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 发布时间:2016-11-17
  • |
  • 作者:admin
  • |
  • 阅读次数:

 在经历了以资源消耗为主的工业时代之后,许多资源型城市开始转向服务型城市。然而,信息时代的文化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例如传统城市转型的局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规划、量大质差的“鬼园区”接踵而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增长,也束缚着城市的成长。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提到:“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认为当城市资源逐渐枯竭,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而如何有效协调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关系,又该怎样好好把握文化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文化产业如何改变城市

    文化产业在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与资源的同时,也在反向滋润着城市的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文化产业已经在深刻改变城市。

    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考验全局观和前瞻性思维的“民生工程”,它的发展与罗马城一样,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关乎政策鼓励、金融支持、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创意人才集聚等要素的共同发力。文化产业不但是城市形象定位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发展的规模与特色成为城市形象定位的独特记忆点。在这一点上,中外城市都有成功案例。

伦敦“文化创意之都”

    以往的伦敦虽然被冠以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其却称其承受着环境被破坏的恶果,1952年的雾霾事件更是将伦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工业老城”这一称呼的背后是城市形象的没落与无奈。

    伦敦政府痛定思痛进行城市转型,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品牌活动等)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今的伦敦,文化产业与城市形象、城市生活已经形成良性互动,伦敦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重塑了城市形象,也彻底改变了伦敦市民的生活方式,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伦敦第二大支柱产业。

成都“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之都”

    成都紧紧围绕内容至上的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了“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蜀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诗歌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态。成都从战略、资金、硬件、内容、营销等方面打造文创之都。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除此之外,通过举行“创意设计周”、“全球彩绘大熊猫”、“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揭牌”等多个系列活动打造“15分钟文化圈”惠及城乡居民引发民众口碑营销。当成都城市文化的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的时候,昔日的“天府风光”、“熊猫故乡”、“蜀汉文化”让世人眼前一亮。

文化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这三个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追求的终极目标。文化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文化城市的概念呼之欲出,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以下五个方面:

    文化产业的支柱性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不仅仅是光鲜的城市名片,更是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文化产业不但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还能吸纳就业人口、丰富文化产品与市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将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创意农业、观光工厂的迅速崛起就是得益于文化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反向支持。

    文化产业的品牌特性愈加明显。文化产业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也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在文化消费的时候更加注重价值感、情感、以及美感的体验和收获,而文化产品的品牌最大限度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某种文化的认同感,所以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当下,“文化产业”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播内容及传播渠道,更为直接、有效的去传递城市形象的渠道。

    “文化IP”的拓展及应用。IP作为一种新兴模式融入到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中,可以将更多的文化形象融于产业链中表现出来。IP的开发首先要挖掘城市文化元素,以形象为载体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在产品的开发中还巧妙地融入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以此全面刺激文化消费市场,打造文化的全产业链条,实现“城市商品”、“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高度统一。

    “文化产业园区”去泡沫化。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受到普遍重视并初具规模。文化集聚源于城市中的创意生态环境,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所以建设生态文化园区是城市最大价值的实现。中国文化产业园区模式将从“文化产业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城市文化与创意城市融合”的高级阶段

    文化产业的复合平台化功能。由分散到集聚、由产品到服务、由文化产业园区到文化产业小镇、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改造、由粗暴嫁接到有机嵌入,每一种形式的进步都意味着文化产业复合平台化功能的进步与完善,而这种功能也正是城市与文化产业最佳的融合方式。将文化产业平台化,以平台优势吸引其他产业人才、资金、思想的汇入;将文化产业复合化,在文产功能至上融合其他产业功能,实现共存式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根、一个城市的独特滋养。在物质生活极其 丰富的当今时代,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唯一的“救赎”,是使一个城市被记住的一张特有的名片,是最大的不动产。

 

2、深圳力推“文化创新发展20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10日

 

