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

  • 发布时间:2017-11-15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

1、广州白云城市管理进入“掌上智能”时代

来源:南方日报     2016年1129

 

  亮点1 “智+惠”大数据平台

  让外来人员管理“底数清、情况明”

  工作人员鼠标轻点,三元里“智+惠”融合社区大数据平台上密密麻麻地显示出一个个坐标图形,每个坐标图形对应着一位外来人员的身份和居住信息。在“重点人员信息”版块中,有吸毒前科人员信息便浮现在屏幕上:身份信息、居住楼宇、出入详情“一览无遗”。在“刷卡监控信息”版块中,每张电子门禁卡对应的人员进出出租屋的信息随时掌握……

  “有了这些基础信息,我们对外来人员服务和管理更加得心应手。”白云区来穗局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

  近年来,白云区转变工作思路,紧抓“人、屋、场所”三个关键要素,紧抓源头治理,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人口和居住信息的收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据了解,早在2013年白云区便启动了针对外来人员人口与居住的“智能移动巡查”。

 这套“智能移动巡查”由一台安装了查询和登记程序的智能手机、一台二代证读卡器,与强大的后台系统组成。出租屋管理人员设备每天在网络内进行巡查。

 在三元里一幢5层楼的小区里,笔者随着出管人员体验了一把巡查经过。出管人员来到一间出租房门口,用智能手机扫一扫房门口贴着的二维码塑料卡片,这是一个二维码门牌,手机里马上出现这间出租房内居住者的信息:目前这间房内住着两位外来人员。出管员敲开房门询问得知,一周前曾有居住者的一位老乡住了进来,还没有正式登记。出管员将这位老乡的身份证放到二代证读卡器上,个人身份信息传输到智能手机上。出管员再补充登记了联系方式和配偶姓名,并催促他尽快办理入住登记,整个信息登记过程不到3分钟时间。

 出管员告诉笔者,目前街道分为若干个网格,一名出管员大概管理着几十栋出租屋。根据出租屋居住人员情况分为三种不同巡查情况,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有重点人员居住的出租屋,每隔几天便要更新信息。

 通过“智能移动巡查”方式,三元里街道内的出租屋居住信息精确地登记到大数据系统之中,随时可以调取查看,对服务和管理很有帮助。

 与此同时,电子门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名新入住的人员必须办理一张门禁卡,门禁卡与办理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捆绑,这样进入出租屋一刷卡,身份信息便记录在大数据系统中。门禁卡还与租赁合同挂钩,房屋租赁期一到,门禁卡便失效。这样外来人员从入住到搬走的信息便实时掌握在管理系统之中,使得出租屋和外来人员“底数清、情况明”。

 据了解,白云区来穗局还将推出“来穗通”APP和微信公众号,作为来穗人员服务与管理的升级版。未来,“来穗通”APP将给来穗人员主动推送社区服务内容,而且能够接受来穗人员服务诉求,调动起来穗人员和城市管理者的互动积极性。

 亮点2 电子门禁

 电子门禁不仅可使出租屋和外来人员“底数清、情况明”,还可以在社会治安方面发挥大作用。数据显示,白云区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总数均居全市第一。一些出租屋成为涉毒违法犯罪分子藏身之所。

 出租屋精细化管理成为该区做好禁毒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今年以来,白云区的城中村、老屋村、物业小区等居民房屋加速推行安装电子门禁系统。此前,白云区在统一推进门禁系统、来穗人员信息数字化登记上积累了不少经验,甚至是依靠门禁系统破获了一批犯罪案件。

 据介绍,门禁软件系统作为门禁工程的核心管理部分,其除了具备门禁信息登记、门禁卡授权等基础功能之外,还要负责把数据推送到白云警用大数据系统和广州市流动人员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共享,实现人口综合分析与管理,摸清楚社区的潜在危险人员。

 截至4月底,白云区2.6万栋出租屋安装门禁系统,录入系统的人员信息共132万余条。今年年底前,白云区将力争全区重点区域三层以上出租屋实现电子门禁100%全覆盖。

 据白云区警方统计,在禁毒百日行动中,电子门禁为警方提供涉毒相关线索1050条,帮助警方成功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137名。

  白云区不仅有电子门禁,还有电子地图,依靠它还可以严防毒品中转和集散。白云区白云湖街就增添了这样的新利器——推出禁毒电子地图,辖内216家物流企业和58家酒店、宾馆、网吧、歌厅、沐浴桑拿店等娱乐场所,在地图上都能精准定位。同时,根据地图标注,网格员可以24小时不定时对所标注的点进行精准巡查。一旦发现有毒品,其他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地图找到涉事单位。

