府服务移动平台新增“15分钟圈”服务

 

来源:陕西日报     2021年02月20日

 

记者近日从西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获悉:西安政府服务移动平台——“i西安”APP已完成升级,新增“15分钟圈”服务,方便就地过年的群众。

据悉,“15分钟圈”以住宅小区为原点,15分钟圈内,“i西安”APP为市民提供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信息、社会组织和社区商业资源云上查询信息服务,涵盖医、食、住、行、购等多个领域,大到社保、医疗、文化、教育,小到买菜、吃饭、美容、寄快递等。

此外,“i西安”APP已经上线教育机构、生活服务、交通设施、医疗卫生等8项生活设施查询服务,只要登录点击即可查询家附近有哪些学校、医院、休闲娱乐设施等。同时,“i西安”APP“办事地图”已升级为“政务圈”,细分行政办事点区域,可让市民快速找到区县、市级服务机构,并更新6类行政管理单位办事数据,如政务大厅、公积金办理、出入境等服务机构信息。

“i西安”APP还联合8省9城1专区上线市民服务板块,市民仅需注册一个账号,便可查询全国服务。首批服务内容包含学区、交通、旅游、医疗、新闻资讯等服务内容。凭借城市服务随时切换,跨城工作者不用下载多个APP,不用重复注册认证,就可了解多城生活资讯。

 

2.西安:“云上非遗音乐会”元宵节喜迎十四运会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2月27日 

 

  2月26日是元宵节,也是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倒计时200天,一场“云上非遗音乐会”在西安通过多个线上平台与观众见面,为元宵节增添一道“文化大餐”,为十四运会加油鼓劲。

  在西安市迎十四运会“云上非遗音乐会”中,西安鼓乐、秦腔、太极、眉户曲子、洞箫等非遗项目依次登场。此外,陶勋演奏、打击乐、摇滚乐等众多音乐形式为演出锦上添花。观众既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非遗,也能看到传承人独具匠心的创新。其中,由百年剧社易俗社带来的《秦腔颂》充分展现了秦腔宽音大嗓、慷慨激越的艺术特点,而西安鼓乐表演《王者战歌》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入古琴、阮、二胡等乐器,丰富观众的听觉感受。

西安市迎十四运会“云上非遗音乐会”由第十四届全运会西安市执行委员会主办、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西安是第十四届全运会开闭幕式和多项重要赛事的举办城市,一场“云上非遗音乐会”展现了东道主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热情好客。

 

3.西安将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解决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问题

 

来源: 西安新闻网     2021年03月11日

 

  西安市卫健委、西安市医保局近日联合印发了《西安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试点指导办法》,今年将首先在莲湖区开展试点。届时,常年不能间断治疗的慢性重症患者或因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或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有望在家就能享受到来自一级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服务,并按比例享受医保报销。

  哪些人可申请家庭病床服务?

  家庭病床服务,是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级医疗机构在患者居住场所内建立病床,为符合住院条件、需要连续治疗,但到医疗机构有困难,适宜居家诊疗、护理和康复的虑者提供的医疗服务。

  为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持续增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安市决定2021年在莲湖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尤其是部分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建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家庭病床的收治对象主要为西安市常住人口,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和参考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建立家庭病床:

  基本条件:常年不能间断治疗的慢性重症患者;或因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或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符合住院条件、经签约机构评佔后在适合的家庭条件下医护人员定期上门系统治疗、护理和康复的患者。

  参考条件:一、出院后仍需继续治疗的病人: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后、严重颅内感染后等)致行动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病情稳定需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2、肿瘤术后或放、化疗需支持治疗的病人;3、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的病人;4、骨折术后及外伤的病人,换药、拆线、康复、功能锻炼等。

  二、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的病人:1、长期卧床病人:肿瘤晚期、植物状态、偏瘫患者合并褥疮感染、尿潴留、吞咽困难(需定期换药、定期更换尿管、胃管);2、安宁疗护:肿瘤晚期、生命末期等;3、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且有身体残疾而无法处理的老年精神患者;4、老年痴呆症患者以及80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疾病需连续治疗者。

  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咋申请?

  患者或家属向签约机构提出建床申请,并携带患者相关病史资料以及医疗卡、身份证,到所选择的签约服务机构申请收治。签约机构在2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建床的答复。确定建床的按住院程序在签约机枃办理建床手续。签约机构应当指定责任医师和护士。签约机构在为患者办理建床登记手续时,应当与患者签家庭病床服务协议。

  家庭病床实行按床目付费的办法,付费标准定为80元/日。家庭病床每一建床周期一般不超过60天,如因病情确需继续建床治的,须重新办理登记手续,但每一自然年度累计不超过180天。

  哪些机构可申请开设家庭病床服务签约?

  申请开设家庭病床服务的签约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有与所开展居家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并已取得西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枃资格的医疗机构。已建立医联体且医联体成员单位内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系统完善、运转正常的单位,可充分发挥医联体工作机制优,参与家庭病床服务工作,并根据签约服务协议,在风险评估、治疗方案、技术指导、效果评价、急救处理等方面给予指导。签约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派出注册或执业在本机构的医师、护士、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等医务人员上门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上述人员应当经所在签约机构同意方可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同时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年限和相应的技术职称要求。

  签约机构能提供哪些服务?

  签约机构可以为建床患者提供适宜在患者居住场所开展的、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使用基本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服务包含临床专科、全科医疗、基本护理、康复照护、药事服务、指导评估服务、安宁疗护服务等;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在采取严格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试针剂除外)、换药、褥疮及外伤护理、PICC置管护理、导尿、吸氧、康复指导、护理指导;使用中医药服务或中医适宜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包括中药、中药调剂、汤剂敵煮、毫针技术、艾灸、拔罐、推拿、理疗耳穴等服务 ;检验检査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三大常规、血脂、血流变检査,以及心电图(必要时可増加24小时动8态心电图检査)、测血糖、B超等。签约机构可以根据规定选择为建床患者提供静脉输液服务。

  患者或家属向签约机构提出建床申请,并携带患者相关病史资料以及医疗卡、身份证,到所选择的签约服务机构申请收治。签约机构在2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建床的答复。确定建床的按住院程序在签约机构办理建床手续。签约机构应当指定责任医师和护士。签约机构在为患者办理建床登记手续时,应当与患者签家庭病床服务协议。建床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应当指定一名紧急联系人,并保持通畅通。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在医务人员提供家庭病床服务期间,应当有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近亲属或者经患者监护人、近亲属书面授权的看护人员照料、陪同患者。

  签约机构应对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加强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置工作记录仪,配备一键报警、延时预警等装置;购买医疗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切实保障医患双方安全。在家庭病床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得违反规定额外收患者费用。签约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所设家庭病床的医疗管理,由责任医师对家庭病床患者医疗诊治全过程负责。

  家庭病床患者可获得哪些医疗服务?

  责任医师和护士应当在建床24小时内完成对患者的首次访视。首次访视应当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进行生命体征和其他必要检查,并根据诊断情况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和查床计划。签约机构从建床之日起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每次治疗后应详实记录治疗情况。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配置家庭病床服务出诊箱,内置针剂、药品、消毒液、纱块、棉垫、棉枝、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并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个性化地配置血糖仪、心电图机、血氧饱和度检测仪,中频治疗仪、神灯治疗仪、气垫床、ABD等其他医疗装备。开展远程访视服务的家庭病床还应当配置相关智能设施设备。

  责任医师或者护士应定期开展家庭访视。家庭访视一般每周1-2次,病情较为稳定、治疗方法无须调整的虑者可每两周家庭访视1次,患者病情需要或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可以增加家庭访视次数。责任医师或者护士可以运用智能医疗健康备,以远程诊疗、远程健康指导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

  开展上门家庭访视时,责任医师或者护士应当进行必要的体检和适宜的辅助检査,严格按照各项医疗、护理常规和操作规范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治疗或者护理等,并向患者或其监护人、近亲属、看护人员提供书面的注意事项。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者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时,责任医师可以请上级医师查床或专科医师会诊,上级医生应当在3日内完成查床,并提出诊疗意见。医护人员发现建床患者病情加重,应当协助患者及时转诊。签约机构可以根据规定选择为建床患者提供静脉输液服务。签约机构为确需在家中进行生命支持的建床患者提供静脉输液服务,须告知患者(或其监护人)有关医疗风险。在患者(或其监护人)签订知情签字同意书后,方可进行相应治疗。 静脉输液的药物仅限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基本能量支持治疗药物。除紧急救治外,不得输注化疗药物、生物制品、升压药物、降压药物、中药制剂、成分复杂的营养输液及其他临床上易引起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反应的药物。

在患者接受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近亲属或者经患者或其近亲属书面授权的看护人员陪同、观察。静脉输液的药物为首次使用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开始静脉输液后观察患者30分钟以上,并向患者近亲属或者看护员讲解注意事项。签约机构应当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要求将家庭病床服务情况纳入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在医护人员不在的情况下,患者发生危急重症等异常情况时,患者、患者家属或看护人员要立即拨打120救护电话及时送医院救治,并与设置家庭病床的签约机构取得联系。 

 

4.西安市去年新增生态水面1695亩

来源:陕西日报     2021年03月01日

  

近日,记者从西安市水务局获悉:去年以来,西安市以全域治水为主线,以河湖水生态修复为核心,加快推进水生态工程建设,全年建成生态水面1695亩、湿地2270亩,修复河道湿地2270亩,为“十四运”的召开提供坚实的水生态环境保障。