认准一个目标 实施一套方案 构建五大体系

    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在竞争之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深圳第六次党代会明确了“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今年1月,《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出台,努力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2020方案”,描绘了未来五年的美好文化蓝图。方案的最大特色是“实”,配套有《目标责任书》和《重点任务分工表》,细化分解列出130多项具体任务,其用意显而易见:文化影响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唯有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才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半年来,深圳快马加鞭,夯实基础、补齐短板、谋划长远、创新发展。“认准一个目标,实施一套方案,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渐成共识,凝心聚力。点点滴滴的努力,正聚沙成塔,逐渐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让徐徐展开的文化蓝图变成生动而明媚的现实。

城市精神,立意在“高”:文化名片引关注 文明积分先破冰

    6月24日,深圳首次举办的“十大文化名片”评选结果揭晓,莲花山邓小平塑像、深圳义工、深圳十大观念、深圳读书月、文博会等当选。

     “十大文化名片”评选活动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联合广东省社科联开展,引起市民广泛关注,网络点击量达1374万人次、总投票数达3223万。活动呼应了“2020方案”中的“创新思想理论载体,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外树形象、内聚人心,是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构建城市精神体系方面,深圳不遗余力。5月4日,深圳市首届成人礼宣誓典礼举行,激发青少年以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率先探索文明积分,志愿服务、无偿献血、见义勇为等5个领域获得市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将可直接办理入户;第十三届关爱行动开展了1000多项活动;“日行一善”活动推出12种善行生活方式,其亲子志愿者家庭达1万家……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衡量深圳的高度,我从来不用高楼去衡量,而是去看爱心,去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高楼有局限,但有些东西的高度永远没有局限,而深圳永远都在探究这些高度。”

文体品牌,突破在“新”:文化菜单更丰富 首次拥有三大球

    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城市单纯因为经济实力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永恒魅力。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城市魅力四射,每年四季都有丰富多彩的国际化文体活动,为深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今天的深圳已有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品牌活动,依循“2020方案”,深圳不断丰富城市文化菜单。

    经过半年紧锣密鼓的设计、论证、推动,一个个新的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涌现出来:科技影视周将于9月举办;深圳十大华语电影盛典将于10月举办;深圳国际电影展暨“一带一路”国际电影周将于12月举办;首届深圳设计周将于年底举办;“一带一路”国家音乐季将于明年3月开幕……

   在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时,“2020方案”也致力于汇集超级赛事和明星队伍群,建运动活力都市。

    半年来,深圳加速补齐体育短板。在2015/2016赛季,八一女排首次以“八一深圳”的身份亮相联赛;CBA劲旅“东莞马可波罗队”更名为“深圳马可波罗队”;加上现有的中甲足球队,深圳第一次同时拥有三大球职业球队……随着方案的全面推进,深圳有望跃居体育发展的“一线城市”。

    此外,“2020方案”提出“让高品质的文艺精品成为文化深圳的标识”。今年以来,深圳紧扣重大纪念活动庆典时间节点创作一系列原创精品:专题片《强国梦——创新改变中国》已制订拍摄方案;创作重点歌曲《我梦想》;电影《中国推销员》开始后期制作;电视纪录片《匠心——我的非遗故事》完成编辑……

改革创新,出路在“闯”:媒体融合在加速 布局“一区一书城”

    “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生存发展;唯有改革创新,才有美好未来。”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激励深圳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志存高远、阔步前行,跻身全国一流媒体行列,“因为热爱,我们要改变;因为热爱,我们要付出;因为热爱,我们要奋斗。”

    李小甘多次在深圳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的改革会议上强调,“不改没有出路,迟改没有新路,改了没有退路”。去年以来,深圳报业、广电集团开始研究制定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历经十多次修改,在今年6月30日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正全面推动实施。深圳市委、市政府对两大媒体集团改革创新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将连续6年给予两大集团每年各1亿元的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

     改革动力澎湃,创新激情燃烧。媒体融合在加速,3月28日,深圳特区报“读特”App上线;深圳ZAKER当地用户达510万;“壹深圳”客户端本地下载达95万……

    “一区一书城”全面布局,由市政府和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按照1︰1比例,承担项目总投资的投资方式,在原特区外新建四大书城和一个基地,书城模式还走出深圳,在合肥等地绽放。