 白云区白云湖街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辖内大部分物流企业和部分娱乐场所都在内街内巷,传统登记方式不够直观,下次排查要找到的难度很大,也很浪费时间,有了专门的禁毒电子地图就方便多了。

 如今,白云湖街建立的禁毒电子地图有全街的总图,也有各经济联社的分图。全街6个经济联社共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派驻2名网格员进行管理,每个网格员都有一张电子地图。

 亮点3 物流寄递管控APP

 据了解,为了破解快递员上门揽件实名登记难题,目前白云区通过研发的物流登记手机APP,快递小哥手握一台智能手机,便能便捷实现寄件人100%实名登记。

 一直以来,白云区是空港门户,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物流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众多,不过,该区物流寄递行业仍然是“散、小、乱”的现状,给社会管理带来了繁重的任务和复杂的治安形势。

 “物流寄递行业货物中转速度快、全程人货分离,给毒品、违禁品的流通带来了可乘之机。”白云区物流管控大队有关负责人说,如何堵住物流管理体系漏洞,无疑是打击毒品交易中转和集散的关键环节。

 白云区物流寄递管控平台(即实名登记APP)应运而生。今年,在前期棠景、永平、松洲3个街道试点实施的基础上,实名登记APP全方位推广至全区22镇街的物流寄递企业。到今年10月底,全区的物流、快递点寄送快件均已经实现寄送快递实名管理。

 区物流管控大队苏警官介绍,上门揽件的快递员只需一部手机,扫描寄件人身份证、单号等,就能在系统上登记存档。系统会对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并实时将身份信息上传到公安机关,导入数据平台实时比对。

 首次下载,快递员在打开界面时还要通过“毒品知多D”的闯关游戏,增强防毒意识。在穗佳物流园区,苏警官向笔者演示这款APP,扫一扫收件人证件,姓名和身份证号在输入时以“***”的方式自动加密,且无法读取、截屏或导出,发件人的信息隐私得到保障。

 “实名登记后,如果快递出现问题,就可以溯源倒查。”苏警官说,这对心存侥幸心理的不法分子震慑作用较大。

 同时,通过对物流寄递行业基础要素的动态管控,白云区强化了全区物流寄递数据采集、分析、比对,提高打击精准度,如通过分析已破获物流寄递渠道贩毒案件,从贩毒路线、藏毒方法、毒品来源、中转站和目的地的选择、运输方式等方面逐步总结嫌疑人作案规律特点,进一步推动行业强化防范机制,堵塞工作漏洞。苏警官说,通过大数据,物流管控大队可以科学配置人员。

 在五个“100%”等一系列“组合拳”出击之下,今年1月—9月,白云区物流寄递行业涉毒案件同比下降69.2%,没有发生因寄送运输违禁品、危险品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就在上个月,国家禁毒督导检查组在白云区督查时,肯定了白云区物流管控所取得的成效,并希望能将其经验推广,从源头防范不法分子利用物流寄递渠道实施贩毒等违法犯罪。

 亮点4 城管巡查APP

 以考评效率为抓手提升城市“颜值”

 “地址:祥岗涌水闸河堤,问题:滩渝有废弃物,堤岸垃圾堆积,或设置垃圾池。”11月10日10:34,白云城管巡查APP平台上传了一处需要整改的问题。16分钟后,经组长审批,该消息就被推送至棠景街相关负责人的手机APP上。

 不到3个小时,整改后的效果图回传至平台,对比处理前后照片,原来堆满的垃圾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干净整洁的平地。

 这样的效率,在此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白云区城市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说,白云区南北跨度较大,去到钟落潭镇检查单程就有50公里,待巡查组执行任务回到单位,还要有两名工作人员晚上加班录入并制成表格,第二天再将问题派发给属地街镇,街镇收到信息后整改、上传整改图,一来二去没有三两天搞不定,“很多数据都是手动输入,工作人员最怕月初月末了,这段时间是数据统计的高峰期”。

 今年6月,白云区正式实施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对各镇街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打分,工作量陡然加大。传统的案件派发与回复方式,不仅影响案件的解决效率,也不便于汇总与分析。

 “平均每天都有四五百宗案件,只能疲于应对。”白云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关代章说,城市管理工作牵涉面广,事无巨细,如何才能做到快速响应和反馈、提高城管工作效率,这倒逼着政府尝试借助新兴互联网手段进行管理创新。

 经过2个月的试水,11月1日,城管巡查APP正式启用,区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相关案件的上报、派分、整改回馈和审批,均可通过APP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白云区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工作的效率。

