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

  • 发布时间:2016-11-17
  • |
  • 作者:admin
  • |
  • 阅读次数:

你了解什么是田园城市吗?有没有畅想过不是钢筋水泥模样的城市是何种样子?如今,中国的部分城市开始打造田园城市,不过建设田园城市可不是消灭一片田园、建设一个城市,也不是简单的“田园的面积+城市”。田园城市是以田园为特色、突出城市的内涵,这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每天穿梭于城市中,享受城市的繁华与便利的同时,也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而苦恼。你是否想过,把城市的便利与田园的诗意美好结合。单是想想,就够美了:城市设施一流,乡村风景如画。若要放松身心,驱车十几分钟,就有安逸的农家乐;如厌倦了霓虹灯,也可到郊外数星星。

    早在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针对当时英国工业化带来的污染、拥挤等众多城市问题,首次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设想。他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极为方便地接触自然。

    100多年过去了,在如今的中国,一些城市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目标并开始付诸行动。对于快速城镇化的中国,打造田园城市的路径有何不同,究竟哪些城市有可能成为田园城市,又应该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城市规划的“田园”梦想

    日前,陕西省西咸新区出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基于人们亲近自然的要求,着眼新区城镇、村落、耕地、水系、文物古迹相互交融的基本特质,形成现代田园城市。去年6月,西咸新区就曾出台优美小镇规划,计划5年内建设35个优美小镇。这次新一轮规划则进一步构建“大田小镇”“大城小园”的布局模式,将使“500米见园、300米见绿”成为可能。

    无独有偶。江苏太仓提出,要分别建设10万亩良田、花卉、菜地、鱼塘,构建以“四个十万亩”为主体的农业空间布局和以“一市双城三片区”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在城市与中心镇之间,以现代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隔离,实现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以快速交通相连接,保证每户居民都可以便捷地亲近自然。最终目标也是建设田园城市。

    我国拥有漫长的城市建设史,随之传承的城市规划理念同样浸润着古老的传承。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很多规划者都愿意借鉴百多年前霍华德的思想,因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有诸多共同点。进入本世纪后,江苏太仓、无锡等地较早地提出建设生态型田园城市的构想。2009年四川成都率先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此后,浙江衢州、海南琼海等都提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是典型的中国命题,田园城市建设则是世界性的命题。”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看来,建设田园城市的目的是,让城市与田园相互滋养,文化与田园融合发展,田园与产业交相辉映,既能让市民感受到农村的田园气息,又能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对中国城市来说,这是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城市发展所做的总体规划,符合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政策方向,包括了对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的统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表示,田园城市的理念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质层面。田园城市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希望能够建设一个交通便捷、服务健全、绿化良好的城市。城市和乡村应该像伴侣一样友好相处。第二层则是精神层面。田园城市的本质是体现人类对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与愿景。即城市的发展并不只是为了追求财富,其根本目标是要为民众提供健康的宜居环境。

城乡生态互动的雏形始现

    夏日里来到江苏省太仓市,只见城市主干道两侧,高大的香樟、玉兰与低矮的绿篱错落成诗意;翠绿的草坪,各种绿道、特色街道见缝插针,相映成趣。这样的绿,和苏州园林又不同,它是开放的、开阔的,是与城市周围连绵的农田接续的、一脉相承的。若在山区,见到大片的绿色并不稀奇,而出现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苏南,却令人意外。

    “让市民感受农村的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海南琼海把农业公园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市规划为“龙寿洋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农业公园”三大公园,打造具有现代农业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的综合体,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化。到2015年底,琼海市已建成1857个田园式的文明生态村,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成。琼海市返乡就业4万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1%。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住自家房子,种自己的地,还能照顾家人。

    类似太仓和琼海,不少地方都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通过保护山水田林湖生态,构建田园化形态。不折腾、少动土、保风光、就地城镇化,敬畏生态的红线,敬畏人文的红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周边乡村的自然和文化风貌。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分析说,这号准了田园城市发展的脉,避免“摊大饼”“以城吞乡”等误区。这些实践体现了以山水田园风光为基础,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田园城市发展道路。

    “城在田中,园在城中,产城融合,和谐共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谢扬如此总结田园城市的建设路径。他提示有关地方要注意保护林地、耕地、园地等农业空间,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田园风光等农业及生态本底,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等自然人文属性的产业和城镇。