    上半年,深圳三大文化集团营业收入31.2亿元,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4%。当前,三大文化集团正朝着“2020方案”剑指的目标前行——到2020年,总资产突破2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国内第一方阵。

    与此同时,经反复修改,深圳文艺院团改革方案呼之欲出。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文艺院团必须深化改革,理顺机制,才能出人才、出作品、出影响。

    “2020方案”提出“创新媒体运行机制,构建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今年,中央主要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深圳“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5月10日,《人民日报》等三大中央媒体的头条都是深圳,网友惊呼“今天,全世界的头条都是深圳”;5月9日,深圳首个英文门户网站EYESHENZHEN上线,向世界展示魅力深圳。今年,深圳媒体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打响了治水、查违、公共安全、交通治理、基层治理、供给侧改革三大政策等六大专项宣传战役;深圳努力构筑大网宣格局,建立市网络信息推送中心,市舆情应对综合协调中心二期建设稳步推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文化服务,落点在“实”:文化志愿者1.8万 “文化东进”不停歇

    78岁的退休教师陈勉是深圳博物馆最年长的文化志愿者,主要职责是维护秩序、回答咨询,服务时间超过1400个小时。在深圳,像陈勉一样的文化志愿者已达1.8万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网络体系。

    根据“2020方案”,深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

    文化设施建设风起云涌。南山区博物馆建设已收尾;宝安、龙岗正规划建设“新三馆”;坪山文化综合体年底完工……

    原特区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扎实推进。深圳已拟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文化东进”马不停蹄,新建四大书城全部集中在原特区外,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等一批重点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兴建也向原特区外倾斜。

    大芬油画村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加速提升。文博会期间,“华侨城甘坑新镇”项目签约,华侨城将投资300亿元建甘坑新镇。

    文化惠民便民活动深入推进。全年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万场,公益电影超1.7万场,努力打造“十分钟文体圈”。

文化产业,特色在“强”:文博会越办越火 注重质量与内涵

    5月16日,第十二届文博会落下帷幕,交出一份漂亮成绩单:实际成交额2032亿元,比上届增长23.42%,出口额177亿元,增长7.35%……“中国文化第一展”的实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参观文博会之后指出,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深圳文博会已成为观察和研究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文博会越办越红火,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缩影。文博会的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2020方案”提出,“创新文博会办展办会机制,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文博会坚持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中华文化扬帆远航。第十二届文博会首设“一带一路”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为137亿元,占文博会出口总额77.63%。

    伴随着文博会的发展,深圳文化产业园区不断壮大,今年文博会分会场高达64个;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第一季度增加值增长达18%。

    深圳正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的建设为抓手力促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深圳文交所创新开展文化四板和参与筹备建立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中心,上半年完成各项业务交易8000多单,涉及标的总额260亿元。

    根据“2020方案”,未来5年,深圳还将新建2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文博会产业园区……在优化升级中,深圳文创产业将更具活力。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放飞的是深圳在新时期的文化梦想。它是一张展示城市文化未来的美好“效果图”,更是一张深圳文化如何创新发展的细致“施工图”。半年来,130多个项目、任务已全面展开,有的萌芽、有的吐绿、有的含苞、有的盛放,犹如“东风夜放花千树”璀璨,逐渐实现着城市的文化愿景,增强着市民的文化福利。

    正如李小甘所言,“有了热爱,我们才会专注;有了热爱,我们才会奉献;有了热爱,我们才会尽责”,正是热爱,让圆梦的心情更为殷切,让追梦的步履更加坚定,也让我们坚信——“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

    一个因文化而更为宜居、美好的深圳,值得期待。

 

3、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广州有好“戏”

来源:信息时报   2016年09月06日

 

    8月31日,广州艺术节开幕,广州进入持续4个月的戏剧时间。《威尼斯商人》、《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世界名剧,广州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其中,已经上演的《威尼斯商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