 目前,城市巡查工作由中心城区向城乡接合部、偏远乡村推进,自带定位系统的APP还可自动进行定位,而工作人员发现并上传问题后,“您有新案件需要处理”的提示将定向发送到属地街镇的工作人员手机上。

 城管巡查APP平台不仅使城市管理工作更精细、更规范,这套系统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挖掘,“一键生成”各种有关数据,提供案件办理记录查询、考评标准查询以及考评范围查询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能进行镇街统计分析查询,无论是横向比对,还是纵向比对,同时,各镇街工作人员也可以相互查看整改结果,这大大提高了考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把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事务中解放出来了”。

 在城市管理中,仅凭现有的巡查力量显然不够,唯有充分发动群众,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格局,才能让种种不文明行为无所遁形。关代章说,接下来,还将探索接入市民“随手拍”功能,发动群众更方便地反映城市管理问题。

 

2、南宁市实现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大格局

来源::南宁日报       2016年1103

 

过去在城中村和社区,有许多事群众看得见却管不了,而政府职能部门能管却又看不见;现如今,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网格员发现情况就能及时上报解决,同时还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近年来,南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具有网格化立体化防控特点的“一揽子”社会治理方式,初步实现了党委领导及政府负责、综治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新格局,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便民服务在身边

一张网,“网”罗社会万象;众多格,“格”除死角盲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南宁坚持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便民服务在“网”中办实。

南宁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科学地将300—500户、1500—2000人(实有人口)规模划分为一个网格。目前,全市主城区所有街道、社区和城中村全部完成网格基础建设,全市划分网格8623个,已配备到位网格员6000人,配备综治E通手机6000部。

通过划分网格,将辖区所有人、事、物和片区纳入网格管理,全部实现无缝覆盖,明确网格管理员和网格服务团队,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粗放式管理向“块块”、点面结合的精细化管理转变,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精细化管理网络,真正做到辖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地避免了管理“真空”和盲区的出现。

此外,南宁在村(社区)、街道一级建立便民服务大厅,通过综治信息平台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社保等信息,承接居住证办理、就业培训、子女入学、法律援助、计生政策咨询、卫生服务等86项便民服务事项,使广大市民和流动人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网格化管理提供的各项服务,不出村(社区)、街道就可以把许多事情办好。

走进万秀村便民服务大厅,各项便民服务台和标识牌一字排开,让人眼前一亮。在万秀村租房居住的黄剑清想找工作,于是来到便民服务大厅认真翻看企业用工信息簿,上面不仅罗列了辖区单位和企业最新招工、用工信息,全市企业招工信息在这里也有提供,还提供了租房合同样本、求职信息登记表样本等。外来人口若需要办理居住证,在便民服务大厅旁的派出所驻村警务室就能办理。

除了贴心周到的服务,南宁还充分调动网格、技术、服务等各方面优势,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接入手段支持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充实综治信息化系统“九+x”模块内容。而人手一台网格化信息化专用“法宝”综治E通手机,让网格员在一线网格巡查走访时及时发现问题并上传各类社会治理、惠民服务信息,全市90%以上的问题实现了网格内排查发现、网格员及时解决,有效地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管不着,政府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还解决了党委、政府工作针对性不强、问题解决不及时的问题,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同。

 社情民意全掌握

情况不明、信息不灵,外来人口底数不清,是困扰社会治理工作的瓶颈。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南宁实现了社情民意全掌握。

南宁以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综治信息网“三网融合”为基础,着力打造平安南宁“云数据”平台,努力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可视化指挥、实时化处置的立体化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目前,全市建设开通综治视联接入点196个,辐射全市所有县(区)、乡镇(街道)和重点村社,全市各层级可以随时点对点对接、点对点互动,实现视频会议、视频接访、视频调解矛盾纠纷、视频远程指挥控制、视频调研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南宁还发挥无人机机动、快捷的特点,与视联网整合起来,让无人机在处置突发事件、排查灾害隐患、治安巡防等方面发挥作用,拓展和丰富了视联网的功能应用。

近年来,全市投入1.2亿元,在小街小巷的治安死角、盗抢案件易发的“三无”小区和治安整治重点地区安装了8000多个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探头,全市“小、远、散”地区和“三无”小区视频覆盖率达90%。同时,通过整合各部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将各层级的视频端口统一接入各级综治中心并实现互联共享,及时、全面、准确地采集社会治理的各类信息,实现科学分类、多元检索和数据分析。目前,接入市级综治中心联网的监控探头达1.5万多个,大大提高了综治工作信息化水平和实战能力。