按照“治、用、保、引、管”的总体思路,去年以来,西安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与时间赛跑、以实干开路,2020年全年开工219个水利重点项目。其中,建成107个项目,提前开工112个远期项目。开工总项目投资达182.2亿元,为往年的3倍以上,完成任务数量和投资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同时,面对疫情防控和空前的建设规模,西安市各级全域治水机构从被动应战向主动出击转变,力求各项建设工程只留精品不留遗憾。经过400多个日夜的奋战,备受瞩目的护城河综合治理建设于去年9月29日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一池碧水绕长安”的生态景观重现西安;皂河通过四库联调引水进城,建成长安中央公园,形成了南北3公里的生态“绿轴”;潏河通过系统施策综合治理,打造形成东西横贯长安城区,集自然河道、山地风景为一体的2640亩城市“绿肺”;关中水系三大湖池之一——斗门水库,完成手续办理正式开工建设;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石川河阎良段、沣河高新段等河湖生态治理加快推进。

 

5.干净整洁有序安全迎全运西安已完成562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

来源:陕西日报     2021年03月11日

 

   3月9日,记者从西安市相关部门获悉:为迎接十四运会的到来,让古城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西安市强力推进迎十四运会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整治提升等各项重点工作。目前,西安市已完成562条背街小巷的提升改造。

  西安市城管局深入一线检查并督促整改发现问题,在各业务处室和局属单位每日督导检查的基础上,每周召开专题推进调度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研判存在问题,安排整改工作,确保城管系统迎十四运会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同时,西安市城管局全面排查整改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公用设施安全隐患,组织做好十四运会重点线路交通保障相关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确保十四运会交通安全有序。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完成562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群众满意率达99.6%;124个园林绿化项目按期完工,2021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26.4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城市绿地面积186.1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101.61公里;17条城市主干道沿线累计整治建筑物外立面159处、违法建设18万平方米,拆除违法门头牌匾379处;25条涉赛线路沿线整治建筑物外立面96处、违法建设37.4万平方米;累计整治蓝、红色彩钢屋顶1367处、485万平方米。城市家具、夜景亮化、道路桥梁等整治提升任务均顺利推进。

 

6.西安入选全国十大最喜爱踏青赏花游城市

来源:陕西日报     2021年03月11日

 

  元宵节过后,各地逐渐进入赏花季节,青龙寺的樱花陆续开放,随着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清零,各地迎来了赏花游的高光时刻。携程数据显示,西安、北京、广州、上海、重庆、成都、杭州、南京、苏州、武汉上榜全国十大最喜爱踏青赏花游城市。西安青龙寺、汉中洋县、汉中西乡成为陕西最热门的三大赏花景区。

  携程数据显示,2月底关键词“赏花”在携程平台的搜索量环比增长280%,近期在携程预订赏花景区的人数相比2019年增长115%。

  春光烂漫正是赏花好时节,沉寂了一冬的跨省游也迎来了春天。携程数据显示,2月下旬在携程预订跟团游的人数环比1月增长104%。中高端出游需求爆发式增长。携程私家团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报名3月份私家团出行的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20%。

  今年“随心飞”去看花现象普遍,从携程门店的报名情况来看,西藏桃花、新疆杏花之旅最受欢迎。“全国中高风险地区清零,对于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个重磅利好消息。”携程旅游渠道事业部CEO张力表示,“从数据来看,交易量呈现出逐日倍增的局面,对比春节期间则增长了10倍左右。游客出游信心的提升,正在刺激旅游业加速恢复。但归根究底,推向市场的产品是否有新意,能不能覆盖全类型客群才是关键。”

 

三、聚焦民生

1.老有所依!社保“第六险”试点五年!效果如何?我们养老能靠它吗

来源: 央视财经     2021年03月03日

 

目前,中国社会的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一旦发生意外、疾病,导致行动不便,就需要人照顾,长期护理险,应运而生。2016年,我国就开始了相关试点,这么多年来,效果到底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

  专业护理减轻家庭负担 长护险试点五年受欢迎

江苏南通的沈桂英今年97岁,2017年因为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卧床不起。她的女儿沈年英一直在家照顾,但是她自己也快70岁了,有时候也力不从心。不久后,她听说母亲可以申请长期护理险,便去了当地医保局,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后,给她母亲重度失能的评级。在此之后,专业的护理人员每周都会来三到四次,对她母亲进行专业护理。

沈年英告诉记者,母亲现在每年交400元医保和30元长期护理险,就能享受每周3到4次,每次一小时的护理,当地医保局每年还有8000元补助,用于护理床、床垫、尿不湿等各种辅助器具的购买、租赁。沈年英表示,对长护险很满意,但同时也希望能够增加护理的次数和时长。

长期护理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相对于健康险解决治病费用,长护险重点解决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2016年开始在上海、苏州、南通等15个城市进行试点,2020年开始第二轮试点。试点由各地医保局主导,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办,资金从医保基金、企业、个人等进行筹集,各地标准不一。

  江苏省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张兵:有很多的,原来在医院里面进行长期住院治疗的,就可以转到机构里面进行长期照护,节约了大量医保基金。

  90后小魏:做护理员开心 照顾老人安慰孤独

  长期护理险试点近五年,目前主要是居家护理,机构为补充,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方便,给很多老年人带来了温情。但也存在一些瓶颈,例如护理员短缺,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相对好些,小城市短缺比较显著。而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情况正在好转,随着观念的改变,很多90后开始加入护理员的队伍。

  上海的护理员小魏告诉记者,她做护理员半年多了,每天早上5点40起床,下午5点半左右结束,一天服务七八单,自己不太会说话,但相处久了,话也多了。

小魏说,目前一个月收入七八千元,自己很满意,比起以前在吉林通化的农村干农活,工作并不累,自己生于1992年,不到30岁。有人觉得做护理员太苦太累,年纪轻轻为何做这个,但自己从小就喜欢和老人在一起,觉得老人们需要自己,自己做得也挺开心。

据了解,小魏所在的机构,三年前,护理员还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但目前,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已经接近10%。业内人士表示,很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很孤独,普遍喜欢年轻人,感觉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所以会更加亲切,业内也呼吁更多年轻人,改变观念,加入护理员队伍。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他不仅要成为护理对象的身体上的护理,我觉得更多要成为他精神慰藉的提供者。

  中国失能人口4000万 护理商业化运作是趋势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长期护理险的需求不断增多,在经过这么多年的试点后,全面推广是否有可能,目前还有哪些难点,又该如何克服?

2016年,长期护理险在上海、长春、苏州、宁波等15个城市进行试点,由于各地情况不一,覆盖人群、筹资机制、评估标准、享受待遇等也各有不同。总体看,初步建立了多元筹资机制,覆盖人群也从职工医保参保人群,逐步向城乡居民延伸,各地基金运行平稳。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政府的财政补助、个人缴费以及我们医保统筹等多个渠道的出资,实现了资金的多来源。

  但从试点来看,由于各地老龄化程度、财政实力等各不相同,导致失能人群认定、待遇支付金额、护理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培养等标准无法统一,这给部分居民养老带来了不便。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频繁,异地养老需求大,但标准不统一异地结算就难。2021年1月起,上海地区符合条件的参保老人,可办理异地登记备案,实现在异地连锁养老机构享受长期护理险,但全面放开仍需不断探索。

  江苏省南通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张兵:我们跟长三角的一些城市,都在积极地共同研究,争取能够在异地也要享受同质量的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失能人员超4000万,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护理险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独立险种,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需要政府顶层设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中国太保寿险常务副总经理王光剑:通过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市场化的工具,市场化的资源,来做好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让护理保险真正意义上惠及更多的人群。

 

2.教育“痛点”成两会焦点 大国当办强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10日

 

教育培训制造和贩卖焦虑、909万大学生就业新压力、学生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睡眠问题……今年全国两会,那些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与青年切身利益联系紧密的问题,成了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特别是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对诸多教育难点进行了回复后,教育问题更成了近几天的社会热点。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2021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在受访者期待的各类两会议题中,教育仅次于就业,排在第二位。受访者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65.5%),其次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61.5%)。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我国不仅在办大教育,更是在办强教育,公平、质量无疑是做强做大教育的核心,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回答“教育的真谛”问题时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根本目标。”

不少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唯分数论”,追求分数甚至到了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和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地步。

这两天,“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登上微博热搜。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委员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调研发现,高达81%的教育工作者认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业竞争有关系,“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口号就是写照。我国学生学业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传递给青少年。

“面对社会竞争、学业压力以及教育不当产生的大量心理高危学生,应协同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抢救性干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问题也非常关注,而且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有的很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一大堆。”

“唯分数”问题、睡眠问题的背后是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众所周知,课外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随着线上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广泛运用,以在线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类应用软件呈现出泛滥之势。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随处可见的、充满噱头的广告语,明星出镜代言等现象正在向家长制造和贩卖焦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数据:3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去年2月至11月的营销费用过亿元。他指出,“烧钱”营销将挤占这些机构在课程、教学及师资方面的投入。

虽然各地正在加大力度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不少代表委员提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强调,可从4项关键治理点着手:严格准入和督查机制,对机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等开展全方位治理;在招生环节加强监督,公办学校严格落实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加强对媒体和广告投放平台的监管和问责;加快落实评价改革方案,以彻底改变培训机构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和“裹胁”。