    田园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大中城市发展田园城市的条件总体不具备。这是因为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以土地扩张、工业主导、追求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消灭’了大面积的田园,现在想把周边的田园划进来打造田园城市,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建设田园城市不是消灭一片田园、建设一个城市;也不是简单的“田园的面积+城市”。田园城市是以田园为特色、突出城市的内涵。

    事实上,建设田园城市面临着突出矛盾。在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城乡居民对田园城市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田园城市建设严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难以享受与城里人平等的发展成果,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身份等问题;城里人想到农村买房,享受农村的田园气息和健康的生活,现有政策不允许。

    什么城市适合田园城市发展?迟福林说,有3个重点区域可发展田园城市。一是城郊。现在部分城市的城郊已与市区的建设相差无几,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城郊仍有发展田园城市的空间。二是县域。我国还有一些县域城镇有条件经过努力发展成为田园城市,应以此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三是特色乡镇,各类特色城镇在田园城市建设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为此,要使有条件的地区不再走过去传统城镇化的路子,而是以田园城市为目标制定规划。

    “上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需要解决的是城市人口如何布局的问题。不同于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那个时代,如今我国面对着即将涌入城市的3亿至4亿人口。”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看来,中国考虑发展田园城市,必须建立在上述现实基础之上。要思考如何在面积小、人口多的情况下,使城市居民感受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密切。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认为,如果说田园城市建设是一间屋子,那么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四根柱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把城市化认为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的过程,带来了很多的城市问题。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田园城市建设的本质,这是人民群众向往的幸福所在。”他说。

 

2、四川省遂宁城市建设以文化为特色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6年07月06日

 

     在以统筹思维催生的开放式、组团型城市格局中,四川省遂宁市以生态山水为城市之底,以现代花园为城市之体,以观音文化为城市之魂,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历史及观音文化归结起来,提出了以“养心”文化为特色,打造生态山水城、现代花园城、观音文化城的部署。

    在“十二五”时期的建设行动中,遂宁实施“引水入城”,建设观音湖湿地公园,在城市下游修建过军渡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城市上游唐家渡电航工程和永兴、凤台、龙凤等组团的引水入城河道疏浚及景观建设,使城市水面由15平方公里扩增为30余平方公里,展现西部水都风貌;组织实施了席吴二洲湿地公园、世界荷花博览园、莲里公园、东山西山森林公园等生态绿地、湿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以广德寺、灵泉寺为重要的观音文化轴线,以“两山”、“两镇”、“两岛”为两翼的观音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三城”建设,正在竖起一座以“养心”为坐标的中国名城。

引绿入城 生态山水生生不息

    夏日的涪江,生机盎然。江岸两旁,一衣带水的渠河、联盟河穿城而过,共同哺育着怀中的城市。东山、西山隔城相望,青翠的松柏如同泼倒的颜料将整个山脉浸染。两山三水夹一城,山中有城,城中有水,水中有洲,水天一色的独特景致让遂宁当之无愧地拥有了“西部水都”的美誉。

    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遂宁也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过去五年,遂宁市实施“引绿入城”,建设东山、西山森林公园,让生态林地渗透到城市中去,同时与城市周边生态林地、绿地和田园成片连接,城市建设尽可能保留山体,把“城在山中”转变为“山在城中”。

    与此同时,遂宁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五位一体”,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以打造“两山”(东山、西山)、“两水”(涪江、渠河)、“两岛”(圣莲岛、圣平岛)为核心载体,维持山水原有的格局,让城市生长在山水田园中,在大生态本底中,形成“城在山中、城在绿地中”的城市空间。

拥湖发展 现代花园城绚丽多姿

    若问夏日的遂宁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当属世界荷花博览园。眼下,漫步园内,红、紫、白、粉……荷花正摇曳身姿。

    这座以市城区圣莲岛为依托建设的荷花博览园占地2000余亩,以荷花突出遂宁的观音文化主题,是世界最大的荷花主题公园之一。人在城中,城在花园中。

    过去5年,遂宁市先后建设滨江公园、渠河公园、席吴二洲湿地公园、世界荷花博览园等城市公园、游园,在城市周边积极打造十里荷花仙境、中国花海、中国红海、保利花卉公园等郊野公园、花园。尤其是充分利用世界荷花博览园引进来自23个国家、7大色系的荷花达720种。下一步,荷博园将以承办“中国荷花论坛(2016)”和“国际荷花展(2017年第31届中国荷花展)”为契机,引种全球知名荷花800余种,建设四季可观赏荷花的生态展示馆,同时配以四季花卉和水生植物,时时可赏花,步步皆为景,以荷花为媒传播“观音文化”,展示现代花园城魅力。