全力推动综治信息系统在基层的深度运用,通过与公安等部门信息互通、网格员收集信息等手段,强力推进人口信息“大数据库”建设,打造大平安的数据云,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全市所有乡镇、村社网格已经实现了综治信息系统的全覆盖,录入人口信息730多万条,实有数据录入率达95%以上,其中流动人口81万人、特殊人群1.6万人,重点场所9649个,大中小学1866所。在完善综治信息系统九大模块的基础上,还拓展了民政事务、城市管理、消防安全等25个模块,实现了治理无缝隙覆盖、全时空衔接、扁平化指挥、一网通运行。

“三网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能。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广西综治信息网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的整合应用,既可以进行视频会议,又可以面对面了解现场状况,还可以通过综治信息网将指令直接传达给网格员,实现综治工作的可视化、智能化和扁平化。在此基础上,南宁开发了平安智慧云眼系统,运用人脸智能识别比对技术,与综治信息网数据相关联,自动生成目标人员的活动轨迹,实现对特殊人群的智能管控。

矛盾纠纷全化解

调处邻里纠纷和化解社会矛盾,一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和关键。

南宁通过业务培训、专家授课、律师参与、多方协调等形式,向网格员传授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技巧,要求网格员在“一日双巡”中注重做到“五个第一”:对各类矛盾纠纷苗头,必须第一时间发现,尽可能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第一时间介入,做好各方劝解工作,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对正在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第一时间处置,将一般矛盾纠纷处置在网格里、化解在社区内;对重大矛盾纠纷,或有可能激化升级的矛盾纠纷,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并积极疏导好当事人情绪、维护好现场秩序;对已经处理的矛盾纠纷,必须第一时间回访,持续做好当事人的安抚工作,严防事态反复。

截至目前,全市网格员上传邻里纠纷、安全隐患、城市治理、环境卫生等各类问题信息超过70万条,已办结69.9万条,办结率达99%以上。自去年11月全区开展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专项行动以来,南宁组建1460个工作队,共有7732名网格员和社区人员入户、到屋、见人,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4849起,其中重点案事件130起、重点人员291人、重点群体123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761起,其中重大矛盾纠纷2起,调解成功率99.3%。

去年9月,南宁将市流动人口办转制为市社会治理网格管理中心后,市委政法委、市编办联合下文要求各县(区)、乡镇、村社将流动人口办系统转制成网格化管理相应机构,促进全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并建立健全了协调联动、走访巡查、网格事项严格准入、信息报送和定期分析、分级授权和责任追究等13项网格运行机制。

目前,依托市、县(区)流动人口办系统转制,南宁的网格化管理队伍已建立完成。通过将各类社区工作人员合而为一、整合成网格员队伍,整合城市治理的多方力量,建立具有多功能综合执法能力的应急巡防队,并把广西综治信息网、综治视联网、数字化城市管理网和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融入各级综治中心,构建“全时空”信息支撑、“一键式”扁平化指挥、部门深度社会“共治”、“一网通”勤务四位一体、环环相扣的“咬合式运行模式”,实现了“一网共享、全面联动”。

同时,南宁在各级网格中心延伸建立微信公众平台、QQ群,让民声和民愿通过面对面、键对键得到回复和解决,让“微来微去”“群来群往”“网上网下”“圈里圈外”成为服务和管理的主阵地。重点关注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等群体,通过定期服务、心理疏导、视频监控等措施进行有效管控。

 

3、垂直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1123

 

房价、雾霾、交通拥堵……城市一再扩大,我们的生存环境却仿佛愈来愈糟。如果,可以有一座这样的城市:高楼耸立达到1600米的云端,俯仰所见是白云蓝天;工作、上学、就医、购物都在15分钟步行可达的地方,快速电梯将我们送达城市的任一角落;高速铁路带我们在“城际”间穿梭,目光所及是无垠的田园和森林……

这就是建筑界“垂直城市”设计理念带给我们的想象。近日,由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共同主办的“2016垂直城市国际论坛——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天津举办。这是国际上首次针对“垂直城市”设计理念举办的国际论坛。

“疯狂”的想法

“垂直城市”听起来似乎很疯狂。但在理念的提出者——83岁的华裔美籍建筑师金世海看来,却十分现实:“践行这样的理念可以让城市得到持续发展,是人类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金世海这样给“垂直城市”定义:相对于目前普遍的“水平城市”而言,垂直城市是一个多层次、多种功能的超高建筑结构。它包含立体交通、衣食供给、就业机会、垃圾处理、居住环境以及社区存在感等所有的城市功能,其占地面积极小,仅为800平方米左右。没有汽车的城市将实现自给自足,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同时解决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创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所倡导的垂直城市将2%的土地面积用作居住,98%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和蔬菜,其拥有庞大的体量、超高的容积率、少量的占地,是一种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模式。