除了基础教育外,代表委员们也非常关注高等教育。

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则代表着该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不仅意味着我国的总体人均文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对享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

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了两点:公平和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

“前些年我在福建、浙江工作时,也经历过高等教育改革。一些地方建大学城、搞合并,都是方面军规模,几万人,都要凑个医学院、美术学院,‘五脏俱全’,但没什么特点,专业优势不明显。这样的方向对不对?值得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还要继续深入。

这让在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晓明印象深刻。“总书记提到了一些老牌大学曾经都有响当当的牌子。而如今,所有学校都在追求‘大而全’,我认为这与我们追求的高质量教育是相违背的。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量上去了,质还需提升。”

大学的课应当怎么上,上什么?这些话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与网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两天,“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当前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缺失,对感情和性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生理卫生知识层面,在面对感情和恋爱挫折时,容易出现偏激失控,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向媒体呼吁,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结合实际案例系统编撰婚恋教育课程教材。

“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关注教育其实就是关注未来,因为教育不仅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千家万户的希望,因此提高质量必然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3. “养老钱”怎么筹?专家支招强化“第三支柱”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3月08日

 

夯实财富储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基础。“养老钱”怎么筹,关系到每个人的晚年幸福。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近来成为热议话题。什么是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我国为何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如何设计?来听听专家观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2月26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国际经验表明,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更加风险可控、更具可持续性。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何谓“第三支柱”?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介绍,国际上普遍选择国家、单位、个人养老责任共担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在我国,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董克用表示,在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第一支柱的目标是确保国民基本养老收入、防止老年贫困,政府负有最终财政兜底责任;第二支柱的目标是增加员工养老收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而第三支柱的目标则是加强自我保障能力、变储蓄养老为投资养老。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2873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7985亿元,作为第三支柱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万人、保费收入2.45亿元。

游钧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健全,已覆盖近十亿人;第二支柱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已覆盖5800多万人;第三支柱还没有出台,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仍是短板。

发展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显然可以减轻第一支柱的负担。

“现收现付的含义通俗地说,就是用这一代人交的钱养活上一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郑秉文说,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一支柱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不多,法律规定的支付月数往往只有几个月,因此,凡是养老资产储备雄厚的国家,其第二、第三支柱都十分发达,例如,美国的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储备规模是第一支柱的近10倍。

他表示,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是制度模式的选择,夯实养老财富储备是制度目标的结果。根据这个要求,长期看,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改革取向,应是以基金积累为基础的“资产型”养老金制度模式,而非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负债型”养老金制度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以及灵活就业比重提高,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在3月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给高收入阶层个人养老提供一个渠道和方式;二是给新兴业态从业人员、多种方式从业人员提供一种养老保障;三是通过长期的养老保障资金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我国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支柱“一支独大”,急需强化第二、第三支柱。郑秉文建议,尽快扩大企业年金的参与率,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同时尽快出台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

我国的“第三支柱”如何设计?游钧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设计目前已形成初步思路,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郑秉文认为,应让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在账户持有人身上而非产品上,让账户持有人能够用一个账户“通吃”所有合格金融产品,以提高第三支柱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他建议尽快推出一个完整的、容纳所有金融产品的第三支柱制度设计方案。

事实上,个人养老金制度已有不少探索。记者采访了解到,十多年前已在社会上萌芽、近两年正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指导下试点的个人消费养老金规范管理计划,就是企业和消费者自愿参加、以消费返还为资金来源、运用保险机制实行积累的养老保障模式。

“消费养老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个人养老保障制度创新。”天津金融资产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化美认为,个人消费养老金的积累方式理论上可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可持续的挑战,基于账户制的顶层设计可以提升养老金账户的便携性、安全性和覆盖率。

“一方面是靠主动交,另一方面消费的时候往里存。”董克用认为,第三支柱消费养老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其中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的建立,对实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当下,如何吸引企业参与、资金如何保值增值等问题,仍需继续探索。

 

4.青岛数字经济加速奔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11日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风口”。

  为抓住新机遇,青岛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只争朝夕

  发展数字经济是青岛立足自身禀赋、推动城市加速发展的可靠路径。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百余年来始终执着于工业制造的城市,青岛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6个,这是青岛数字化转型底气所在。

  2019年,青岛出台了《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提出打造“数字山东”引领核心区、“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区。两年多来,数字青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中,青岛位居全国第七名。

  今年新春伊始,青岛就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数字化发展。2月17日,青岛市市长赵豪志在主持召开数字青岛建设工作现场会议时提出,建设数字青岛对于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数字青岛建设摆在青岛发展全局中去考虑,作为当务之急,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智慧城市。

  日前发布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数字牵引作用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强化数据资源、网络安全和数字设施支撑,提升数字生产力、竞争力。

  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青岛的路径是发展工业互联网。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分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赵豪志表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关键是把山东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做实做强,青岛将加快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搭建平台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领域,青岛已然先行一步。

  2020年初,青岛锚定城市发展新赛道,以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目标,全面发力工业互联网发展。短短一年时间,变化和成果令人瞩目,一个丰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在青岛加速形成。

  青岛搭建了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海尔搭建的卡奥斯平台已经聚集了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开放式架构是该平台的最大优势:在通用型模块技术支撑下,卡奥斯可接入各个层级的企业和平台,大企业找解决方案,小企业找赋能模块,实现为百业助力。

  大平台迅猛发展,一系列行业垂直平台也陆续脱颖而出。

  赛轮集团搭建的橡链云平台,通过内置到轮胎的一枚电子芯片,实现了出厂轮胎与工厂的连接。赛轮智能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每条轮胎行驶过程中的温度、压力、速度等关键指标,将数据传回青岛工厂的可视化监测界面上,确保安全行驶和快速故障检修。

  青岛酷特智能专注实践“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商业模式,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25%,成本下降了50%以上,利润增长了20%以上,力争以工业化效率制造个性化产品。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的智能运维大数据融合应用,实现了1200列动车组在线实时监控、运营故障预测,全面提高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化运维水平。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工业互联网与码头的业务生态深度融合的写照。

  在自动化码头上,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实现“万物可连”,创造全球第一的生产效率:自动桥吊有条不紊地抓取货船上的集装箱,智能自动运输车繁忙却又非常有秩序地在码头上往来穿梭,自动轨道将集装箱高效地传递到等待接货的车上……

  过去一年,青岛企业加速“触网”,数字化步伐越来越坚实。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53.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7.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4.6%,企业实现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

  当前,青岛正充分发挥数字牵引作用,加快建设数字青岛、智慧城市,重点加快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放1000个“工业赋能”和未来城市应用场景,推进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资源集聚

  数字经济是一个高度跨界、高度融合的产业,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支撑,青岛在这些领域不断突破,吸引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搭建起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

  以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歌尔等为代表,一大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和产业高端资源正在向青岛集聚,不断增强青岛在数字经济关键环节的竞争力。

  目前,青岛已集聚1833家数字经济生态企业,建起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百人会、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等全国性平台组织。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不同形式落地发展。

  不仅如此,青岛还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园区。5G高新视频园、青岛国际创新园、青岛国际特别创新区、动漫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累计引入企业总数达4367家。5G时空信息科技园、蓝色地球大数据等48个项目相继落户青岛。浪潮大数据产业园、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青岛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青岛还注重搭建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数字经济基石。目前,青岛已累计建成5G基站1.5万个,在移动网络全国测评中位列榜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关键基础设施实现突破,在上合示范区建设Handle标识解析全球辅根节点。该项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将与已经建立的北京主根节点共同为企业提供包括国际化标识注册、解析、数据管理和运行监测等服务,打造国际化数据共享交换服务体系。

  此外,青岛还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立项的家电、机械两个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机械标识管理平台已注册100万产品标识。

  与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步的,是青岛创新能力的持续加码。为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青岛先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色硅谷和青岛莱西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创新载体在青岛已经产生集聚效应。目前,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加速建设孵化,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新增24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300家,创投风投资本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创新要素的集聚,为这座城市集聚数字经济创新资源注入新动能。

 

5.上海通信业优化适老服务 升级套餐服务80余万老年人

来源:新华网     2021年03月11日

 

  自今年2月起上海通信行业推出优化助老套餐资费方案以来,一个月间,上海通信行业已完成超过68万户存量用户套餐升级,新办理套餐14.3万户。无论是打视频电话、网购外卖、观看直播,还是“云游”各地,“银发族”数字化“冲浪”有了更好的通信环境。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介绍,自今年2月1日零时起,上海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三家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均在原助老套餐的基础上,免费增加国内流量2GB/月。

  据悉,升级服务并不轻松。例如,承担了57.5万存量用户升级和12.8万户新办理套餐业务的上海移动,各营业厅日均客流量为往常的200%以上。为此,通信运营企业营业厅采取延长营业时间、优化流程、“一厅一策”错峰排队以及温馨提醒明白消费等举措,提升老年人用户体验。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介绍,上海正鼓励和推动通信行业聚焦老年人使用电信服务的各场景优化适老举措,已于2020年底推出包括“爱心热线直连接听”“爱心讲坛增值服务”等行业七大适老化暖心服务,并将适时推出更多创新服务。

截至2021年2月底,上海通信行业已累计直连接听65岁以上老人用户来电95.6万通,为老年客户答疑解惑。营业厅面对面接待老年用户52.5万名,全市开设爱心专柜1072柜。65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年用户,可在业务规则允许范围内,委托他人携带相关证件前往指定营业厅代办业务,截至目前各通信运营企业已接待代办业务2.1万笔。各通信企业已累计开设线下爱心讲座34场,宣传推广“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使用方法、普及反诈知识等。