    在修编后的遂宁城市总体规划中,遂宁中心城区按照“南延北进、拥湖发展,东拓西扩、依山推进”的战略思路,打破原来局限于高速公路环线内发展的模式,确立了“一城两区五组团”开放式、组团型的空间发展格局。国家级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河东新区拓展区、西部现代物流港、金桥新区、龙凤新城、安居新城等“产城综合体”和城市新区建设你追我赶,齐头并进。

    在现代化的建设与自然生态的承接中,通过城市结构开放性、拥湖发展这样一种发展方式,一座现代花园城市逐渐显现出婀娜的身姿。

文化为魂 观音文化城养心宁神

    “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这个民谣在遂宁民间世代相传。依托底蕴深厚的文化,遂宁打造中国观音文化城。

    过去5年,遂宁市坚持城市景区化建设理念,以打造“两山”、“两水”、“两寺”、“两岛”、“两镇”为重点,系统融入和体现遂宁观音文化及历史文化。积极建设龙凤古镇、仁里古镇等特色景区,打造温情怀旧的城市空间;打造圣莲岛荷花博览园、圣平岛艺术禅村等环观音湖滨水景观带和广德寺、灵泉寺、九宗书院等一批文化地标和城市景点,推进历史文化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加快建成观音文化名城,实现根脉延续、文脉弘扬。文化与旅游交融,遂宁正成为以养心文化为内核的心灵度假胜地。在这座洋溢着特别文化氛围的城里,或穿梭,或徜徉,必将有一种静寂、净化和进化的思想和意念的顿悟与升华。

 

3、北京市将建智慧园林系统  未来可监测空气质量

来源:千龙网       2016年08月29日

    打开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就能查询附近公园绿地有哪些可能的过敏源……不久的将来,这些人性化的园林绿化信息服务就将实现。记者在昨天举行的北京智慧园林高峰论坛上了解到,北京市将建设三大系统、四大体系,打造智慧园林系统。

    什么是智慧园林系统?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在会上表示,园林绿化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公共品”。智慧园林即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态园林相融合,建立智慧园林大数据库。

    当前,本市已建立公园风景区、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核心业务数据。高大伟说,在信息资源利用上,已经把数据资源作为信息化资产来管理,陆续建成了公园风景区、城市绿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木病虫害防治、生态工程等12类核心业务数据,为各级领导、业务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实时、高效的数据支持与服务,并建设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虚拟云平台”;利用移动应用技术开发建设了“移动监管小助手系统”,实现了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空间分布、面积等信息在移动终端上的实时查询与调阅。

    据介绍,未来智慧园林的建设将以三个系统、四个体系为总体框架。

    三个系统由智慧园林监测、管理和服务系统构成。智慧园林监测系统通过布设传感器、视频监控和物联网等监测设备,结合人工智能,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预警;智慧园林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园林要素和事件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分析和管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分析、处理后,进行智慧园林管理体系的自诊断和自调节。

    与市民关系密切的为智慧园林服务系统。主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园林绿化人员、智慧园林系统和公众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监测空气质量、预报室内外微环境,向公众提供园林科普、认建认养、个性化健康绿道动态信息和休闲娱乐智能化分析等综合信息服务。

    未来,还将按照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形成智慧园林四大服务体系,包括办公区域智慧园林、居住小区智慧园林、公园绿地智慧园林和健康绿道智慧园林四大体系。

    其中,健康绿道智慧园林体系集合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通过互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利用智慧园林三大系统,包括:智能基础设施、位置感知、环境监测指标分析、园内导览、安保在线、健康信息(包括个性化健康训练计划、过敏源预警信息提示、步行路径的吸入负氧离子量评估、优化步行路径方案等)推送等。

4、厦门综合管廊首次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 将提升综合承载力

 

来源:厦门日报     2016年08月04日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将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个公用隧道,就像公寓一样,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一代城市基础建设模式。

    厦门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出炉首次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