目前,世界各地出现的超高建筑,一部分被认为是“垂直城市”理念的实践。比如,世界第一高楼、总高828米的迪拜“哈利法塔”,集酒店、商场、餐馆、公寓、办公区等于一体;新加坡“Scotts大厦”,既有公寓、办公室,还有广阔花园及休闲设施;日本东京的“六本木山”,包含超过35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200个饭店和商铺、880套公寓、1座博物馆、1个电视制作中心、9个电影院、可容纳3000辆小汽车的停车场、许多花园、广场和会议厅……它几乎集中了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设施。令人惊奇的是,东京正在计划修建一栋高达1600米的大楼,名叫“天空英里塔”(Sky Mile Tower)。构想中的这栋高楼如果建成,将宛若《绿野仙踪》中的翡翠城。

在中国,深圳光明新区是国内首个垂直城市概念的规划,在规划的3“簇”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中,除了居住功能之外,每“簇”建筑还将提供完善的生活、商业、文体配套设施,甚至可能有学校和医院。在上海,今年4月份投入试运行的总高632米的“上海中心”,也是一座集办公、酒店、会展、商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垂直并不是把水平的城市‘摞’起来,而是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更美好的生活体验的一个空间。”金世海形容,这个垂直空间,是一个完全没有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能源可以通过风能、太阳能、高空冷气等综合利用实现无污染供给;垃圾可以分类通过滑道进入处理厂;电梯,不仅可以实现垂直空间的快速升降,还可以实现水平空间的快速移动;大约每相隔100层,会有一个类似于机场大厅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空中花园散步、骑行。

城镇化推动城市垂直化

建筑师们的构想,显然是针对特大城市土地稀缺、人口爆炸式增长,以及一系列“城市病”开具的一剂处方。值得注意的是,继中国31个省份陆续出台户籍改革方案取消农业户口后,今年10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提出到2020年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确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涌入城市生活。

“即便没有垂直城市,垂直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在此次论坛中力挺垂直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垂直城市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便是中国,因为在中国,政府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更有机会让垂直城市成为现实。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郝寿义认为,“垂直城市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选项”。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人口将达到60%。然而,中国城市规划,无论是“摊大饼”式还是“葡萄串”式的发展,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表现为水平发展模式。而垂直城市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的理念和中国推进城市化的愿景是相契合的。

垂直城市建在哪?建筑师们认为中国的京津冀地区更需要这种建筑形态。“在中国,尤其是像京津冀这样人口密度大、城镇化人口急剧攀升的区域,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洪再生认为,将这种模式应用在京津冀地区,可有效减轻人口膨胀、房价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大、区域发展悬殊等问题。

对于眼下一些地方把摩天大楼建在市中心的做法,建筑师们并不认可。贝建中坦言,不久前他去体验了“上海中心”,他认为这样的建筑大规模使用是有问题的,因为高土地成本和建筑成本会让这里的房子和管理都很贵。“如果想得到相对廉价的使用成本,垂直城市不能造在CBD地区。”

理想照进现实有多难

建筑设计师们在给大众以美好想象的同时,也乐观地表示,垂直城市不是海市蜃楼,在技术上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这样的想法和设计可能还会带动建筑设计和施工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革新。”他们一致认为。

当然难题很多,比如,这么高的建筑如何抗震、如何减少高空风涡的影响、能源从哪里来、如何保证人们在患疾病时得到快速医治、如何供水……

尽管如此,贝建中相信垂直城市建造过程中结构上或者机械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新的机制或者新的方法来解决。贝建中幽默地举例道:“小小的高尔夫球通过表面的小坑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或许这个创意也可以应用到垂直城市建筑的设计中去,以减少高空风涡对建筑的影响。”

设计师们目前给出的一些解决方案中,还包括通过人造雨解决供水问题,从寒冷的高空通过管道直接获取冷气等等。而“无绳电梯”的研发则让建筑师们看到,技术革新正在为垂直城市的实现带来无穷可能性。卡尔·奥托绍尔科普夫,是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产品经理,在当天的论坛上,他介绍了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研发的无绳电梯系统:它无须在建筑顶部安装缆绳即可运行,因此不像传统的电梯那样有高度限制,乘员也不需要在爬升的过程中更换电梯。经过了重量优化的新设计采用电磁驱动,可控制轿厢在楼层之间向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移动。