 

四、城市文化   

1、代表建言献策城市更新 文化传承对城市复兴有重要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2020年3月10日

 

“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更新”写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马上成为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发言中的热词。城市更新应该从哪些领域入手?城市规划与老百姓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科技与智慧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吴晨、伊彤、徐滔三位全国人大代表,结合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焕发的无穷魅力,积极建言献策。

吴晨代表:五大路径引导城市复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常年参与城市发展设计规划。他回忆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国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3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要求,北京要发挥首善之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之路。”

吴晨建议,在城市更新行动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北京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风貌恢复、产业升级、活力营造、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五大路径,引导城市复兴。

他用近期首都城市复兴几个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鼓楼西大街是核心区控规批复后首个更新亮相的历史街区,它的街区复兴就是以风貌恢复为引导,以传统风貌为基调,结合现状和历史发展脉络,展现出从明清、民国至现代、当代的不同风格,体现出街区历史的变迁。

新首钢地区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成为“北京城市功能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新时代北京城市复兴的新地标,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面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首钢园区已走向产业升级引导下的城市复兴之路。

被称为“老城复兴的金名片”的北京坊,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为人称道,已成为北京市民最向往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吴晨透露,目前北京坊二期的设计工作也在积极推动,将进一步增强这张“金名片”的活力。

吴晨认为,文化传承对于城市复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规划建设,就是以文化传承为抓手,充分利用滨河、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文化凝聚活力,以活力带动产业,最终实现文化传承的区域整体复兴。

“当然,在引导城市复兴过程中,科技创新也必不可少。”吴晨说,北京未来应完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拓展应用场景,推动试点先行,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激发强大动能。

徐滔代表: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我想结合调研经历,谈谈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这个故事要从一座桥、一个城说起。”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激情洋溢的审议发言,把代表们带到了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宛平城和二七厂。

“很多人都熟悉卢沟桥和抗日战争纪念馆,那里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卢沟桥下永定河的水是干涸的,旁边的宛平城也因为缺乏规划设计,显得有些零乱。”就在去年,当徐滔再次来到卢沟桥时却忍不住惊叹:“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碧波荡漾的永定河,湖面上漂荡着小船,两岸散步的居民,码头上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永定河的水活了,两岸老百姓的日子也活了!”

徐滔说,宛平城同样是旧貌换新颜,“进了宛平城,可以先到和平书店去看书,到‘旮旯’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再到文化驿站里听一场文化讲座,还可以到小店里挑选喜欢的文创伴手礼。”

徐滔建议大家,傍晚时分一定要到宛平城里看一看,当阳光漫过永定河,打亮古老城墙上的灰砖和碧瓦,整个老街沉浸在一片金黄色中,“看到这样的景象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古建筑是有生命的。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形容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用了这样一个词——‘金名片’!”

徐滔认为,正是北京近年来以落实城市总规为引领进行的城市更新积极实践,擦亮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传统的规划让老百姓感觉是在跟图纸打交道。但是近几年,北京市委市政府设立了责任规划师、驻点规划师,把规划师送到了街道、乡镇,跟老百姓在一起。最好的规划一定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这样的规划老百姓肯定是称赞的。宛平城的规划就是充分征求了老百姓的意见,既散发了活力又不失乡愁和回忆。”

伊彤代表:城市更新离不开智慧建设

来自科技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也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智慧”层面的思考。

伊彤说,城市更新离不开智慧建设,但就目前各大城市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规范和标准,各部门各自为政,影响了城市智慧化改造的效果。

她在调研中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平台,难以实现不同城市间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因此也就无法形成面向更高级别或区域空间的智慧化城市大脑。在政策上,城市大脑建设主要由国内互联网或传统信息化行业龙头企业承担,由于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市场主体的有序引导,使得一些擅长AI智能化改造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很难参与其中,也就无法实现最先进的城市智能化改造。

为此,伊彤建议,推动各级政府在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推动数据确权、明确合法利用数据的前提下,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各类数据集中融合汇聚和综合智能分析,建立健全数据辅助决策的机制,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政府决策方式。鼓励以更加开放的市场化模式,吸引AI创新型科技企业深度参与城市智慧化改造

 

2、杭州:世界遗产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

来源: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25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四十一处世界遗产。今年是西湖申遗成功10周年,世界遗产如何滋养城市文化?城市的发展和遗产的保护如何相辅相成?成为世界遗产后,西湖留下了样本。

从观光景点到文化景观 西湖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冬日西湖,暖阳、残荷,人们徜徉在山水间,和谐自在。本地人沈卓卿,从北京回到杭州后近10年,感受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享受着西湖带来的文化滋养。“这是个适合生活的城市,周末就会带着孩子来西湖边逛逛。”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中心区以西地带,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从2011年至今,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已经10年。10年来,从观光景点到世界遗产,西湖呈现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当年主持了西湖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文本第一次提出了六大景观要素,即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西湖景观格局、“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世界遗产细分为自然、文化、自然文化双重、文化景观4类。西湖最后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陈同滨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而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因此,将西湖选择“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这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曾担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的陈文锦,曾在西湖申遗期间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陈文锦是西湖的管理者,也是一位与西湖有着深厚情感的研究者。他认为,西湖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伴相依,互相烘托,互为表里,因此西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它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所在。“西湖文化是以致中和为美学标准,以阴柔美和刚强美的和谐、端庄、秀丽为主要特征,以历史人文为情感交流对象,集多种景观、多种视角欣赏的自由度极大的古代城市公共园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样式的珍贵遗存。”

“西湖景观”以其湖山皆备、四季分明、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特色,承载了历朝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各种审美需求。并在“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文化传统背景下,拥有了突出的精神栖居功能。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高蒙河说,以前人们印象中的西湖是一个单纯的景点,现在越来越多人从世界遗产角度来看待西湖。从景观西湖走向人文西湖,西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从西湖到钱塘江 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相映成辉

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从清代创立至今,西泠印社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印学文化的重要代表。实际上,西湖吸附和融汇了包括西泠印社等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迹,为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隐逸、藏书、茶禅等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人、自然、文化交融互动的产物,西湖是一个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遗产,而西湖的保护利用也不断探索完善,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经验。

申遗期间,西湖从2002年开始向游客免费开放,开展了十年综合保护工程。杭州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多方面,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整治。申遗成功后,杭州在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景区交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景中村改造、景区设施国际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杭州提出了西湖保护的“六个不”和“五个坚持”的明确要求,即“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设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通过全面、持续和科学的监测,及时掌握西湖文化景观以及区域内各类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实现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世界一流水平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管理树立了新的标准和典范,有力地促进西湖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状况的后续报告》顺利通过审议。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今天到杭州去看,无论是漫步苏堤白堤还是荡舟西湖,都看不到任何一栋侵入西湖文化景观的不协调的建筑——杭州成功了。从西湖申遗开始,杭州在钱塘江两侧建了新的杭州城,真正实现了中国保护历史城市的一个壮举。G20的时候,杭州城的美丽传向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杭州真正地实现了梁思成先生当年的主张: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

从个体保护到社会参与 让更多人享有世界遗产的分享权、受益权

2021年1月,单霁翔展开了一段特别的西湖之旅,他与当地的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见证者、体验者相遇、探讨,录制户外体验型的文化遗产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在互动体验中梳理、挖掘西湖的现实和文化价值。单霁翔尤其看重的是当地人的参与和互动,他认为,在保护过程中要给予广大民众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世界遗产。

在当地,志愿者、热心人士是西湖保护参与的重要方面。杭州西湖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于2004年,志愿者在假日旅游服务、西湖文化宣传、西湖山林管护、西湖环境保护、科普文保服务、社区服务、大型赛会等服务,为西湖申遗和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将西湖保护好,景区也通过各种宣教活动,推出“重读杭州”“走读世界遗产”等活动,将西湖的保护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高蒙河说,遗产保护和传承有内在关系,要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中传承,激励居民、游客、遗产地相关者,让保护和传承变成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一个观点:“西湖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

世界遗产可以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成为人们能共享的生存空间,让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在感受中了解真实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或许是西湖留给世人的启示。

 

3、上海15号线最美车站: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

来源:上观新闻2021年03月16日

 

今年1月底,上海地铁15号线吴中路站甫一开通便成为网红打卡点。作为新落成的“最美车站”,无柱拱顶结构赋予它清爽挺括的空间感。长达70多米的画卷在站厅拱廊两侧铺展开来,通过LED灯带将浦江两岸的天际线动感呈现。随着地铁城市文化功能的逐步提升,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对重点车站进行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打造有温度、可阅读的第二空间。

提升功能,美是附加值

15号线吴中路站并非上海第一座无柱车站。上海在建设1号线衡山路站时,就尝试了这种结构。两者的区别在于,衡山路站采用了折板拱顶,跨度较小,吴中路站是大跨度圆拱顶,成为国内软土地区首座无柱圆拱顶大空间车站。独特的结构赋予车站空间纵深感,如果将站厅地面看作黄浦江,那么侧墙LED灯带配合画卷,就是浦东和浦西壮观的城市景象。不少乘客驻足留影,甚至有摄影爱好者专程而来。

