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西安

  • 发布时间:2017-11-15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1、三年60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  全国聚焦“西安模式”

来源:西部网         2016年11月23日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求,组织学生以集体旅行的方式与自然和社会深度接触,让学生们在真实世界中亲身感受所学所知,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思考、研究、探索。

西安作为全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自2013年起开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16年11月22日,“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暨研学旅行在中国西安现场会”召开,大会旨在宣传研学旅行西安模式,并将西安作为全国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加以推广。

60余万名西安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

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李颖科在致辞中说,西安市在开展研学旅行工作中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形式,做活研学旅行;二是丰富内容,充实研学旅行;三是提升质量,升华研学旅行;四是树造品牌,营销研学旅行;五是严密组织,保障研学旅行。

数据显示,三年来西安市累计有1000余所学校的60余万名学生走出校园。他们秉承延安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追忆红色岁月;他们重走丝绸之路,感受“一带一路”的今昔变化;他们亲临历史遗迹,感受华夏文明;他们体验农业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他们探索科技奥秘,树立报国志向。

一条条主题线路,一个个活动方案,让西安研学旅行精彩纷呈。许多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行走中传承文明。李颖科表示,研学旅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筑了有益平台。

西安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

大会期间,西安市教育局将出版发行的《研学旅行在西安——西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和《西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路线指导手册》赠送给与会代表,旨在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进程。

 

2、西安限行交警微信提示 温馨提醒获网友点赞

来源: 新华网       20161117

   

摘要在西安交警微信号绑定自己的手机号,可查询违章、办理新车挂牌、微信挪车等相关业务,还可收到个人车辆限行的通知推送。

 

2016年11月16日下午6点20分许,西安市民丁女士下班后惊喜地发现,手机收到了“西安交警”微信号的推送提醒:“自己绑定的车牌号第二天限行,交警特别提醒注意遵守,以免影响出行。”

事实上,几乎同一时间,受到“限行”困扰的数万名网友都收到了类似的推送。虽然只是一句简单提醒,但是网友却感受到了交警温情和人性化的一面,西安交警也收获了网民的点“赞”!

但是,就在十几天前,11月初西安市启动第一轮限行时,大家对于突如其来半夜鸡叫式限行却是怨声载道。

限行初始群众吐槽“半夜突袭”

由于受天气原因影响,入冬以来西安遭遇重雾霾侵袭,11月3日,西安市发布启动重污染天气级应急响应,启动有史以来第一次私家车限行。当晚22时,西安交警才发布消息称将于11月4日起,在全市行政辖区内实行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管理。因为事先没有任何迹象,且发布时间过晚,而遭到市民在网上大量吐槽。

不少私家车主表示,4号限行3号晚上22点发布消息,这种“半夜鸡叫”式的禁令实在让人猝不及防,严重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做物流生意的杜先生对记者表示,当天约好的第二天要去给人送货,货都备好了突然通知马上就要限行了,这怎么能让人受得了呢。在大学工作的白女士对记者表示,以前只知道西安出台过相关规定,在重污染天气的时候会采取应急措施,但是晚上十点发布,大家没有一点准备,这样突袭式的禁令本身就难以执行”。

尽管首轮仓促限行,作为执法机构的交警只是上路劝导,并未真正处罚。但突如其来的限行却暴露出西安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及发布机制的诸多问题。西安市各相关部门也坦承第一次限行,确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在道歉和委婉的表达无奈之余,更多的提及了向人性化服务改进的态度和意愿。

人性化沟通市民抱怨变理解

为进一步做好信息发布,提前让大家有所准备,西安交警采取了多种方式。西安交警宣法处宣传科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西安交警的官方微博“畅通西安”有关注粉丝37万人,西安交警的官方微信有粉丝50万人,限行以后西安交警每天都在用微博、微信以及户外交通诱导屏幕、新闻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大家传达限行等重要交通信息。

 

3、投资热土 “生态优势”助力西安浐灞打造现代金融中心

来源:凤凰陕西     2016年11月24日

 

近年来,浐灞生态区发挥自身“生态优势”,着力营造成熟的金融生态圈,发展新型金融服务业,西安金融商务区现已成为陕西省、西安市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构建欧亚金融大中心的重要“引擎”,其“以金融促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正逐步凸显。

