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

  • 发布时间:2017-11-15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1吉林:用创业留住黑土地的青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2月15日

 

以前,在一些东北人的观念里,年轻人在体制内上班,才算是有了一份“工作”。现在,这一观念正悄悄发生变化。

年轻人选择创业之路,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尤其在东北有些人口呈外流趋势的地区,返乡创业不仅留住了一批批年轻人,也让这片黑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给黑土地做CT的创业项目

原本在北京做农业保险的赵明,2016年年初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长春组建科技团队,创业。

  赵明的团队开发的一套系统,可以从开放的遥感和气象数据中,找到红外遥感数据与农业生长之间的关系。因为根据光谱反射原理,不同的作物对光吸收和反射的值不同,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生长期或者受灾反射的值也不同,最后把红外数据转化为受灾损失分布图。今年,他们在吉林几个县试点,“试点的项目能帮助保险公司节约保费2%~5%,如果未来大面积推广,还能进一步节约成本。”他说。

做温暖的创业园区

吉林青年创业园的一楼有个诚信超市,和普通超市一样卖饮料、饼干、电池……但这里没有售货员,谁要买东西,就按照价格把钱投到小箱子里,自助付款和找钱。这里的保洁阿姨告诉记者:“没听说丢过东西、少过钱。”

团吉林省委宣传部负责人赵志成介绍,这家诚信超市就是创业者的一个项目,创业园找了一个负责超市供货的年轻创业者来运营。

在创业园一楼大厅里,还有一块展板,专门公布创业者给园区提的“好建议”,建议一旦被采纳就会有奖励,“某小伙伴建议在寝室男女卫生间内各放一台洗衣机,园区对建议者奖励书卡100元”。

“在这里创业很温暖,园区除了免租之外,我们更看重这里提供的法律和财务类课程。”90后创业者项忠宝笑着说。

服务创业升级到2.0版本

 “我这里真没地方了,等我整第三期吧。”记者见到团长春市委青年创业办公室副主任宋庆宁时,他正忙着接电话。他负责的长春青年创业工场,工位“一位难求”,创业者需要排队。该创业工场位于长春市东环城路的生产资料市场。“原本这里是仓库,我们拿出一层楼来免费给青年创业。”他介绍。2014年2月,长春青年创业工场正茂园区成立。“运营了一年,效果还不错,这个地块也被盘活了。”

创业工场的顶楼是宿舍区,还设有健身房和咖啡厅,园区总面积达到两万平方米。宋庆宁说:“创业的1.0版本实际上给年轻人提供了办公场地,我们当时的风投就是一些青联委员。2.0版本就不一样了,创业工场做大了之后,社会资本也就跟着进来了,我们的服务也更精细了。”“不仅要留住本地的青年创业者,我们还要吸引外省年轻人来吉林创业。”许萌说。近期,他还对接了一家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引入到该创业园区对青年的项目进行辅导,让青年在创业的过程中,不仅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2、多省份已破冰,实行20余年的职称外语考试将何去何从?

来源: 新华网      201611月23日 

 

职称外语考试设立20多年来,一直伴随着“一刀切”“鸡肋”等质疑。今年3月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至少已有北京、广东、河南、山东4个省份和浙江温州出台政策,明确“职称外语不作统一要求”或“职称外语不作为职务评审必备条件”。此外,山西、江西、吉林长春、江苏常州等地提出,申报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资格不作职称外语要求。

一位地方高校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中央已有明确政策,但目前职称评审中,他们仍然不敢轻易取消职称外语水平要求。因为现在教育部门与学校对教授级高级职称都有人数限制,符合条件人员远比职数多。

“在此背景下,职称外语考试相当于设定一道门槛,将外语水平不达标的一部分群体自动挡在评审之外。”这位负责人说,取消职称外语后,有限的职数如何评选分配将进一步成为难题。

把权力充分下放给用人单位,外语考试或可从“必选项”改为“加分项”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说:“过去职称评审标准、程序要求都是全国统一的,现在中央规定‘由用人主体主导’,但对如何确定‘用人主体’、如何具体落实没有统一要求,因此多数省份仍在等待观望。”