“设计的初衷在于车站功能提升。美,是附加价值。”上海轨交15号线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民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地铁车站基本都是长条形,横向宽度较小。柱子、电梯等功能性组件,不仅会遮挡视线,也影响客流的疏导和组织。无柱结构下,进出站乘车更通畅。拱顶造型是无柱条件下结构力学的自然结果。由此产生的附加好处是,站厅空间感大幅提升,装饰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设计风格与环境相匹配

走进9号线金吉路站,工业风马赛克装饰叫人眼前一亮。站厅立柱抛弃以往的装饰贴,采用清水混凝土,还原建筑本色。

在2018—2019首届中国“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中,9号线金吉路站获首届中国十大最美车站专业评选奖和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包括它在内,上海共获12个奖项,占总量的36%。评判“最美车站”的标准是什么?从奖项设置中不难看出,它的内涵绝不止颜值这么简单。比如,9号线徐家汇换乘通道获首届中国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17号线诸光路站获首届中国最美车站最受公众欢迎奖和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

“对车站来说,功能始终是第一位。同时也非为美而美,而是结合周边特征,顺势而为。”何斌说,一般选择处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环境或枢纽换乘核心的车站,赋予其与环境相匹配的设计风格。比如,13号线的新天地站和淮海中路站,展现老上海石库门风情;17号线全线贯穿青浦地域特色,打造文化线路。有的车站则根据特殊工程条件所形成的空间,塑造别具特色的效果。比如,10号线同济大学站利用天窗和附属空间形成“艺术客厅”;9号线换乘通道利用高大而倾斜的特殊空间建成“最炫通道”。

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转变

1993年5月,1号线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段建成通车。截至今年1月,上海已建成包括19条线路(含磁浮线)、772公里、459座车站的世界最大规模运营网络。线网不断织密的同时,上海也经历着从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的转变。

早期1、2、3号线注重解决基本交通功能需求,车站室内效果、装饰艺术作为点缀,艺术设计碎片化。2005年,上海轨交进入网络化高速发展阶段。6、8、9号线进行了单线视觉形象设计和整体形式演绎。2010年世博会前,上海首次进行大规模轨交基建,时间紧迫,从进度、质量方面考虑,选择了全网络标准化设计理念,车站设计的统一性很强,空间特色并不鲜明。此后,在坚持一部分全网标准的基础上,各线的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装修强调简装、功能性,重点车站突出区域文化特性,公共艺术形式更丰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未来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散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发展理念。“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将展示更具艺术氛围的空间环境,将轨交网络打造成‘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申通地铁相关负责人说。

 

4、成都文旅吸引力海外绽放 带你邂逅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来源:成都日报     2021年03月13日

 

今年春节,成都是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两个“唯一”足以显示成都的吸引力:游客数量唯一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唯一破百亿元,人流、消费流,在成都交织。

  新春时刻,海外也掀起了一股“成都风”。社交媒体上,一组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策划发布的“熊猫拜年”系列海报,送去了成都的祝福与邀约。随后,“成都文旅送福袋,邀您游成都”活动启动,又一次在全世界掀起成都风。

  在互联网传播加速的当下,城市的影响力早已不受地理所限制。新春之际,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策划的一系列活动,不仅点燃了无数网友那颗“想要去成都旅游”的心,同时也扩大了成都的国际影响力。

  “够胖”云游世界邀请海外网友“GO Chengdu”

  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下的熊猫拜年活动,通过GoChengdu在国内外各社交平台发布了30幅拜年海报,向成都的友好城市进行了精准定制化营销。身着川剧变脸服饰的熊猫“够胖”与身着30个友城特色服饰的“够胖熊猫”同框出镜,惹人喜爱。火锅、盖碗茶、蜀绣、竹编、变脸、漆器……每一张海报都是“在成都生活”的灵动展现。春节期间,熊猫拜年活动在海内外社交平台发布的春节祝福,覆盖人数超1000万人次。活动将天府文化推向全球,同时将旅游对外精准营销与文化境外传播有机结合。

  “成都真的很不错,很想去成都。成都和我们一样,总是欢迎四方宾客。”来自友城乌克兰利沃夫市议厅的官员在Facebook上转载拜年海报并如是评论。除此之外,加拿大、意大利、泰国、乌克兰等国家相关机构纷纷点赞,温尼伯市、帕勒莫市、林茨市、利沃夫等城市也热情回复。

  乘着“熊猫拜年”的热浪,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的“成都文旅送福袋,邀您游成都”线上互动活动随即上线,邀请到全球数十万名网友参与“成都印象/成都故事/属于成都的愿望清单”留言互动,线上直播更是吸引了全平台10万+人次观看,成都再次通过线上活动打破限制,让全球零时差、零距离感受成都的“热情好客、开放包容”。

  墨尔本国际友人获得七天六晚特色游福袋

从去年起,最美主播便带着网友们感受“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成都城市新景。白天,打卡太古里、锦绣天府塔、三圣花乡、宽窄巷子、武侯祠等网红打卡点;去人民公园喝茶、锦城公园看花、江滩公园感受沙滩排球的热情……夜色来临,去听一场四川清音、川剧,感受韵律之美,逛逛蜀锦蜀绣博物馆,感受技艺之美,去九眼桥和水井坊感受酒文化之美……成都的“进退自如,浮沉自安”都被呈现在一场场的直播里。这些成都的美好,更是一囊收进成都文旅福袋。虽然只有一名幸运“锦鲤”,但来自全球各地的网友都纷纷被撩拨到,称“下一站就去成都!”  

最终“成都文旅福袋——七天六晚特色游”大礼包由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国际友人获得,直播结束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到这名幸运儿,他表示,很感谢这次活动,让他有机会可以写下对成都的留言。“我不敢相信这个幸运儿是我,之前去过成都一次,对那里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一直关注着成都的社交平台,也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再去成都看看。当工作人员联系我,我有点不敢相信,这确实是从中国拨打过来的电话。太意外了!谢谢所有为这次活动付出的工作人员,期待能够尽快到成都游玩。”

  成都公园城市形象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从世界“三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到“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成都融创文旅城,从竹艺村的民宿到沸腾小镇的火锅……成都具有优质且独特的文旅资源。去年7月,总投资超千亿的75个重大项目在成都西部片区集中开工,曾经一手打造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来到成都崇州的元通古镇,构想熊猫古镇蓝图。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文化旅游服务保障,文化惠民丰富、文化年味浓厚成为成都春节假期的最大亮点。“夜游锦江”“十二月市”“公园里过年”等新场景构建,营造了全新的新春氛围。暖意年、成都味的公园城市形象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今年春节期间,成都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4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6亿元,均位列全国第一。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共吸引线下参与市民游客111.2万人次,各类丰富精彩的线上活动吸引约1236.6万人次市民及游客广泛参与。

  新春之际,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策划的一系列活动,跨越了国界与语言,唤起了更广范围内更深处的共鸣,显示出成都作为旅游城市的魅力和价值。

  他们眼中的成都

  居住在加拿大的菲利普留言说:“我曾在2019年到成都旅游,这座历史名城给了我非常多的灵感。我准备带未婚妻到成都旅游,顺便办一场中式婚礼,让更多人感受到成都的城市魅力!”

  居住在泰国曼谷的罗莎琳·冯留言说:“嗨,我来自泰国,我是熊猫爱好者。对我来说,成都是一个神奇的城市,她很好地将现代与古老相结合,将城市与生态共发展,我希望能尽早去看大熊猫。”

 

5、广州:文旅融合助推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2021年01月05日

 

     “您好,欢迎来到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请问有什么能帮到您?”

   走进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广州塔网点,清新醒目的色彩跃入眼帘。紧凑而有序的空间里,一边是羊城通充值机、急救药箱等实用配备,一边是正在进行的沉浸式岭南文化展览。2020年4月,该网点晋升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近年来,广州加强城市形象提升设计,提出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文旅全产业链,好玩又不失温情的城市文旅体验不断涌现,强有力地推动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窗口示范 提供有温度的咨询服务

  据了解,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广州市属旅游信息咨询网点开始全面设点布局。截至2020年11月,全市共有旅游信息咨询中心25个,分布在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商业旺地和热门景区等游客集散地。

  在文旅服务提质扩容的趋势下,广州旅游信息中心的服务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突出了广式服务细心周到的特色。越来越多的网点配备了广州城市旅游卡自助购买机,同时提供急救药箱、雨伞出租等便民服务。此外,中心还推出首份涵盖广州吃、行、游、购等信息的“i游广州”中英文版手绘地图。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将岭南文化元素和特色体验引入到旅游问询服务中来,逐步将网点创建为有广府文化旅游特色、有人文深度的公共服务网红打卡地。例如,2021年元旦期间,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就在网点举办“丝巾DIY——天然草木染”非遗扎染亲子体验活动。大人孩子们动手创作扎染作品,亲身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创新性发掘广府文化魅力,推出系列文旅专题精品活动,是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进行的积极探索。下一步,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计划扩大广州塔网点服务面积,引入“数字+”公共服务,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与咨询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打造文旅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构建现代化、科技化、时尚化的文旅信息咨询中心。

  文化添彩 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起草《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超过2.7亿人次,旅游业年度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以上。

  目前,广州正在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全速前进。在此过程中,有了城市文化的不断助力,广州文旅行业不断创立国家标杆,广州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经过多年的打造,目前广州已拥有多张享誉中外的城市文化和旅游名片:“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由来已久,“不出广州,吃遍世界”;“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城市品牌;“海丝文化”逐渐形成品牌效应,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合作共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州)协同创新中心”这两个“国”字号基地落户广州后,将依托即将建成的广州文化馆新馆非遗展示空间,重点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非遗展”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展”两大非遗展览品牌……