现代金融业带动浐灞投资逆势上扬

陕西省金融办主任周彬县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金融商务区如今是浐灞生态区的核心区域和金融产业发展引擎。它不但是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聚集区、陕西省重点打造的国内重要离岸金融功能区,同时也是陕西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区域金融中心,目前已经成为陕西省金融产业发展最具政策优势的区域。

西安金融商务区目前已引入100多家金融机构和商业配套机构,建成运营和正在建设的项目70余个,类型涵盖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总部、金融后台中心、金融要素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商务配套等,初步形成了“金融总部+后台+要素市场+金融配套”的产业布局。

2016年1月9日,西安金融商务区重点项目——中国银行客服中心(西安)项目正式开业并投入运营。中国银行客服中心(西安)的负责人王宏伟告诉记者,项目设有座席3210个,目前已入住单位有中国银行直属公司中银金融商务有限公司,从业人员约1006人左右,远期将扩大为区域数据中心、清算中心、结算中心。根据中国银行总体规划,2018年整个项目预计人员规模可达4000至5000人。

王宏伟表示:“从发展前景上看,西安金融商务区作为陕西省、西安市打造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具体承载,预计到2020年,将聚集100-130家金融机构和1000家商务机构,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金融商务区将使浐灞变为投资热土,而我们也希望乘这股东风快速发展。”

“生态”先行彰显浐灞综合优势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东部,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西安金融商务区正位于浐灞生态区核心位置。而在业内人士眼中,西安金融商务区的发展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提升金融“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动作上。

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杨六齐告诉记者,2008年陕西省政府确定了在浐灞建立西安金融商务区,2010年西安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意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对浐灞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作为我们吸引金融机构的首要资本。”

杨六齐认为:“风景也是生产力,生态最终会反哺产业。从浐灞生态区成立以来,我们就致力于区内浐河、灞河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很长时间我们的工作就是园区生态建设,现在这也成为我们园区的最大优势。”

有行业专家表示,金融业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这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行业环境等多个方面。浐灞通过“生态先行,以生态反哺产业”的思路,提升区内人居、办公环境,近年大量追求生活品质的高素质人群和优质新兴产业再次聚集,这对于金融业落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此外,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西安金融商务区交通便捷,出行方便,园区配套设施良好。而围绕打造西部区域性创新金融实验区的目标,浐灞还率先推动创建全国绿色金融实验区,并开展离岸金融研究和业务探索,规划“创新金融港”,以构建金融“双创”空间为发展特色,聚集新兴金融业态。

对此,西安市金融办主任郑瑛告诉记者,良好的金融生态正在不断促进浐灞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浐灞生态区灞柳基金小镇项目为例,这个以汇集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等基金机构为目标的金融项目一经推出,短期内已吸引10余家基金公司、30余家私募机构申请入驻或意向入区,募集资金达数百亿元。

确立未来“离岸金融”发展核心

据了解,打造重要的国内离岸金融区目前已成为西安金融商务区未来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鉴于离岸金融产生的资产安全、监管套利、支付便利、低税等历史背景,在优惠政策及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起点,其发展离岸金融具有一定的地理优越性。西北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王满仓也表示:“要以西安金融商务区为功能载体,积极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最终争取发展为中国内陆型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在陕西获批国家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后,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自贸区的组成部分,将配合自贸区打造整个陕西的和西部的金融中心。

对此,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主任门轩告诉记者,下一步浐灞生态区将依托自贸区建设,以西安金融商务区为功能载体,积极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贸易金融结算,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结算,进一步深化外汇体制管理改革,实现金融资本的无碍流动和聚集,最终形成西北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乃至离岸金融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同时,门轩表示:“浐灞生态区还将构建多层次的新兴金融业态聚集区。借助生态区概念和低碳发展理念,凸显金融文化特色,将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成包括金融博览、金融文化旅游、金融培训、金融会议等多种服务功能在内的西部金融商务配套服务产业中心。”

 

4、全国第一的喜与忧——西安"省会经济"观察之一

        来源:陕西日报      20161107          作者:康传义  

 

陕汽集团上半年的表现,可谓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形势的最好注脚:1至6月,陕汽产销各类汽车5.29万辆,其中陕汽重卡累计销售超过4.6万辆,同比增长16.11%;客车板块销量同比增长163%;新能源微型车销量大幅增长。集团整体销售同比增长20.79%,市场占有率同比增加0.28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仅是陕汽集团,来自西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月,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1%,增幅与1-8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回升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5.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83.41亿元,同比增长19.4%。

  那么数据的背后意味着什么?经济“回暖”的背后,作为西安的省会经济还有什么短板?还要做什么努力?