建筑师们认为,垂直城市的实现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人们的观念,而不是技术。建造一座垂直城市,就是建造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是否可以在观念上认同并愿意居住在其中才是最大的问题。而建造这样一座城市,成本必然是巨大的,周期也会很长,这与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开发追求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的模式,显然是不匹配的。

尽管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垂直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人类解决高人口密度带来的城市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资尝试的方案。建筑师们特别强调:垂直城市所营造出的应该是更便捷、更开放、更舒适、更节能,也更具有温情的城市空间。

4、三亚城市“蝶变”启示录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1207

 

海南三亚自2015年6月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以来,不仅城市更宜居,其取得的经验也为其他城市解决“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和借鉴

“三亚变了!”杂乱无章的解放路商业街修起了骑楼、统一了色彩;沙滩泥化黑化严重的三亚湾,重现了沙滩洒金、树影摇曳的风情;年年内涝、遍地垃圾的城中村,变成了河道畅通的东岸湿地公园……

“三亚变了”——这是海南省三亚市自2015年6月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下简称“双修”)试点工程以来,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更新研究所副所长范嗣斌看来,三亚“双修”试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城市的“蝶变”,“取得的经验将对中国其他城市解决‘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样本和借鉴”。

民生第一 以人为本

——民生诉求先于形象工程,长远发展大于短期利益

吉嘉骥是三亚市住建局应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的直接负责人之一。他说:“你能想象三亚这样一个旅游城市,以前能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只有两个吗?”

而现在,沿着临春河与三亚河,两河四岸上分布着东岸湿地公园、月川生态绿道、红树林生态公园……一条绿色城市生态走廊正在形成,它不仅疏浚了河道、改善了城市小气候,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将增加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作为“双修”试点的优先工作,是充分考虑市民需要的结果。范嗣斌是制定三亚“双修”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他说:“我们前期进行了调研,发现缺少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是三亚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我们每天在城市中生活,城市建设得好不好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因素。”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原书记张琦介绍,三亚开展城市“双修”始终坚持“民生第一、景观第二”的理念,把民生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东岸生态湿地公园位于三亚市的“黄金地段”,占地212亩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原规划是商业地产项目……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建设的7个公园占地面积达2009亩,如果用于商业开发将增加几百亿元的收入。2015年以来,三亚共拆除违法建筑12108栋、总面积717.7万平方米,折算为市场商品房价值达1428亿元。

地产置换、违建拆迁,难度可想而知。但三亚选择不回避问题、不做表面工程,从最难处,从根本点入手。“如果发展商业地产,受益的只是少部分人;如果不拆除违建,历史欠账还不上,三亚未来的城市规划也处理不好。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形象工程中去,而是要关注社会民生效果和百姓的诉求,首先考虑的就是怎么让市民满意,给大家带来实惠。”吴岩峻说,“我们不再过度追求城市经济的提升,避免因为追逐短期利益而对城市发展造成建设性破坏,把满足民生诉求放在首位,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民生诉求先于形象工程,长远发展大于短期利益,绿色发展优于经济发展——这是三亚的价值选择。

科学规划 找准特色

——风格和品位,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文化自信的反映

解放路是三亚最繁华的商业街,原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乱”——汽车、摩托车、行人混行,建筑风格五花八门、颜色杂乱无章,入夜后的灯光更是光怪陆离。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主持下完成的解放二路示范段,为商业区改造打下了样板。临街的商铺被改造成南洋骑楼风格,颜色以暖白色为主,历史上的三亚老街重新呈现——这才是三亚“范儿”!

为了修复三亚湾的生态,三亚请来相关专家进行了近4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用三亚原生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在种植方法上,计划通过5年累计5次的重复种植,逐步恢复海岸带原生植被。草海桐、马尾松、刺葵……现在,绵延十几公里的绿色走廊不仅护卫着三亚的黄金海岸线,还让人感受到独特的热带风情——这才是三亚“范儿”!