    近日,市市政园林局、市建设局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了《厦门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试 行)》)。它不仅为厦门今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了技术标准和规范,更为全国综合管廊的发展提供了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其融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举措,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组织实施,高水平运营管理,全力推动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除了大力推动工程项目建设,我市还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配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和规范标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厦门先后颁布出台《厦门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城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规划指引》,编制《福建省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指 南》、《关于综合管廊使用费和维护费收费标准》、《关于加快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了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的制度支撑。此次编制出台的《规范 (试行)》则是在国家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基础上,结合厦门实际,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形成的规范我市综合管 廊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规范和标准。
   【亮点】
    首次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
  《规范(试行)》 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把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与海绵城市、城市防洪排涝的规划建设相结合。譬如,《规范(试行)》就提出,“综合管廊设计时宜考虑海绵城市的雨水入渗通道”,“综合管廊结构可与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调蓄池等海绵城市设施结合设置”,“在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低洼点、下沉式立交桥区域等易涝地段,综合管廊设计宜与排水防涝设施相结合”等要求。市市政园林局的相关负责人指出,《规范(试行)》这些要求,有利于补齐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短板”,通过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消减洪峰的影响,避免城市陷入频频“看海”的窘境。
    率先全国总结成熟施工工艺
    在综合管廊的建设过程中,厦门在全国率先总结出了一套完善、成熟的综合管廊施工工艺——预制悬拼法。它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还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具有减少施工扰民,节约材 料、节能环保与降低排放的优点。《规范(试行)》列出了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断面标准化技术规定,为综合管廊的施工起到了传经送宝的作用。
    创新性地把管廊建设融进地铁建设
    在修建地铁时,为沿线市政公用弱电管线预留空间,待地铁通车时,缆线即可入驻。至2020年,厦门地铁计划建成148公里,依托地铁建设的弱电缆线管廊 也将同步建设。我市创新性地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融进地铁建设,为全国首创。《规范(试行)》提出了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的设计相结合的技术要求, 这也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规范。
    垃圾气力输送管道有望纳入
    垃圾收运不用车载人运,全靠真空管道运输, 垃圾流密封、隐蔽,有效杜绝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闻不到臭味,听不到噪音,生不出蚊蝇,还能有效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和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未来厦门的地下 综合管廊还可望把垃圾气力输送管道纳入其中。《规范(试行)》提出,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垃圾气力输送管道、空调水系统 管道等城市工程管线可纳入综合管廊。

【相关】

海绵城市五年内将达150平方公里

    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借助“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雨洪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 涝标准,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全面达到50年一遇。厦门市还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 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到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区域面积要达到150平方公里。
    2015年4月,厦门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得以快速推进。一批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快速铺开,取得明显的成效。厦门还在全国率先 贯彻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并通过完善地块建设类项目审批与方案评估,以及在试点片区探索雨水排放管理制度等做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充分贯彻。
    厦门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规划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从而引领海绵城市的建设。特别是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厦门着力专题编制海绵城市规划,绘制成视野宽阔、远近结合的发展蓝图。
    在技术层面,厦门还成立了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指标审核单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标准出台,为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保驾护航。

厦门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采用PPP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机制,打造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能力。PPP模式让具备技术实力 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竞争性磋商等市场机制选择最佳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对象,能够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的建 设与运营管理。

5、成都规划2370公里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为全国最大

 

来源:成都日报       2016年07月25日

 