                       喜:工业增速快速回升

  工业可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西安市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为依托的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促进了西安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了大西安建设的工业基础。

  高新区在原有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上,随着三星电子芯片项目的引进及一大批配套企业的落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6.16亿元,比2011年增长2倍。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陕汽为代表的汽车、电力电子产业集群,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0.50亿元,比2011年增长1.9倍,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

  陕西省统计局分析认为,进入新世纪后,西安工业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04年的“高位平稳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2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2010年的“波动回升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为2011年至2015年的“回调换挡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

  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康志祥认为:尽管当前工业经济总体稳定趋暖,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然而,由于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化,外需乏力与内需不足交织,国内工业供给与需求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产能过剩等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三去一降一补”压力较大。对此,康志祥提醒说,西安市工业结构性问题亟待突破。

                      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由于一些关键性改革不到位,西安工业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还未探索出适合西安发展的工业及产业结构调整之路。西安市传统工业行业面临国内和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传统工业品供大于求,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困难。

  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从西安市工业结构来看,2015年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超过二成;特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占比较大。2015年,全市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487.94万吨标准煤,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康志祥分析认为,由于西安市目前企业不大不强,缺乏在国内有影响的产业集群,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加强产业聚集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数量较少,2015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098家,其中大型企业仅4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仅为3.7%。二是总量规模较小,201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18.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较2011年下降14.5个百分点。

  当前国家正在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的“互联网 ”和“中国制造2025”,为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从总体上看,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虽然增速较快,但其占比依然较低。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6%左右,高技术工业产业产值占工业的17%左右;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但占比仅1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正增长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但其占比也只有14%左右。

  另外,产研衔接、成果转化也低于毗邻的成都,科技与创新的巨大动力还有待提高。“双创”、“互联网 ”、高端制造等动能亦在起步阶段,发挥效能尚需时日。可以说,西安工业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已转化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盼:新型工业化强市

  面对西安工业发展的现状,陕西省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和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等三方面,把西安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强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发展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发展工业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的工业生产方式,提高工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谋求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现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业先进化,向提质增效集约式发展路径转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化水平。

  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实现西安经济转型和升级十分迫切,传统制造业面临技术落后、创新不足的弊端,未来需要进行必要的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改造的过程,从而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西安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西安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合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方向引导城乡产业合理集中,将推进产业集聚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促进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形成,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推动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的形成。

投资拉动的局要破——西安"省会经济"观察之二

空港新城作为西北最大电商快递聚集园区,目前已吸引新加坡普洛斯集团、丰树集团等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巨头入区,顺丰、申通、圆通、韵达等国内快递龙头企纷纷入驻,总投资近百亿元。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模趋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30.54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分别比1-8月和上年同期提高0.2和12.9个百分点,低于上半年0.3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仅是西安市,放眼全国,亦可见投资的重要性。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增速比1至8月加快0.1个百分点。可见投资仍然是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不过,有些新的变化同样得注意,那就是西安市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

投资目前还得依赖

今年以来,国家在宏观层面对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这也激发了各地方创新实践,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能。从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消费与第三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而这些,都是利好的趋势。

当然,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投资仍是不能轻视的。正如有评论认为,稳增长首先稳投资成为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策略。据西安市统计局的数据,1—9月份,西安市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7∶23.0∶75.3转变为1.8∶18.0∶80.2,投资向第三产业转移。一些基础领域和新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地铁5、6号线开工建设及新一批城市道路及地下管网工程、养老公寓、医院等建设项目已启动投资。1—9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772.10亿元,同比增长21.2%,高于全市投资2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自年初以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38.3%;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4.3%;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7%。随着地铁建设速度的加快,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和西安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等大型项目的开工,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1—9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25.83亿元,增长7.5%,分别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提高5.0和2.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投资6.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9.3%,占比分别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提高2.3和2.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综上,一方面,前三季度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也应高度关注:大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减少、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依然不足,投资增速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

困局多年发展形成

其实,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单是陕西省或者西安市面临的问题,更是困扰全国经济发展多年的困局。这一困局的关键问题不是说现在不需要投资拉动,而是对投资的要求提高了:投资要做到量与质兼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效。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进一步规范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操作流程。通过专项建设基金引导带动、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推进PPP项目、放开市场准入等手段综合施策,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稳投资。毋庸置疑,《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的出台将对拉动有效投资产生积极意义。