做好科学规划,才能事半功倍;找准城市特色,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而风格与品位,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文化自信的忠实反映。

三亚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程之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市的定位和特色问题:目标是要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热带海滨风景。从这一定位出发,三亚邀请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等机构的生态、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为三亚城市“双修”工程把脉。

一年多来,三亚陆续出台了《三亚市“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三亚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等6项规划,《三亚市建筑风貌技术标准》《三亚市建筑户外广告牌设置标准》《三亚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标准》等6类技术标准;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成立技术工作组,派驻50多名专家全程驻场工作,委托中南建筑设计院进行地下污水管网设计,邀请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院规划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景观……从宏观规划到中观系统,再到微观工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逐步推开。

在治愈“城市病”的过程中,三亚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范嗣斌说:“别小看植物和房子,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反映着城市的风格和品位。”中国城市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怪象,“毁坏自然景观、建设千篇一律的人工景观,建筑上求高求大求怪,这其实都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完善制度 公众参与

——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亚水务局副局长张秀标站在三亚河边,望着白鹭在河面翩翩起舞,脸上露出笑容:“三亚河的水质从劣五类提升为四类,有些河段达到三类标准,对此,我感到自豪。”在三亚河的治理过程中,三亚水务局、城建局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排查出205个排污口,已经对其中的150多个进行了封堵,同时不断完善地下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离,并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容量。“现在,我们几个部门每周都会进行联合巡查。更重要的是,我们理顺了一直困扰大家的污水管网的建筑、使用和管理的权责问题。应该说,三亚污水治理水平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张秀标说。

正是放学的时间,十几个戴着红领巾、穿着运动服的孩子来到三亚河边的亲水平台。他们背着书包围成一圈,追逐着、打闹着。“你们知道三亚的‘双修’工程吗?”记者问。“知道!”孩子们齐声回答,“看到有污染就打12345!”阳光照在他们稚嫩的面庞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城市是一个复合体,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不是哪一个部门、哪几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通过法规制度等软环境的完善,让公众意识到自己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自三亚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程以来,出台了《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规定》《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三亚市海岸生态保护规定》等16部地方性法规和管理规定,理顺了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和责权关系,让城市治理和精细化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座谈会、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方式,对“双修”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把什么是“双修”、为什么“双修”、怎样“双修”、为了谁“双修”这些问题向公众讲清楚、说明白,让公众成为“双修”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吴岩峻指出,城市如同一个生命体,“双修”试点工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而要“内外兼修”,是对城市所有相关工作的系统梳理、综合治理、持续提升。这不仅仅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修补、修复和完善,也是对城市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过程的修补和完善。

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亚的最大优势,三亚将持续推动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双修”工作从城区延伸至全市,让三亚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

三亚的“蝶变”故事还在继续着。它将撒遍神州大地,引领千万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共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道路。

5、特色小镇的生意经:打造低碳经济城市综合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年1208

 

  近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共127个。从浙江到长三角,再到全国,正在掀起一股特色小镇创建热潮。浙江特色小镇的核心要义在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在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就是使绿色经济的概念更为突出。这些不同类型的小镇如何走出各自的低碳绿色之路,对全国特色小镇创建有何借鉴意义?

从浙江到长三角,再到全国,正在掀起一股特色小镇创建热潮。

近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共127个。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加快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并借鉴浙江等地采取创建制培育特色小镇的经验,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冯奎曾表示,浙江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景,走的是绿色低碳智慧的发展之路。特色小镇的创建如果还是在传统模式下,就很难避免过热。

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浙江特色小镇的核心要义在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在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就是使绿色经济的概念更为突出。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疏理,就目前浙江的特色小镇而言,以低碳路径划分,主要分两类:一是以湖州美妆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小镇;二是以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小镇。

这些不同类型的小镇如何走出各自的低碳绿色之路,对全国特色小镇创建有何借鉴意义?

制造业小镇严控低碳标准

法国有一座“世界香水之都”格拉斯,浙江湖州有一个美妆小镇被誉为“中国的格拉斯”。

这个2016年正式动工、总规划面积3.28平方公里、投资105亿元的美妆小镇,已引进优质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超过60亿元。

小镇内有珀莱雅、欧诗漫等知名国产化妆品企业,并已引入韩国第三大化妆品企业韩佛、亚洲最大的化妆品包材企业衍宇、国内化妆品龙头企业上海上美。目前在谈项目中,韩国、意大利、德国和国内均有一批高端项目有明确投资意向。

11月底,湖州埭溪镇党委书记、中国美妆小镇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建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预计明年初美妆小镇将和格拉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传统的化妆品行业与高污染分不开,以化妆品为主导产业的美妆小镇,如何走出一条低碳绿色之路,无疑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美妆小镇规划建设目标中的重中之重。

“我们从规划引领、项目招引、产城人文融合这三大方面来保证低碳。”朱建忠说。

在规划方面,美妆小镇委托了上海同济大学专业团队,坚持“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统筹考虑美妆小镇特色规划在低丘缓坡绿色开发的协调兼顾。