 山东省人社厅介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90学时。可以将职称外语考试从“必选项”改为“加分项”,鼓励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外语学习。

吴江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把设置职称外语考试资格的权力,充分下放给用人单位,而非各个行业职称评审委员会。同时,全面优化职称评审的标准与流程,真正体现对人才的科学评价。

 

3中央全国的公共场所禁烟条例正在立法 有望今年实施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6年11月24日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说,中国目前已经有近20个城市制定了公共场所无烟的法律法规,全国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正在立法进程之中,有望今年公布实施。

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执行的“最严禁烟令”将有望推广全国。规定在公共场合违法吸烟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是立竿见影的禁烟手段。立法之后,立案和惩处随即跟上。群众也普遍认为,具体到执行,那一纸为禁烟而开出的罚单,不啻是执法公器的威力显现。

用罚单来对禁烟令进行量化参考,是大众化的口径。相关部门也以此来现身说法。今年4月,北京市卫计委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快满一年之际,发布数据展示禁烟成果。成绩单显示,有376家单位因整改不到位被行政处罚,劝阻违法吸烟3322人次,有1331人被处罚,共计罚款105.47万元。

罚单数量并不能等同于整个北京市在这一阶段违法吸烟者的真实数量,公共场合依然故我的吸烟者,远远不止于千人。其中原因,有执法监督力量的人员不足,也有信息不对称和宣传引导的边际效应,还有烟民素质的有待加强。“最严禁烟令”公布之后,市民的抱怨之声也时有泛起。他们在“有盖、有顶”的公共场合还是被尼古丁滋扰,而惩处吸烟者的罚单却迟迟未到。

地方在进行专门的控烟立法之时,也考虑到执法难的问题。吸烟在我国具有庞大的人群基数,很多烟民对此产生了明显的生理条件反射,使得禁烟令的政策执行存在极大难度。在教育层次和年龄结构来看,顽固性烟民和尝鲜性烟民都呈现大跨度的现象,也使得禁烟令的执行存在很大的反复性。现在看,给吸烟违法者真金白银的罚单,已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惩处方式。但即便如此,很多城市还有多年未开出一张禁烟罚单的尴尬。

这使得观望禁烟令政策的人产生认识的误区——除了罚单,关于禁烟其他办法实在不多;即便有罚单,禁烟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现在,全国公共场所控烟条例有望今年出台,不看好的大有人在。但在现实阻力面前,不妨看到积极因素。禁烟令并非一纸空文,北京市卫计委数据久显示,控烟条例实施一年来,公共场所吸烟人数从11.3%下降到3.8%,控烟投诉举报数量也在下降。

如果单靠罚单未必有此成效。公共卫生领域的保障,靠惩戒只是治标,要治本还是要靠公民素质的养成。而当禁烟立法成为契约精神的首要,一种正能量随即产生,就有可能对吸烟者产生压力。就这点而言,禁烟令的全国性出台,实在是太有必要。

 

4、36个城市公交卡普遍退卡难

来源:北京晨报    2016年11月24日

   

中消协:部分城市持卡半年后才能退卡

中消协发布的36个城市公交卡办卡退卡服务体验式调查显示,“退卡难”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城市办卡、退卡服务限制条件多,并存在充值渠道单一、退换卡网点少、退款到账期长等问题。

在体验中发现,少数城市办卡、退卡服务限制条件多。在受理公交卡办卡业务后,个别城市不能即时发卡,如呼和浩特市体验员申请办卡7天之后才能取卡。部分城市办卡后不让随时退卡,如海口、兰州、南宁和呼和浩特等地办卡后,不能立即退卡,南宁须等到3个月后才能退卡,海口、兰州、呼和浩特须等6个月,且南宁还要求至少划卡消费3次才能退卡。

办卡押金(工本费)数额标准不一。36个城市中,除拉萨外,其他城市均收取一定费用。一些城市还在办卡或退卡过程中收取工本费,数额6到15元不等。

国家工商总局今年4月在全国启动的专项执法行动,明确要求公共交通企业10月底前对收取或变相收取明显高于成本价的工本费或押金及滥收费用等问题进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