诚然,无论是西安市还是陕西省,这样的困局都是由多年发展形成的,受到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

就全省宏观来看,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就认为,只有加大投资才能追赶超越。他说:“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生产出现过剩危机的情况下,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既要考虑中长期转型升级问题,也要考虑眼下稳增长问题,应当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放在补短板上。补短板既是调结构,也能稳增长,还可为追赶超越打基础,一举三得,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关键。要使补短板达到稳增长、调结构、追赶超越目标,就需要加大对短板的投资力度。”

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发展阶段,需要补的短板很多,眼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推进,而应当经过筛选,重点突破。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投资前景和机会不明,民间投资意愿下降的情况下,需要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可调动各方面资源的体制优势,通过政府项目激发带动社会投资。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当重点抓生产性的、带动力大的、能稳增长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面宽,可很快化解钢铁、水泥、煤炭、装备等产能过剩,迅速实现稳增长目标,并为追赶超越打下坚实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抓那些既可稳增长,又能为我省追赶超越打基础的战略性项目。

动力在新经济里找

那么,未来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在哪?答案正是新经济。

作为西安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动力,新经济在西安正蓄力成势。随着京东、唯品会相继入驻,西安市网络消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网上零售额107.33亿元,增长70.7%,高于全市限上零售额68.0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零售额的比重6.3%,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7.4%、21.0%、19.0%和19.6%。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形成。

西安经营母婴用品网店的吴薇薇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现在最热的就是‘妈妈经济’,前景广阔,几年前我就看准了这个市场。去年我就把之前租的门店关了,只开网店,淘宝和微店都有。我觉得‘互联网+’实实在在改变了商业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情况下,我们拼的是创意和创新。比如,我们卖母婴产品看似是非常传统的商业模式,但通过互联网,我们延伸服务、创新形式、增加客户的体验等。把新热点与新技术结合,既节约了成本又取得很好的效益。”

“互联网+”等新经济引擎的助推下,中国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而在西安,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吴薇薇一样,将目光聚焦在了互联网上,并以此开展创新创业。

来自西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西安市新兴产业呈较快增长之势。2016年1—8月份,西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新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高于规上服务业2.0个百分点。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服务,增长42.3%,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文化体育和旅游服务、居家养老和健康服务也达到两位数增长。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西安市前三季度新兴业态增势迅猛,网上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增长70.7%,高于全市限上零售额68.0个百分点。新兴产品高速增长;工业新产品产量持续强劲增势,集成电路圆片、单晶硅、多晶硅分别增长3.1倍、1.4倍和28.7%,新能源汽车增长57.4%,锂离子电池增长81.4%。

省会经济靠啥提升——西安"省会经济"观察之三

         来源:陕西日报    20161107     作者:杨静 

 

西安市统计局表示,西安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增优”。据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统计,西安实现生产总值(GDP)4166.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8.1%。事实上,相比其他省会经济,西安经济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

                        稳中前进,有喜有忧

  西安市统计局表示,前三季度,西安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增优”。一季度和上半年,西安市生产总值(GDP)同比分别增长8.1%和8.0%,前三季度增长8.1%,较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1和0.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生产形势稳健;工业生产稳中趋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速走高;服务业增势稳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上半年。

  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认为,西安前三季度的经济指标相对靠前,尽管总体有所增长,但还没有达到最好。特别是投资和消费两项指标的增长,在陕西省内仅高于榆林和延安。另一方面,需求拉动严重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也有待完善。对于导致现状产生的因素,他认为一些融资平台及新机制并不能充分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其次,对于消费的引导力度不够,居民收入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西安经济是陕西省重要的带动力量,它具有三大效应,增长极产生的集聚效应、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以及自身资源配置效应。目前来看西安经济排名不是太靠前,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作用体现并没有太明显,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有待做大做强,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如是说。

  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认为,放在全国省域发展态势来看,虽然陕西省域经济发展增速略快于全国平均值,但优势并不明显,后续乏力的风险一直存在。在方塘智库看来,其中关键因素就是城市经济的落后:2015年,陕西省在全国省域GDP排名15位,增长8%,但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2015年GDP是6000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6位,而且西安经济增速同比增长7.8%,略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城市经济不但没有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滞后,综合价值更是没有体现,或将成为陕西省参与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的最大短板。