在项目的招引上,需要充分认证能耗、污染排放、技术含量。作为一条准入门槛,凡是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准进入小镇。目前,小镇新建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此外,还拒绝了三个污染较重的企业入驻,这三家企业总投资计划达到10亿元,产值20亿元,能带来税收5000万元。

招引项目也在从过去单一的制造生产领域逐步向研发设计、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领域转变。朱建忠指出,过去只要好的项目都引进,包括机械企业、化妆品企业、纺织企业等。小镇建立之后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更加细化,招商更容易。

看似有损失,实则获益颇多。从长远来看,严控低碳标准更有针对性地吸引了高端的人才和资本。作为配套,小镇还在建设检测研发中心、博物馆、香草种植基地、主题公园、工厂化旅游、整形医院、大师工作室、淘宝小镇等。

另一个以传统制造业发家的特色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也走着类似的路径。

“这就是,原有的工业集聚的开发区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2.5产业,更为低碳。”12月初,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查志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综合体

2015年浙江省公布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位于杭州余杭区的梦想小镇是这些特色小镇中的先行者,从2015年3月开园至今,已吸引约810个创业项目、7800多名创业者和510家金融机构入驻,获得100万元以上融资的项目总共80多个,总共融资额达到30多亿元。

和湖州美妆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不同的是,梦想小镇内主要是互联网产业和金融产业,并无传统制造业,也就不需要面对污染处理等问题。杭州的另一座知名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也是类似性质。

梦想小镇融合了商务办公、酒店餐饮、休闲娱乐、公寓住宅、医疗健康等核心功能,无异于一种新型的城市综合体,但比大都市中的城市综合体更突出地方人文色彩。

梦想小镇招商局负责人在12月初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杭州重点打造的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块,梦想小镇将扮演“种子仓”的角色,为整个大走廊输送优质项目。

目前,天使村的金融机构大概510家,管理资金达1200亿元。从中孵化出已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有3家,另外有十几家企业准备明年登陆新三板。

和其它小镇一样,梦想小镇同样承载着文化、旅游等功能。梦想小镇内保留了四无粮仓陈列馆、章太炎先生故居两大文保单位。加上后期引进的各类餐饮、咖啡厅、健康房、电影院等配套设施,水系纵横的梦想小镇,融合了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需求。

小镇的二期老街目前已确定引入保利UNISHOW影院、芸台书舍、雷迪森品牌民宿、兆丰年间等设施。上述招商局人士说,未来的小镇不管是产业还是旅游文化,都将吸引更多人。这样的梦想小镇,从开园起就成为了小镇中的“网红”,小镇每天约接待30批参观团。

在以私募、对冲等产业为主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时体会到生活、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这里拥有四大主题公园、七处吴越和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古迹。为配合小镇的发展,还专门批设了娃哈哈国际双语学校、杭州基金小镇邵逸夫国际医疗中心等配套,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

2014年全年1亿元到2015年全年4亿元,再到今年上半年6.5亿元,山南基金小镇三年税收实现“三级跳”,预计今年将突破10亿元大关。基金小镇的资金管理规模也从2014年底的300多亿元,一路猛增至2015年底近1800亿元,如今已突破3600亿元。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管委会副主任张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产业园多数只是在拼地,比较容易复制,而特色小镇更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做透了更能留住人才。

不过,对梦想小镇、基金小镇这类的新产业特色小镇而言,目前主要的难题在于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不齐全,这可能影响招商引资。

特色小镇应考核低碳成效

无论是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倡导的建制镇国家级小镇,还是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都明确强调了特色小镇是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的结合,是一种低碳绿色的发展道路。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多个部门发文明确,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因为浙江的特色小镇投资强度较高,单位面积上的产出和投资强度指标都比较高。”查志强认为,浙江特色小镇发展跟浙江本身的产业特色、县域经济有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在12月初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城镇不能解决或者承担起中国城市化的主体重任。城市化加速时期,大城市率先发展是必然趋势,大城市越过发展第一个拐点之后,才会迎来中小城市或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机遇。

     因而,很多特色小镇,多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做得风生水起,也更加有后续动力。

专家的观点都表明,低碳与绿色经济,前提是一个地区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真正的产城人文融合需要经济先行,因而全国各地在创建特色小镇时应量力而行。

在牛凤瑞看来,特色小镇创建强调的文化融合、文化体验、环境保护等,是在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的要求。大城市产业集中、科技力量强,应该是低碳、绿色发展的主体,特色小镇更多的是依托于当地的资源禀赋。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特色小镇会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还是城市化的延伸,是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在原有产业基础之上,利用好低碳、绿色的要义,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来吸引资本和人才,是发挥特色小镇作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