    过去我们常说,“不看百老汇,不算到纽约”,这种情况在广州越来越多见。许许多多的珠三角居民,养成了到广州看戏的习惯,甚至来广州就专门为了看一场戏剧。因为《威尼斯商人》等名剧,除了广州,只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巡演。随着高铁的开通,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的人都会跑到广州来看戏。一个城市在发展GDP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更为特殊和重要。广州每年都举行的系列文化活动和盛会——艺术节、漫画节、艺博会、纪录片节、演交会等等,铸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让市民、珠三角居民,甚至周边省份的居民都能享受到世界级的文化大餐。

    现在的广州,一方面名剧的演出票非常抢手,市民买票看剧,可谓“手快有手慢无”;另一方面,广州也成为世界舞台,各地著名剧团视到广州演出为一种荣光,要到广州剧院演出,甚至要提前一年预订。明年,广州艺术节将更名为广州国际戏剧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广州有好“戏”。

14岁男生从艺术节看到了什么?

看莎剧感受英国原版风情

    9月2日晚上,家住华景新城的阿洁带着初三的儿子天仔,兴奋地坐在广州大剧院A区位置,等待最原汁原味的莎翁名剧——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威尼斯商人》开演。这也是今年“广州艺术节”的开幕演出。

    离正式开演还有5分钟,演员们出现了,聚集在舞台上进行莎剧开演前的仪式:一段带有浓厚伊丽莎白时代风格的现场音乐及歌舞,由此带出浓郁的莎剧风情。阿洁和儿子安静下来,一起穿越回四百年前莎士比亚所处的那个年代。这是一项剧团很有心思的特别设定,与在环球剧场本身的演出前做的是同一套内容。

    现场有观众嘀咕:“是不是忘了关灯了”?其实这是有意为之,因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是一个露天剧场,为了更贴近“户外”的观感,广州大剧院场内照明也不完全关闭,因此也和平常在剧场中全黑的观演体验有所区别。

    据了解,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为了此次世界巡演也打造了一套舞台设计,将环球剧场特有的带小孔的模拟石砖墙的墙面带到了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并通过特殊的灯光设计,让光线仿佛阳光般透过石砖墙上的小孔温柔地从后侧方的不同角度洒向舞台,结合舞台上偶然扬起的细尘、服装布料的碎屑,制造出环球剧场原有的“野生”感。

    全场演出也和环球剧场一样“永不落幕”,舞台完全敞开,在所有场景的切换当中,演员的变化,道具的出场与退场,一目了然。歌者、大提琴、打击乐、管乐、合唱……演出中的所有声音,全部来自环球剧场带来的声音团队,包括每一个转场、每一次烘托的背景音乐,都是现场演绎,带着浓浓莎剧风情。

看京剧考据女主人公历史

    演出结束,天仔一直拼命给谢幕的演员鼓掌,并且决定,“回去要把《威尼斯商人》找来看,中英文都看!”

    来看之前,他已做了很多功课,“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已有400年历史,里面演夏洛克的演员,是《权力的游戏》里面演“大麻雀”的乔纳森·普雷,他是第48届戛纳影帝!”

    去年广州艺术节,天仔也看了开幕演出《慈禧与德龄》,“不是很闷的那种京剧”。

    看完这出改良京剧之后,天仔对京剧还是兴趣缺缺,却对主人公德龄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查资料发现历史上真有这人,她爸是外交大臣,所以在国外长大,回国伺候了慈禧两年写了一本《清宫二年记》,历史上第一个学习现代舞的中国人”。

    说起自己的历史发现,天仔说得停不下嘴,还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搜索到的关于德龄跳现代舞的照片。

 规模

近百演出场次为历年最多

    据了解,今年的广州艺术节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49台近百场(96场)演出,将持续到12月4日,是举办以来展演规模最大的一次。

    今年的名团名角也是最多的一次,除了《威尼斯商人》外,还有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法国Myler Arts Ltd剧团等世界一流剧团都是首次来到广州,届时将为羊城市民献上《吉赛尔》、《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名剧。