                   独特优势凸显,劣势显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陕西省的省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尤其重视省会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西安经济的GDP的构成,更重要的是,西安是陕西省在互联网和大交通时代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关键平台。在此背景下,西安需要找到并明确自己的独特优势,找到自身最核心的竞争力,并以此来带动面向内部的变革维新,和面向外部的开放连横。

  关于西安经济的独特优势,李振平表示,西安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对周边区域、陕西地区及整个西北地区的辐射作用大、范围广,其次西安的科教、人才及创新能力比较强。同时国家政策支持实施大战略,例如“一带一路”创新驱动战略、大西北战略等,西安还计划2020年末,西安将被打造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此外西安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空间区位优势,它可以称得上是中西部的交织中心、北方内陆网络中心的交汇点。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李振平看来,首先是城市的胆略和胆识不足,战略策划性的力度还不够强劲。其次承接大战略的力度欠缺,缺乏大型建设项目、产业项目,例如西咸新区的作用还未发挥出优势,以前提出的像“唐朝复兴计划”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也没有实施到位,周围的产业基地也还没有做起来,核心区的建设萎缩,建设力度有弱化现象。在克服城市病上,公共服务能力、城市优化布局还有待进一步推动。同时新产业策划须加强,近年来陕西电子商务做得风生水起,但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并不能做到重大突破。且优质资源还不够,招商引资的效果还不是特别好。此外,打造“大西安”的程度还不够,须进一步提升一体化程度,从而达到1 1>2的效果。

  “西安的区位优势体现在三个梯度上,它不仅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还是大西北战略中的龙头,更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目前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设在西安,并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了我国与欧亚特别是中亚各国交流磋商的重要平台。此外西安工业体系完整,科教力量雄厚,像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制造业等等,都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这样说,“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河南郑州、四川成都、重庆、湖北武汉,甚至甘肃兰州和宁夏银川等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西安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西安不进行组建大西安,将很难与这些城市抗衡,也难以搭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车。”

                     依托大陆桥,走向大亚欧

  可以非常明确的是,陕西在国际化、综合性的城市平台一定是落在西安的,只不过单一的依靠西安的实力,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这一平台的打造,所以,从西安现有的城市发展局限性来看,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推进这一平台建设,显然更具现实性。

  任保平认为,应继续发展实体经济产业链,利用西安的资源优势和20多万的科技人才优势发展创新型经济。同时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政府推动变成企业自主发展,把企业数量提上去,有量才有总量,并做大做强民间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此外还要创建西安的品牌、名牌产品,开发直向消费端的产品,打造名牌经济。关天经济区、西咸新区、大西安建设先后被提出,三方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充分发挥西安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能够更好地带动关天经济区和西咸新区共同发展。

  李振平认为,西安应当积极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大开发新产业方向,向高端产品迈进,吸引外资,积极推进服务业、新兴工业的发展,重视开发区的建设,产城一体打造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城市功能,科学布局、合理分工,集中打造城市核心区,拒绝互相掣肘,加强城市市政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加大项目策划、投融资及实施的力度,发挥科教人才优势,从而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陕西应当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的战略定位,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心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张宝通掷地有声。他认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努力实现总书记给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目标。

  西安地处我国大地原点附近,是沿桥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关中是沿桥最发达的地段,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可以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亚欧大陆桥一头连着连云港,连着海上丝绸之路;一头连着阿拉山口、霍尔果斯,连着陆上丝绸之路。目前,西安已经成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城市合作交流的中心,其在亚欧合作交流上西安的区位优势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尽管西安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程度不如沿海的多数中心城市,但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家把第三顶国际化大都市的帽子戴给了西安。因此,陕西应当加快西咸行政一体化,尽快组建大西安。只有使西咸在行政上成为一个城市,才可能与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相抗衡,才可能担负起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任。

  张宝通表示,单方面地组建大西安、实现西咸一体化还不够,因为大西安还只是与重庆、成都、武汉、郑州抗衡而已,不像当年的汉唐长安是鹤立鸡群,还不足以担负起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中国中心的重任。国家“十三五”规划按大区布局城市群,补上了关中城市群。但关中城市群排在最后,是城市最少、实力最弱的一个城市群。目前不但比不过成渝、长江中游和中原,比起呼包鄂榆实力也比较弱。“组建大西安,整合大关中,依托大陆桥,走向大亚欧,为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心和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努力奋斗。”张宝通这样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