  多个“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旅游成为拉动广州文化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根据《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年旅游接待总数2.45亿人次,实现旅游增加值1894.09亿元,约占全市GDP的7.9%。广州还连续4届当选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TPO)会长城市。根据世界旅游和旅行者协会等权威机构排名,广州在“中国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度”排名全国第三。

  “文旅+”实践 发布主题旅游线路

  在文化助力下,广州“文旅+”实践不断出新出彩,并诞生一批主题性强、文化体验深厚、游客喜闻乐见的全新主题旅游线路。

  2020年11月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广州“十大甜蜜榜单”征集令,旨在深入挖掘广州婚庆旅游资源,规范婚庆旅游市场发展,打造“婚庆+旅游”广州文旅新模式。同年12月底,30条“美丽乡村游黄金线路”正式推出,串联起海珠、从化、黄埔、花都、番禺、南沙、增城、白云等区精品乡村旅游景点。

  此外,广州各大夜游地标、夜场主题乐园等文旅资源共同打造夜间旅游热点,推动文旅夜间经济发展。2020年,在首批夜间开放11家博物馆之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精心设计6条“夜游广州”精品旅游线路,拓展了文旅融合的时空体验,市民游客体验过后频频点赞……

让文化更有活力,让旅游更有魅力……广州文旅融合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如今,广州不仅是国内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更是越来越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每逢大小黄金周,广州在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排行中总是名列前茅。

 

五、城市管理

1、老旧小区改造迎来升级版

来源: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2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管网改造、加装电梯等,发展居家养老、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又有利于促消费稳投资、有效扩大内需。这一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什么新特点?给百姓生活和消费带来了哪些变化?改造中普遍面临的“人”“地”“钱”等难题又该怎样破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鲜活故事,看看各地的新实践、新变化、新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建设蹄疾步稳。住房问题已从过去的总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质量相对较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当前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抓手。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是一个新名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城市就已开展了这项工作,这一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从各方面看都是“升级版”:

改造内容更综合——不仅包括过去水暖气路等基础类改造,还包括配套设施等完善类改造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提升类改造;

居民参与更主动——从“政府改、居民看”变为居民全程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改造资金更多元——从过去的政府部门出资为主转变为政府部门、居民与社会力量合理共担。

从各地初步摸查情况看:全国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约22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拉动投资万亿元级。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4万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幕拉开,各地科学规划、大胆探索,不仅改出了老旧小区的新面貌,也改出了广大群众的新生活,改出了扩大内需的新空间。

北京:三方共担齐出力 改造资金更多元

“看,硬化地面改成了塑胶的,露天乒乓球桌搭上了凉棚,院子里的老紫藤下安了一圈木座椅……”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潘继红对居住了20多年的劲松北社区的每一点变化都津津乐道。

“我80多岁了,从来没体验过物业服务,这下终于享受上了。”疫情防控期间,独居六楼的乐大爷吃饭不便,物业每天定点送餐上门。

让这个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投入的改造资金可不少。

按照“保基本”的原则,财政资金重点补助水暖气路等基础类改造内容。提升小区环境、引入公共服务这些完善类提升类改造,所需资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谁来承担?

“居民也要出一点,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劲松北社区党委书记陈波说,三方合理共担改造资金,劲松北社区在北京率先引入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参与改造。

“目前我们已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开始提供物业服务。”北京愿景集团城区更新事业部总经理刘楚说。

虽然引入物业服务企业最初已征得过半居民的同意,但要让40多年都没有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小区居民树立起付费意识,不是件容易事。然而,小区物业费缴纳率之高却超出了刘楚的预期。潘继红是缴纳物业费的“积极分子”:“我们先体验了几个月的免费服务,确实感受到了物业服务企业入驻后的便利,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消毒检测等服务很到位。”

物业服务企业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居民支持。不过,物业服务费远远覆盖不了前期资金投入。要让参与的社会资本“微利可持续”,这笔账该怎么算?

“改造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要让改造资金转起来,得算一本细水长流的账。”刘楚说,劲松北社区示范区的改造“账期”是20年——预期10年内收回投资,20年内实现微利。

刘楚列出了详细的收支清单:20年运营期内,核心收入来自社区闲置空间的利用,约占50%——街道授权企业对1698平方米闲置低效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引入养老、托幼、健康等便民服务业态,企业通过租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劲松模式引入的不仅是社会资本,更是社会资本实现自我造血、资金平衡的投资机制。”陈波说。

比起开发新建,这钱赚得不容易,为什么还要参与进来?“大拆大建的时期已经过去,改造更新的市场将更加广阔。”刘楚充满自信。

杭州:“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居民参与更主动

去年,杭州的陈月芬老人执意要搬回老房住,这让特意接她到新家养老的儿子张军有些不解:“老人家非说回去住着更舒心。”

陈月芬居住的小区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杭州拱墅区和睦新村,吸引她搬回来的主要原因是小区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楼梯旁安了扶手,每层平台转角处放有折叠椅,还有新建的阳光餐厅、无障碍助浴室……小区新建的休养中心,一开业就迎来10位老人入住。

为什么这么改?“都是大家在‘和睦议事港’议出来的。”和睦街道党工委书记饶文玖说。

“和睦议事港”是改造之初建起来的居民议事机制。刚开始,一些居民积极性不高。对改造方案的讨论,有居民不愿参与,或者就是简单表态不同意。

“我房子都出租了,改造跟我没什么关系。”已经搬家的周老太不同意加装电梯。只要有一户不同意,一个楼都装不了,这让楼里居住的其他老人很着急。

为了说动周老太,“和睦议事港”成员郑光跃愣是穿过大半个杭州城,上门数十趟。“小郑不厌其烦地给我讲道理、分析改造好处,我被这份真诚打动了。”周老太最后欣然在电梯安装协议书上签了字。

经过对全小区3250户居民的入户调查,和睦新村的改造方案最终敲定。“小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36%,对适老化改造需求很迫切,这方面内容不能少。”和睦社区党委书记周呈说,方案最终认可率超过2/3。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都由居民来决定。许多居民尝到了甜头,后期改造中,纷纷主动上“和睦议事港”说想法、提建议。

不少居民向“和睦议事港”提议,希望提升餐饮服务。于是小区通过改造老旧车棚挤出500多平方米的面积,引进餐饮机构打造“阳光餐厅”。“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用餐习惯,还向小区老年人提供优惠套餐。三菜一汤,60岁以上老年人只需10元,80岁以上仅8元。”餐厅负责人黄敏介绍,目前每天能服务120名老人就餐。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改造模式把‘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全省71.87万户老旧小区居民将迎来自己参与改造的新生活。”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

济南:“面子”“里子”一起改 改造内容更综合

走进济南市历城区山大五宿舍小区,过去坑坑洼洼的路面变得平坦宽敞,蜘蛛网般的电线全部入地,休闲小广场翻建如新……郑秀香老人竖起大拇指:“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住得越来越舒心!”

让居民点赞的,除了环境变化,还有民生服务设施的提升完善。

新划定100个停车位,新安装81个监控摄像头,正在建设自行车棚……小区里转一圈,施工正忙。

不光改‘面子’,更要改‘里子’。”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本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有市政配套、建筑物公共部位维修等基础类改造,更多的是新建停车场、加装电梯等完善类改造,以及增加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等提升类改造。为此,济南市专门制定了11个专项改造方案。

加装电梯是群众普遍关心的完善类改造项目。小区14号楼六楼的吴俊岭如今过上了有电梯的生活。“过去孩子小,抱着爬六层楼累得直喘气。”今昔对比,他很是感慨。

这新电梯可是立大功了!”小区家属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发脑梗,因为有了电梯得以迅速被送往医院,最终平安无事。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础类要应改尽改,完善类、提升类则要因地制宜、按需改造。

在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历下区燕山街道燕山小区,能看到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大食堂,食堂里有快餐店3家、早午餐摊位30个。“这地方过去是一个宾馆的闲置库房,由于小区居民餐饮需求大,所以建成了食堂,能覆盖周边1.5万居民。”燕山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短评: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造福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发展工程。

民生工程惠百姓。这一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更聚焦老百姓实际需求来“补短板”。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老百姓对居住条件改善的期盼充分释放,成为改造工作的最大推动力。

发展工程扩内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长”在了扩大消费和增加投资的结合点上。一方面,从基础设施的改造,到公共服务的提升,这些增加的供给优化了消费环境,催生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鼓励运用市场化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有利于进一步打开投资空间。消费扩大,投资增加,将有力拉动内需。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让发展更有质量,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人民日报:老旧小区改造出投资新空间

来源:人民网     2021年03月17日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2020年,我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直接和间接拉动近万亿元更新改造投资,还能撬动居民户内改造、装饰装修、家电更新等,带动多个行业发展,对稳定投资增长有着重要支撑作用。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虽是投资的“富矿”,但也存在资金需求大、不易形成合理回报机制等问题。当前,各地各部门正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

合理落实居民出资责任——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积极推动居民出资参与改造,可通过直接出资、使用(补建、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落实。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2020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翻番,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43亿元、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安排307亿元,引导和带动相关改造投资。

社会力量添柴加薪——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让社会资本轻装上阵,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保障企业长线经营,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模式激发了参与企业的积极性。

金融系统积极助力——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离不开有力的金融支持。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5省份9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未来5年内共提供4360亿元贷款,重点支持市场力量参与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多方参与、协同发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蹄疾步稳,正释放巨大投资潜力。

青岛:以奖代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最近,山东青岛胶州市顺德花园小区居民王正传做饭时更踏实了。“改造后,大部分燃气管道都从家里迁出,公共区域也换了新管道,‘面子’好看、‘里子’安全!”