    此外,川剧皇后沈铁梅主演的《李亚仙》、国家京剧院表演的实验京剧《浮士德》、李伯男导演的话剧《再见徽因》等国内优秀剧目,也将陆续与市民见面。

    广州歌舞剧院、广州粤剧院、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广州杂技艺术剧院、广东木偶艺术剧院、广东音乐曲艺团等本地专业院团也将献上音乐剧《西关小姐》、粤剧《紫钗记》、音乐会《海丝粤韵》等具有广府特色的精彩演出。

 数据

艺术节累计惠民13万余人次

    广州观众对戏剧的习惯、品味,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是近年来广州艺术节用几百台精彩剧目滋养而来的。

     市文广新局副巡视员徐彬全程参与了6年艺术节的组办工作,他回忆,2011年的艺术节刚创办时只有40多天,共30多台剧目,到2015年的第五届,艺术节的时间持续3个多月,为市民奉上64场演出。6年间累计惠民共计13万余人次,上座率达到80%以上。

    尤其是近两三年来,艺术节上演的优秀剧目一年比一年多,国际级的经典剧目也成为艺术节的常客。“其中,《魅力人声》——阿卡贝拉爵士合唱音乐会上座率高达98%;上海歌舞团的《朱鹮》高达95%;梅花奖获奖演员汇报演出、京剧《红灯记》、音乐剧《和平使者》等上座率均突破90%。”

声音

“小面包”布拉德·里特尔:

音乐剧越来越被广州观众接受

    “魅影”、“美国音乐剧王子”的布拉德·里特尔今次也现身广州艺术节的“演交会”环节,现场高歌。

    百老汇音乐剧《剧院魅影》去年在广州演出42场,票房达4500万元。布拉德·里特尔扮演其中的“魅影”22年,被中国观众昵称为“小面包”。

    他说,“去年我来广州演出,感受到了广州观众100%的热情。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越来越能被广州观众所接受,我期待再到广州演出。”他表示,现在中国正在上马3台自制音乐剧,他也希望能够加入。

 

4、青岛:保护老字号就是保护城市文化记忆

来源:青岛早报   2016年08月16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交口称赞、维新义士康有为亲笔题名、美国上将莱昂斯念念不忘……在市南区中山路中段,有一家与岛城建置同龄的传奇老店,古老的门头上镶嵌康有为题写的“春和楼”和“1891”字号,作为岛城历史的一张底片,它见证了我市百年历史变迁,叙说着中华美食文化从这里传播、继承、发扬、创新的全过程。

“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老青岛人之间流传的民谣。这五句话不仅仅代表了五个老字号,更代表了当时青岛人的生活状态和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记忆。

城市文化的版图上,一方面,我们苦苦找寻属于这座城市的名片;另外一方面,老字号作为每个城市发展历史上不容缺少的一部分,已经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我们总是觉得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是抽象的,其实很多时候,老字号就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味道、温度和质感。从这些老字号里,我们可以找寻当年康有为、梁实秋、杨振声、赵太侔们的生活轨迹,了解他们所喜欢的美酒佳肴、他们穿戴的服装鞋帽。

老字号也是一种城市精神价值和品格的传递,就像当年的瑞芬茶庄尽人皆知,能够让瑞芬成为老字号的不仅仅是他家的特色茶叶,还因为他们对服务员近乎苛刻的要求:“男服务员必须剃光头,女服务员不准涂雪花膏,不准出现香料,怕串味”。而这样的老字号所遗留下来的服务精神,直到今天同样具有价值。

老字号之于一个城市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层面。比如说到烤鸭,必然是北京的全聚德最好;说到北京,也必然要说那独步天下的烤鸭。老字号与城市,就是这样一种互为标签、互相宣传的存在。当然,对于北京这样的老字号遍地的城市来说,一个全聚德烤鸭所带来的效益对于城市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很难去估算。但是借由茅台酒红了茅台镇、龙井茶火了龙井村这样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老字号对一个地区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老字号能为城市创造额外的价值,一些老字号更是为城市的推广宣传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标志和旅游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的特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多的财富,进而又为老字号提供更加肥沃优越的发展土壤。