    7月11日,成都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

核心提示  四个目标
  ■轨道交通从服务城市规划区到市域满覆盖转变;
  ■线网结构从单中心线网结构到“双核”相对独立成网结构转变;
   ■线网密度从中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线网密度转变;
  ■市内对外重要交通枢纽均有2条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相连。
  成都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提速——就在本月刚刚传来喜讯,成都今年投资额最大的城市建设规划、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年—2020年)(俗称第三轮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记者获悉,今年10月,涉及线路总里程预计在400公里以上的、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20年—2025年)(俗称第四轮建设规划)将有望制定完成,进行上报。
  7月11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就在同一天,成都地铁公司宣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年—2020年)。本轮规划新增5个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总长度124.2公里,估算投资831.41亿元。而有望在今年10月完成的第四轮建设规划,将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蓝图描绘到了2025年,涉及的新增建设线路更是达到400公里以上。在未来,成都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将达到2370公里。
  公交优先
  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
  作为规划专家,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表示,这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轨道交通在成都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历史责任与重要引领作用。“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赋予了‘率先启动、快速发展、重点推进’等几个层次的特点,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即以对历史、对城市、对市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把城市的功能做强、品质做优贡献力量,为经济发展出力;也将为加快构建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格局提供交通支撑。同时也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
  “‘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就是在城市空间进行开发之前,要先将轨道交通建好,然后以此为线,以站点为点,带动沿线以及周边土地进行更加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在此意义上来讲,轨道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小鹏介绍道,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模式),指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把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是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香港、东京都曾在城市建设中成功采用过这种模式。而与此同时,因为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投资招商机遇,加速沿线地区的发展。“成都1号线三期工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地铁1号线三期贯穿天府新区核心区,该线对支撑天府新区发展、构建公交都市意义重大。”
  “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还明确提出‘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这说明成都进一步强化了‘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万小鹏表示,一个城市的交通发展路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城市会形成方便汽车的城市,如美国的洛杉矶;有的城市会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如日本的东京。成都选择了“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思路,而其中,又明确了轨道交通占主导地位。
  全国最大
  规划2370公里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
  全国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会是怎样的一张“网”?这其中又隐含了怎样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脉络与思路?“这一轮轨道交通线网修编体现了四个目标。”万小鹏向记者一一道来:轨道交通从服务城市规划区到市域满覆盖转变;线网结构从单中心线网结构到“双核”相对独立成网结构转变;线网密度从中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线网密度转变;市内对外重要交通枢纽均有2条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相连。
  中心城区如何实现“加速加密成网”?指着线网,万小鹏向记者解读:在原规划18条线路、413公里线网的基础上对线路进行了加密、重组和优化,将半径线贯通为直径线,重点强化了贯穿市中心的地铁快线、加密了城北区域线网,形成23条线路,规划新增里程约225公里,总里程约638公里,线网密度约1.30公里/平方公里,形成“双环加放射”的线网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这23条线路中,将包含地铁、有轨电车以及地铁快线等多种形式,加上“10—15分钟可达轨道车站”目标的实现,未来成都轨道交通的便捷程度令人期待。
  成都天府新区又是如何“织网”的?“按照‘核心成网’的要求,在天府新区规划形成22条线路、总规模达56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其中核心区内线路16条、线网里程约243公里、线网密度约1.22公里/平方公里,形成‘矩形加方格网’线网结构。”
  2370公里的线网由规划图变为实景图后,城市交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到时候我们会实现‘778’,即机动车占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其中轨道交通占公交的80%;线网密度不低于1公里/平方公里,市民在10—15分钟就可以找到轨道交通车站。这与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相当。”他说。
  加速成网
  四轮建设规划不断提速和扩容
   “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我们的工作也是加了发条!现在第三轮建设规划刚刚出台,3个月后,也就是今年10月,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20年—2025年)就将有望制定完成,然后进行上报。”市建委轨道处处长房青川向记者介绍道。而第四轮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早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与成都市城市总规的合规性考量、与资阳市的有效对接、项目资金筹措方案、涉线相关区(市)县意见征集……不仅市建委,规划、发改、财政、交委、环保等市级部门以及相关区(市)县都参与其中,合力拧绳。千头万绪,却又井然有序;而所有的繁忙都指向一个目标——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尽早完成第四轮建设规划的制定。
  从第一轮,到今年10月有望制定完成的第四轮,成都轨道建设的速度不断刷新、线网不断“扩容”——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5年—2015年)》(俗称第一轮建设规划),规划方案共包含4条线路:地铁1号线一期及南延线、2号线全线、3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工程,总里程为108公里。2013年2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年—2020年)》(俗称第二轮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根据该建设规划,到2020年,成都将在已开通和开工建设的1、2、3、4号线的基础上,新建1号线三期、3号线二期和三期、4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和二期、6号线一期、7号线及10号线一期工程9个轨道交通项目,新线总长约183.3公里。刚刚在本月11日宣布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年—2020年)(俗称第三轮建设规划)中新增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5个项目,总长度124.2公里,估算投资831.41亿元,是成都今年投资额最大的城市建设规划。而记者从轨道处了解到,第四轮建设规划目标直指2025年、涉及线路总里程预计在400公里以上。
 

 

注:本资料搜集来源均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版权及责任归原媒体及作者所有,本资料仅供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