据测算,包括顺德花园在内,改造3个小区燃气需投资400多万元。”去年5月,青岛新奥胶城燃气公司接到项目后,超出预期的资金一度让总经理董加秋发愁。

胶州市推出的以奖代补政策解了燃眉之急!“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加起来有200万元左右,压力小了一半。”董加秋悬着的心放下了。

财政资金在重点支持水暖电气热等基础类改造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通过项目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胶州市建设局党组成员陈刚介绍,下一步,胶州打算支持规模化实施运营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参与改造,“目前胶州财政已注入项目资本金1亿元,由当地国企和民企联合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负责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设计、建设和融资。”

单个改造项目规模小、收益不高、融资能力有限,规模化实施运营主体可通过合理拓展改造实施单元、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加强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共建共享等方式实现资金平衡。”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丁树更说。

资金瓶颈一破除,改造节奏就加快,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也逐步显现。

我们是一家外向型企业,原本外贸订单量高达八成,因为疫情受到了不小影响。过去几个月,老旧小区改造纷纷下单,帮助我们快速恢复。”尼得科电梯(青岛)有限公司总监杨文浩高兴地说。2020年,青岛111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总投资约7亿元,仅顺德花园改造就可拉动社会投资上千万元、惠及10多家相关企业。

苏州:盘活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前来投资

5亿元!刚接到江苏苏州姑苏区32号街坊老旧改造示范区更新改造任务时,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香治皱起了眉头,“这么多投资,光靠自筹资金压力太大。”

为什么不借助姑苏区传统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吸引其他企业共同参与?”苏州市房屋征收办主任钱毓静的提议让王香治豁然开朗。

要知道,姑苏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大量古建老宅、古街小巷分布其中。这能为老旧小区改造带来“财富”。商讨方案、寻求合作,王香治接触了不少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前不久,又有一家上海企业主动签约,准备整合利用片区存量资产开发精品酒店项目,为游客提供定制式体验服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要求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改造后,不仅文化底蕴更加凸显,小区也提高了环境品质,还能拉动至少3000万元投资,提供上百人的就业岗位。”王香治说,此外,公司还能从中收取一定管理费用于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模式为后续多主体开展古城保护和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样板,“通过整合存量资源,打造更多有活力的文化体验项目,投资活了,改造资金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盘活资源、“就地生财”可有效化解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筹措难;不仅如此,通过建设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体育健身等社区服务设施,对老旧小区进行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也能吸引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循着这一思路,苏州收获了不少成功案例——

吴江区一个老旧小区,一个菜鸟驿站投入使用,为居民提供快递代收代发、包裹纸箱回收、衣服送干洗等服务。菜鸟驿站负责人郑思雅介绍,小区为他们提供了一处70多平方米的闲置建筑,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免收租金,“每个驿站能带动3至5人就业。”

在国泰一村老旧小区,由苏州畅踢体育科技公司投资120万元的社区笼式足球场将成为附近居民锻炼的好去处。“建成后,企业可以独立承包经营10年,收入来源有足球场、社区车位、公有房屋、广告位等租金,6年左右就能收回投资成本。”负责小区改造的尹山湖集团董事长陆志平说。

通过盘活小区闲置资源,引入社区服务设施进行提升类改造,既能丰富服务供给、让社区更宜居,也能让投资运营方获取合理投资收益,实现双赢。”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葛昕说,今年苏州计划改造老旧小区80个,受益居民2.55万余户,计划投资近12亿元。

蚌埠:积极助力,金融机构送来资金“及时雨”

农行这笔贷款为小区改造按下了‘快进键’。”看着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金属公司小区改头换面,安徽蚌埠禹会区纬四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强长舒一口气:“居民改造意愿强烈,但过去因缺少资金迟迟无法动工,我们也着急。”

去年安徽有874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总投资30多亿元,蚌埠市有34个小区包含在内。但是财政资金有限,要想撬动更多资本参与,离不开政府部门、银行、企业的高效对接。2020年,农行蚌埠分行共发放3.1亿元贷款,为178个小区改造送去资金“及时雨”,其中就包括对禹会区改造项目的1.3亿元贷款。

“1.3亿元贷款,算上利率优惠,一年能节省90万元费用;资本金比例下调10个百分点,企业能在手上多留1000多万元;还款期限也由3年延长到6年……”农行蚌埠分行业务部负责人汪波说,老旧小区改造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企业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八瓣花”,而银行量身定制、更加灵活的贷款方案,让企业负担大为减轻。

不仅如此,贷款流程也在精简。汪波介绍,过去,类似贷款业务需要二级分行先对接,在省分行初审通过后才赴现场调查;现在,调查审查环节由省分行牵头直接开展现场评估,改造专项贷款业务即来即审,“目前贷款审批效率可由原来的近一个月缩短至半个月内。”

建设企业的资金压力缓解了,银行的积极性又如何提升?“有的小区规模较小、不成片区,无法产生收入;但有的小区空间利用广、功能辐射强,现金流强。”招商银行合肥分行金融客户一部总经理王沛然介绍,招行在发放贷款时,就考虑将不同小区捆绑在一起,通过整体授信方式提供融资支持,这样既有利于提升企业参与改造的意愿,也有利于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

改造投资须形成合力(短评)

从楼体管网等硬件改造,到养老托幼等软件服务,再到带动居民消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能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稳定投资增长,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拉动大规模投资,不能光靠政府部门“独唱”,还须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改造资金由政府部门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的机制正在建立。比如涉及基本居住条件的水暖电气热等基础类改造,由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涉及加装电梯等完善类改造,通过居民出资和公共资源让渡来解决,政府予以适当支持;涉及公共服务供给的养老、托育等提升类改造,通过统筹利用小区空地、闲置房产等资源,可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

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通过精准施策、多方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将为扩大有效投资注入强劲动力。

 

3、福建厦门鼓浪屿400多栋历史风貌建筑将穿上防火衣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2021年02月20日

 

     近日,福建厦门市出台《厦门市历史风貌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现行功能不同,防火要求不同”的原则,将首先在厦门鼓浪屿岛上400多栋历史风貌建筑试行,为期两年。

《导则》的发布实施,意味着厦门市的历史风貌建筑从此陆续穿上“防火衣”。试行期间,当地消防救援机构、公安派出所可依据《导则》内容进行消防监督检查。

据悉,这是厦门市首次针对历史风貌建筑制定防火设计导则,为当地历史风貌建筑进一步活化利用奠定了基础,也填补了国内现行标准不适应历史风貌建筑防火设计的空缺。

历史风貌建筑防火设计导则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历史风貌建筑更好地实现活化利用。”厦门市建设局勘察设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厦门正积极推动历史风貌建筑活化利用,并鼓励将部分历史风貌建筑活化利用为博物馆、研学基地、民宿等公共经营场所,重新焕发风采。而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棘手问题:历史风貌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结构,楼道宽度、建筑装饰材料等并不适应国内现有的各类防火标准,消防监督检查无据可依,给公共经营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厦门市建设局牵头组织编制《导则》,并会同厦门市消防救援支队、鼓浪屿管委会发布实施。该《导则》践行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并提出“历史风貌建筑防火设计目的为有效提升消防安全水平”的理念,明确“历史风貌建筑现行功能不同,防火要求不同”。

据介绍,厦门市建设等部门历时2年对鼓浪屿岛上400多栋历史风貌建筑逐一入户调研、一户一评,并调研岛内外、外地市相关建筑,在掌握翔实数据、充分研判当地实情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标准完成了《导则》编制。

我们参考鼓浪屿、中山路等历史风貌建筑现行使用功能,根据业态将《导则》内容具体细分为旅馆和民宿、商店和饮食建筑、博物馆(含陈列馆)、疗养院和员工宿舍、办公建筑等5大类,根据不同业态场所的防火要求分别制定防火设计导则。”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分类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厦门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消防改造提升时的火灾风险评估和防火设计提供依据。”例如,在“旅馆和民宿”一类中,《导则》对建筑防火、安全疏散、门窗、建筑装饰装修、消防设施、电气等分别作出了具体设计要求,提供了有效的装修改造意见。

 

4、北京共享单车技术规范征求意见 拟实行一车一标签

来源:新京报     2021年02月08日 

 

  企业抢占地盘式增加投放车辆、地铁站商圈周边无序停放、重点地区潮汐现象明显……为规范“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北京市交通委起草并公示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技术与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它是国内首个政府牵头起草的关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技术规范,现正在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到,所有共享单车必须全部报备,地铁站、商圈等重点区域应实现电子围栏与人工管理相结合,并编制早晚高峰期间的车辆调度清运计划,加强车辆日常调度管理、缓解车辆潮汐现象。

  明确数据标准 强调数据安全

  记者注意到,在数据的利用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动静态数据的标准和接入要求。其中,车辆位置信息应根据车辆状态报送数据,车辆在关锁状态下,位置信息采集最大时间间隔为4小时;车辆在运行状态下,轨迹位置信息采集最大时间间隔为2分钟。