所以,是时候擦亮“老字号”这张城市文化名片了,因为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在“老字号”的延续中,能够让涓涓精神血脉源远流长;因为发展和保护老字号,其实也是在为城市提供一种循环共赢的发展模式。

5、肖云儒专访:新西安 用文化底蕴带动城市复兴

  来源:新浪乐居    2016年09月08日

 

    “人的一生都在走着,也便在不断的走过。风景再好,不因迷恋而羁留;路途险恶,更要冲决穿越……”这是肖云儒先生散文集《走过》自序中的第一句话,看完我便记住了。不只是人的一生在不停地走着,不断的走过;历史的脚步又何尝不是呢?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长期行走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前沿,也曾走过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极其辉煌的一页。知晓西安的人,都无不为它厚重的历史底蕴所感动;热爱西安的人,更是无不为它即将再度的崛起而兴奋。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到底有多丰厚?西安的历史文化地位到底有多高?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能为新形势下西安的发展带来什么?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中华民族历史脚步的回音在西安

    记者:肖老师您好,您祖籍四川,生于江西,在北京上学,此后工作定居都在西安。您对西安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来西安后您觉得它与想象中的十三朝古都一样吗?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后,您对西安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  

    肖云儒:我21岁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一晃50多年过去了。初到西安,我看到的是一座古朴、沧桑,甚至有些简陋的北方古城。那时的西安与南方城市比,商业并不发达,大都市气息也比较差,看不出多少不同寻常的城市发展优势。  

    呆了一段时间以后,渐渐的了解到更多的西安历史、风土人情,才慢慢发现西安的文化底蕴竟然是那么的深厚。这时我便意识到,我来到了一块诗经、唐诗不断提及的土地,来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来到了中国历史的回音壁前。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中华民族历史脚步就在这个地方回响。  

    遗憾的是,当时的西安人谈论过往辉煌的多,考虑将来发展思路的少。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沉浸在历史遗梦之中,而对现实的窘境及未来复兴思虑较少也不够深刻。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西安变了。西安不仅城市越发现代化了,更重要的是西安的城市舆论变了,人们不仅回忆过去的辉煌,也开始适应当下现代化的各种需求,更着眼未来,开始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如今的西安,不仅有秦腔、羊肉泡馍和肉夹馍,它还有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等现代艺术;它不只有书院门,也有德福巷这样的现代景观。这些现象的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老西安的厚重,也感受到了西安正在快速成长、发展。西安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这正是新西安未来发展的目标。  

西安是中国的史库智库与文库

    记者: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很多值得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中,您觉得对现代西安文化发展仍然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都有啥?我们应该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肖云儒:西安是中国的史库、智库和文库,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地。西安是中国的精神家园,他让中国有了根,让中国历史有了脉,中国的根脉就在西安。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心,是炎黄子孙追根寻脉和获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地。  

    寻脉西安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对周、秦、汉、唐的探究,重塑我们的精神家园。立足于西安的这些强盛王朝,周是中国文化、中国思维的源头;秦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通过统一文字、货币、道路、度量衡等打下了统一国家的各种社会“标准件”,这使中国的统一有了强固的基础;汉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使儒学成为中国立国之本;唐则将中华民族的包容、开放发挥到了极致,时至今日唐对世界的影响仍然十分巨大。唐能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性王朝,既源于其国力的强大,也源于丝绸之路贸易往来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谈到发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不能不提及古代长安文艺。长安历代文化艺术对现代社会发展依然有很大作用,文艺本身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诗经—史记—唐诗一南、北宗绘画”,中国文艺的“凤头”就在长安,它记录了盛世中国人高扬的精神和天下情怀。发掘并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找回盛世中国的豪迈,见证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荣耀与辉煌,激励我们提炼当下复兴中国梦的豪情。

    当前,在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西安历史上的中心地位和当下在西部的中心优势,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的精神家园、现代智库、教育重镇、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集散中心。