  同时要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应开展大数据分析,包括停放区设置需求和停放区车辆规模预测、轨道站点潮汐特征分析等,为科学制定自行车总量调控规模及停放区规划施划提供支撑。

  《征求意见稿》也强调了数据的安全管理。企业平台采集承租人信息,不得超越提供业务所必需的范围,并应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业务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丢失。

  所有共享单车必须全部报备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共享单车企业会存在瞒报、漏报已在京投入运营的共享单车数量的情况,这给行业管理实施总量调控、规范管理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此,《征求意见稿》对总量调控、秩序管理、运维调度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要求,明确一车一标签、实现总量调控,还要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在北京市运营的车辆必须全部进行报备,并实时更新车辆基本信息。

  在具体实施层面上,《征求意见稿》也明确了管理方法: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将电子标签分配给运营企业,每辆车具有唯一的电子标签,用户在APP订单查询功能中可查询个人历史骑行车辆的电子标签,行业监管部门可通过电子标签监控企业违投车辆情况,实现总量调控。

  重点区域电子围栏与人工管理相结合

《征求意见稿》还增加电子围栏入栏结算功能的相关指标,要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具备定位功能,定位精度误差应优于或等于15米,车锁需内置蓝牙4.0及以上的蓝牙模块,实现对停放车辆实时监测。

并要求企业运营平台开展停放引导的功能,应具备在骑行者客户端电子地图中标注停放区位置,展示入栏结算区、禁止停放区、运营范围边界的功能,引导骑行者还车至停放区。同时,企业运营平台具备对停放在禁止停放区的车辆预警、报警、控制的功能,并具备提示用户不规范停放行为违约责任的功能。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企业必须配备满足停放秩序管理和车辆运营调度要求的人员、车辆及设施设备;根据区域车辆租还流动规律和停放数量,编制早晚高峰期间和周期性车辆调度清运计划,并跟踪计划执行情况,加强车辆日常调度管理、缓解车辆潮汐现象;交通枢纽、轨道站点、重要商圈等重点区域应采用电子围栏与人工管理相结合方式,早晚高峰期间,应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疏导和调度。故障车辆应在48小时内拖离故障现场,企业投入运营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完好率应不低于95%。

  应急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对极端天气、重大社会活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安全情况下的应急预案。企业应及时响应属地管理部门清理淤积车辆、规范停放秩序等调度要求,应急响应并到达现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处置完成时间一般不超过60分钟。

 

5、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人文新华打造人民城市幸福圈

来源:人民网     2021年01月29日

 

坐拥“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的新华路街道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梧桐树下韵味悠长。这里有两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共有洋房别墅270多幢,长久以来都以其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闻名。2019年初,新华路街道作为全市首批试点社区,正式启动“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项目,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穿注入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党建引擎”助推社会治理,跑出创新“加速度”,“多元参与”凝聚街区共同体,激发社区“新活力”,“花园社区”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感”。

过去的两年,新华路街道这块“宝藏街区”随着城市更新、美丽街区、精细化治理的进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有了时尚网红地标上生·新所和幸福里的城市更新的成功先例,更多商业经济体正在这片街区启动开发;有了街区会客厅、新·境展示廊、新华主题弄堂等美丽街区的持续打造,更多共创共治共享的街区建设思路和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正从这里一一开启。

构筑基层党建“朋友圈”,社区环境更“适意”

新华路街道693弄,有一幢建成于1948年、至今已古稀高龄的老楼:敬老邨7号楼。这栋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的老楼,曾是国营新裕纺织厂的高级职工宿舍,生活在敬老邨中的居民如同建筑名字一样,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经过了精心设计改造,敬老邨7号楼楼顶空间终于在居民生活中找到了“存在感”,以米黄色为主打色,设置休息区、活动区、种植区和晾晒区,华丽变身为大家的“阳光花园”。这是新华路街区党建共同体发起的项目之一。在梅安居民区党总支的牵线搭桥和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的年轻人走进社区,为老社区进行新改造,让老房子迎来了“逆生长”。楼房的一隅,精致的凉亭、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更是让小区的环境更加恬静怡然。凉亭的牌匾、车棚的廊架都是由驻区单位捐赠的。这是新华路街道多方参与社区建设的结晶,亦是大家共创共享共同打造美好家园的见证。

在新华,像这样藏着社区治理智慧的老社区还有很多。民主的议事空间、缤纷的儿童乐园、安静的阅读书屋、宽敞的屋顶花园、美丽的健身场所、多样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华山花苑为老旧车棚施以“魔法”,华山花苑乐活驿站应运而生,让老旧空间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满足了大部分居民的改造心愿。工程启动前,陈家巷居民区党总支发动党员议事会成员们针对精品小区改什么、如何改、改后做什么、运营怎么做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积极听取居民意见,将建设计划与居民的积极参与有机结合,“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的氛围更加浓厚。

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新华路街道通过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构筑起粘性更强的新时代基层党建“朋友圈”,探索党建引领下的街区共创模式,组织发动新华路沿线的33家驻区单位、“两新”企业和居民区党总支成立了新华路街区党建共同体,推进幸福养老、民生实事、点亮心愿等共建项目18个,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活力。

针对售后公房老旧小区环境普遍较差的问题,街道推动新华路、番禺路沿线街坊“精品小区”建设,目前已完成32个小区、56万平方米的改造提升,受益居民9300余户,是整个长宁区域内体量最大的精品小区改造工程。

深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居民生活更“乐惠”

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近两年,新华路街道针对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重点研究了社区公共绿地、广场、附属空间及城市家具。结合“精品小区”“微项目·微治理”建设等工作,新华路街道对各小区公共空间进行了梳理,着手对部分改造小区进行了项目叠加,并通过专业设计团队的介入,打造“零距离家园”空间。引导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共同参与打造街区会客厅,还巧用街边“边角料空间”,打造出共享、多元、绿色的街区“口袋花园”——新·境文化展示廊,成为新华居民新晋“网红打卡点”。

位于又二村小区外的“一米集市”最初是一个公用电话亭,占地不过1平方米,随着公用电话功能的弱化,电话亭逐渐失去作用。通过改造,如今这里不仅给居民提供了休憩点,更放置了不少工艺品、绿植和书籍,让大家可以经常在“一米集市”里“嘎三胡”,从此让“陌邻”成为“睦邻”。除了理发,血糖血压测量、口腔检查、眼疗、心理咨询等服务每月也会固定出现在这一平米内,为居民提供“家门口”服务。

在新华社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打造“有温度的花园社区、人文新华”被再三提及,全年龄段需求被充分考虑,更多善意与温暖体现在了城市规划及建设管理的每个细节中。15分钟为老服务圈里建设有1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食堂、5个“物业+养老”服务站、7个居委会助餐点、17个居民区老年活动室、58个睦邻点,用精细化服务织密社区幸福养老网。而在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中,儿童阅读室、绿地公园、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篮球场、足球场、上生·新所、幸福里创意园区、主题弄堂和10余所学校丰富的儿童友好空间组成的儿童友好社区地图让孩子们可以在社区中尽享七彩童年。

在新华路上感受文艺范,在定西路上体味烟火气,在华山绿地与家人闲庭信步,在幸福里逛逛书店,去上生·新所喝一杯咖啡……市民心中理想的社区生活,就是新华路街道不遗余力打造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美好生活从“纸面”走到了居民“心坎”里去,居住在新华幸福指数被不断刷新。

打造繁荣经济新高地,美丽街区更“闹忙”

去年,凯田路的出现让新华路街道拥有了一条全新商业步行街。依托“早餐工程”和“夏日市集”,利用全新商业综合体——IM长宁国际优质的资源条件,这个夏天的新华社区很“闹忙”。长达两个月的“车轮上的新夜市”不仅是长宁区政府举办的首个大规模夜市,更以“网红新地标”的姿态助力长宁夜间经济发展。

2021年,共计25万平方米的IM长宁国际将完成招商引资,正式对外开放,种上日本早樱的凯田路尽显人文新华浪漫底色。作为“上海第一条花园马路”,新华路和“花园”的结合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位于定西路安顺路的宝地新华大厦打造的“花园式办公”为入驻的企业提供更悠闲的办公环境,同时也通过腾笼换鸟,释放出3500平方的市民乐活中心,着眼于“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未来社区发展方向,为新华居民提供了全新的活动好去处。近几年,通过新建楼宇及老旧园区改造等方式,新华社区新建及改造了一批商务园区及经济楼宇。其中,IM长宁国际、东方明珠凯桥中心、福佳商办楼、“澳大利亚之家”等项目已完成并启动招商,宝地新华大厦、融侨中心、金地置业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此外,街道也正在积极促进上生·新所二期、东华大学科技园、长荣大厦、手表五厂、上海皮革厂、照相机三厂等项目进行城市更新或综合改造。未来3年,新华将逐步释放80万平方米商办空间,按照“新华·中央活动区”的定位,突破商务区功能局限性,融入文化、商业、生活概念,进一步提升商业商务、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功能,加快推进大健康、在线经济、时尚创意、人工智能、智能制作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注:本资料搜集来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信息,版权及责任归原媒体及作者所有,本资料仅供阅读参考。

 

 

(仅供参考)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45

网址:www.xalib.org.cn

邮编:710018

电话:029-86521355-8202

传真:029-86521358

邮箱:xt_ckzx2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